编者按:
十年前,“世界屋脊”上,举世瞩目的青藏铁路建成通车。
作为青藏铁路建设主力军之一的中铁一局,承担着青海格尔木南山口至西藏安多间668公里、3480孔桥梁的铺架工程,沱沱河至通天河之间近40公里的路基、桥涵工程,2300孔桥梁预制,200余公里的电力无缝线路试验工程以及西宁至格尔木段127.3公里的应急工程和既有线改造工程施工。
在长达五年的建设历程中,中铁一局全体员工攻克了多年冻土、高寒缺氧、生态脆弱三大世界性工程难题,培育出了“艰苦不怕吃苦,缺氧不缺精神,风暴强意志更强,海拔高追求更高”的中铁一局青藏铁路建设精神。这一精神目前已上升为新时期中华民族的重要精神之一,成为激励全国各族人民实现“中国梦”的重要精神支柱。
在青藏铁路通车十周年之际,本报将陆续刊出中铁一局参与青藏铁路建设员工的回忆文章,以及相关文艺作品,旨在重温当年青藏铁路建设精神,凝聚企业深化改革以及砥砺前行的精神力量。
2002年3月中旬,我接到机筑处二队队长杨建民的电话,说青藏线任务下来了,咱们机二队要上,那边环境非常艰苦,你考虑一下能不能上?我说没问题,坚决要求上。其实在接到电话之前,机筑处要上青藏线的事就已经传开了,大家除了议论环境的艰苦外,谈的更多的是那边的高原补贴有多少。
我上青藏线是没有任何犹豫的,一则自小农村长大,翻山上学习以为常,对“艰苦”二字没概念;二则骨子里有股走南闯北的想法,工作三年多,换过两个项目,不同的气候环境、不同的风土人情、不同的饮食习惯,让我始终保持着对工作生活的新鲜度;三则青藏高原是个神奇的地方,真的很想去看看;四则大家传说中的高工资,对于我一个农村出身的单身青年来讲,很有诱惑力;五则青藏铁路是新世纪国家四大工程之一,机会难得,确有磨炼之意。故对所说的高寒、缺氧等环境艰苦之事,确没放在心上,大概是无知者无畏吧。
(一) 4月9日,我到达格尔木,工地在距格尔木450多公里外的通天河畔,大家习惯把去工地叫上山,反之即为下山。工地海拔4700米,从内地过来的员工,都要在山下先适应一段时间,叫息养。我被安排在了南山口的新运公司铺架基地息养。四月份的格尔木,天气还是非常冷,外面风沙也很大,息养基地离市中心30多公里,我每天除了吃饭休息外,就是查看如何预防高原病的知识。
4月28日早,我搭乘项目部的油车上山,司机文师傅已经山上山下跑了几个来回,对路上的情况比较熟悉,一路上不停地给我讲述有关青藏高原的一切,有几个兵站,沿途要经过哪几座有名的大山,哪有天葬台,藏族人去世后怎么天葬等等,我一边听,一路东张西望地看,这也新鲜,那也好奇,十个小时的路程,竟毫无困意。
“一日四季”、“十里不同天”,是对青藏高原气候变化的生动写照,“雪、雨、冰雹、大风”一路上我都遇到了,让人不得不感叹这里的神奇。过风火山的时候,看到立有一红色碑,我要求司机师傅停下来看看,顺带方便一下。车停稳开门时,发现打不开,文师傅说是外面风大的缘故,要用力。下车刚关上车门,我就被风刮得直接贴到了车门上,好大的风啊。文师傅嘱咐我站着方便的时候一定要顺风,老同志经验丰富,他的话我是要听的。来到碑前,看到上面竖写着“风火山”,横写着“海拔5010米”,也许是年轻,除了风大吹得呼吸不过来外,到没有其它反应,心想:海拔5010米的风火山都这样了,那海拔4700米的通天河畔还能差到哪去。遗憾的是自己没有带相机,也不像现在智能手机那么普及,没能留张照片。
一路上我看到了几拨放牧的,每一拨都有牦牛和羊,放牧的人骑着马,有的还能看到牧羊犬,那牦牛和羊的数量非常可观,黑压压一大片。司机文师傅说,你看那骑马的都是“百万富翁”,我一愣,后面方才反应过来,大眼一瞧,随便算算那可不是百万流动资产。文师傅继续说了,我要是他,牛羊一卖早进城享福了,还用得着在这受罪,我回笑他:所以你还是老老实实开车吧。
过五道梁不久,在公路路堤下发现了一辆四轮朝天的货车,文师傅说:这车在那躺了有一个月了,这地方是无人区,手机没信号,出了交通事故,司机只能从最近的镇子或兵站去求救,交警勘查事故现场也要从几百公里外的格尔木赶过来,一般是先救人,车辆搁那再慢慢处置。有些翻沟里车毁人亡的,在那躺个把月没人管的情况很普遍,好在青藏铁路开工建设了,施工单位发现后都会主动去救援的。
