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8版
发布日期:
七月的礼赞


    七月,是川藏山水画中最美的季节。
    此时的千里画廊,蓝天如洗,白云朵朵,江水滔滔,白杨挺拔,青稞飘香,山色斑斓,草繁花妍。在醉人的芬芳中一路西行,你会更加由衷地感到高原阳光的温煦,西域雨露的滋润,盛夏菽果的芬芳。
    最让人震撼的还是七月的雀儿山。
    德格县玛尼干戈镇境内的雀儿山,属于沙鲁里山脉北段,地势呈西北向东南走向,百余座海拔5000米以上峻拔的高峰簇拥着的海拔6168米的绒麦峨扎主峰,其势如刃,直刺云天,山顶终年积雪,与漫天云朵呼应成趣。雪线之下是满目葱绿的灌木和渐高渐远的红杉木原始森林,河流蜿蜒,山谷空灵,绿草茵茵,小花点点。
    明媚的七月给予雀儿山的不光是风情万种的气象和景致,还有它那被悠悠岁月酿造而成的充满康巴奶茶般醇厚芬芳的故事。
    彭措丹珠最熟悉这些故事。
    土生土长在雀儿山下的这位康巴汉子,有着一米八八的个头,伟岸而挺拔,就如雀儿山的山峰一般。彭措丹珠很不简单,没到而立之年便由镇长提拔为副县长。今年是他五十岁的本命年,整个人依然是神采奕奕,诙谐幽默,风度不减当年。
    他说起雀儿山的掌故,如数家珍。
    雀儿山藏名为“措拉”,意为巨鸟的羽翼。另称主峰为“绒麦峨扎峰”,意为“山鹰飞不过去的地方”,是青藏高原上的一座雄关。雀儿山的山势挺拔险峻,故有“爬上雀儿山,鞭子打着天”之说。雀儿山将德格县一分为二,东部为效益牧业区,西部为金沙江沿岸的半农半牧区,也是德格县的分水岭,众多河流呈现树枝状分布,分别注入金沙江和雅砻江。
    这里自古多水而无路。
    饱经苦难的藏胞们只能靠马帮驼队终年爬冰卧雪风餐露宿于康巴大地的丛山峻林和江河峡谷中。对更多的以游牧为生的藏胞及其他少数民族同胞来说,能够走出康巴的穷山僻壤,一睹大山之外的世界,那简直就是一个永不可及的梦想。
    1951年,张国华将军率领的十八军解放西藏后,沿金沙江、大渡河挥师而上,硬是凭借铁锤钢钎这些最原始的工具和血肉之躯在成都至藏北那曲间的群山峻岭中凿出了