下午三点多的时候,路过沱沱河镇,镇子不大,没有什么像样的楼房,倒是非常热闹,有租赁机械设备的、开商店的、开饭馆的,人来来往往,大部分是熟悉的汉族面孔,很多穿着工装,一眼就知道也是铁路建设者。文师傅指着一个靠公路西边的院子说:咱们一局的指挥部和工地医院就设在这里,这镇子我刚来的时候,也没多少人,短短一个多月,一下子就热闹了起来,大部分做生意的人都是冲着这条铁路来的。
从指挥部到项目部还有40公里的路程,中间要翻越开心岭,这么荒凉的地方怎能叫开心岭。我看到了一局四公司和桥梁公司的项目部驻地,都是一样的彩钢房,两家驻地之间是拌合站,拌合站与内地不同的是,整个拌合大楼都是全封闭式的,原因是气温太低需要保温。拌合站将两家单位连在了一起,规模甚是宏大,企业标识非常显眼,内心突然有种作为一局人的自豪感。
(二) 下午四点多时,我们顺利到达了通天河畔的项目部驻地,临建工程还在进行中,项目书记王永江、总工郭凯正和大家一起卸物资材料。我下车后马上就要劳动,王书记阻止说,这地方不同内地,缺氧,你刚来还没适应,不要着急,先歇着吧。正说着,刚刚卸到地上的三合板,被风吹着在地上翻滚,我们赶紧一人踩着一块,慢慢地送入库房。
驻地建设还在进行当中,我们二十几个人住在搭建的临时帐篷里,忙碌了一天,晚上八点多,大家开始用餐。因为厨房还没有建起来,除了热水是自己用电烧出来的外,其它的都是从四十公里外的沱沱河镇买回来的,主食是饼,炒的几个菜已经没啥温度了,只能说不凉。大家围在一起,边吃边说笑,我说饼好吃,他们就笑,说已经吃了一个月了。来的人大部分是老陕,心里想的还是那碗面,有人就说了,等食堂建好了要好好地煮面吃。
晚餐结束后,大家又聚到一起开会,每个人各自把一天的工作作了简单汇报,困难和问题最多的还是物资短缺问题,汇报完毕,项目领导把第二天的工作进行了分工安排,反复地强调了几遍安全,最后挨个问大家的身体有什么不适没有,会议很简短。会后,工程部的几个技术员开始研究图纸和做施组方案,工地医生欧立军给职工逐个量血压。
晚上十一点多,外面气温已达零下二十几度,我们开始陆续休息。睡觉程序很简单,外边的棉大衣和鞋子一脱,就直接钻进被窝睡。开始以为大家劳累过度,简化了睡觉程序,一问才知道,这地方冷,夜间温度会更低,怕冻感冒了,一旦得了感冒不容易好,弄不好会得脑积水或肺水肿,甚至会有生命危险,某局的一个职工就是因为感冒引起的肺水肿把命给丢了,这一个月来都是这么睡的,我一听也就随波逐流、合衣而睡了。
帐篷里取暖是用暖风机供热风的方式,暖风机由帐篷外的一台柴油发电机提供动力,噪声很大。帐篷里温度很高,加上穿着衣服睡觉,浑身感到燥热难耐,最难受的是鼻子和口腔。高原的气候本来就干燥,暖风机再不停的向帐篷里吹热风,空气干燥的程度可想而之,好多同志的口唇干得起了皮,鼻孔口的红血丝愈发明显。我用床头备好的瓶装纯净水往手心里倒了少许,鼻子一吸,舒服多了,很快就入眠了。
(三) 青藏高原气候寒冷,多年冻土区域植被稀少,高原上的草一年也就能绿三个月左右。项目工地试验室聘了个叫扎西的藏族小伙子,人很精干,有次项目部驻地挂旗子的绳被风吹断了,重新挂绳子成了问题,我就自靠奋勇要爬上去,试验室主任丁小军赶紧说,这里氧气只有内地的一半,上去小心缺氧了,还是让本地人扎西来吧,小伙子摇了摇头说:我不会。我说这都不会,你没爬过树吗?我们小时候在农村经常爬树的。扎西说:我们这里没有树。我一愣,想了想,在青藏高原上还真是没有见过一棵树,别说树了,就连长了几十年的草都很脆弱,难怪这里环保要求那么严格。取土场开挖前,先要将草移植到其它地方,取完料恢复时,还得将先前的草再移植回来,环保要求之高是先前施工所没有遇到的。乱采乱挖和车辆随意碾压植被的处罚是非常重的,项目管段基本和青藏公路平行,相距不远,青藏公路施工时经常堵道,社会车辆会从项目管段的临时便道绕行,再越过草地上到公路,看管社会车辆就成了项目部环保工作的重中之重,我经常需要带着相机对行走在草地上的社会车辆进行拍照取证。
后勤保障是给力的。局指的生活车辆定期将生活物资送到项目部,肉类、蔬菜、牛奶、鸡蛋等应有尽有,职工早上每人一蛋一奶,成了项目领导要求职工完成的规定动作。羊肉炖萝卜汤经常会作为晚餐供应,老陕们是比较喜欢羊肉的,吃饭来晚的人往往就剩萝卜和汤了,再到后来,剩下的就全是羊肉了,因为高原上的菜比肉要稀罕的多。好吃好喝的,一到体检的时候,全都是体重下降,原来这里还是减肥的“好地方”。
高原空气里的含氧量只有内地的一半,每个职工宿舍都配备了氧气罐,一有空闲,大家就把像输液管一样的装置放到鼻子上呼吸,有些年龄稍大的职工睡觉时会整夜吸着氧,否则就睡不着。我是不吸氧的,氧气吹着鼻孔难受不说,还会让鼻腔干燥易出血。也可能是年轻,身体并没有感到什么异常,但大夫说,还是会对身体有影响的,后来我的记忆力变差,常常在想,是不是少吸几罐氧气的缘故。
项目驻地周边没有医院,我们自己设有卫生所,配备医生两人,他们很尽心,每天都为大家量血压、测心率等,像呵护自己的孩子一样关心着职工们的健康。
(四)
高原上职工的业余生活是有限的,因为缺氧,不能进行体育运动,也禁止喝酒,大家经常聚在会议室看电视。五月份正赶上日韩世界杯赛,一个月的足球比赛的确让大伙过了把瘾,喜欢的巴西队也捧得了大力神杯。
高原上手机没有信号,项目部的电话成了这里与外界联系的唯一渠道,这也是通天河畔仅我们一家单位有电话。每天晚上,我的办公室门口就排起了长长的队伍,既有我们的职工,也有其它单位的职工和当地居民,他们再也不用到40公里外的沱沱河镇去打电话了。
通天河离项目部驻地很近,走路就几分钟,与电视剧《西游记》中的通天河相比,水量明显要小的多,河水很清澈,水里有鱼,还很大,爱好钓鱼的人士又多了一个好去处。这里的鱼对内地带过来的鱼饵很感兴趣,或许是他们从来没有遇见过铁钩穿美食喂养的方式,对诱惑毫无戒备,踊跃“上当”,项目部的餐桌上又多了一道很厚实的美味。
(五)
高原上一年的有效施工期也就6个月左右,时间非常宝贵,但困难的确不少,最大的问题就是物资运输,因为所有的物资都要从450公里外的格尔木运进来。青藏铁路开工建设后,各单位大量的机械设备、物资开始往山上运,青藏公路已不堪重负,沿路许多小型桥涵结构物遭到损坏,需要绕过桥涵走临时便道,堵车现象时有发生,物资运输常常不能按计划到位。施工又面临高寒缺氧、多年冻土和生态脆弱三大世界性难题,项目管理技术人员和施工队伍都是首次接触冻土施工,前期工作推进异常艰难。但办法总比困难多,大伙齐心协力,慢慢就摸索出了应对的措施,想办法排除了各种困难,半年时间硬是完成了全部工程的85%,超额完成了年度目标任务,还获得了诸多荣誉。
项目部管段地处一局14标的最南头,属于西藏自治区管辖,项目党工委书记王永江经常会自豪地说,我们是中铁一局第一支进藏施工队伍,最先动工的空介查曲大桥也就成了进藏施工的第一桥。局指挥部和西藏安多县政府实行路地共建,40个藏族同胞被安排到项目部工作,他们都是当地的牧民,不太会干工程上的活,语言也不通,只有领头的多吉会说汉语,我们就安排他们和内地的工人混在一起,带着他们学,他们干得很认真,相互关系处得也不错,项目部有什么事情,他们都很积极。后来在离开项目部的时候,每个人还带了哈达来告别,把哈达献给了自己喜欢的项目部领导。青藏铁路是政治大线,国家部委、省市领导经常光临,各类检查非常多,迎检是我这个综合办主任的一项重要工作,经常很容易就能见到省部级的领导。中铁一局总会受到领导们的赞扬,让人倍感鼓舞。
10月底,气温已达零下二十几度,指挥部开始通知冬休,忙碌了半年的我们开始陆陆续续下山。10月20日是最让我兴奋的日子,就像牢中之人重获自由一样,一路尽情欢呼,直奔格尔木。一过南山口,远远就看到了城市的灯火辉煌,让人激动不已。
进入市区后,感觉比上山时的格尔木热闹了不少,各路建设大军下山后都汇聚到了这座城市,让这个市区仅几万人口的城市突然繁华了起来,下车的第一感觉就是:我们进城了。
财务部长李明江早早就将我们半年的薪水存折准备好了,接过存折看看上面的数字,收获的感觉真是无以伦比。关系好的几个哥们一商量,马上到商场买了一身换洗的衣服,找了个浴池舒舒服服地洗了个痛快澡,里里外外全换上了新买的衣服,将旧衣服留在了澡堂的储衣柜里没有带走。接下来的时间里,大家享受着各种消费的乐趣,仿佛要把那半年失去的东西全补回来,偶而也会听到某某职工的疯狂消费之举,成了大家茶余饭后的笑谈。
2003年4月,我被公司调回机关工作,心中虽有万般不舍,但必须服从组织安排,离开了那让人向往、神奇、难忘和留给我美好记忆的青藏高原。
(通讯员 张新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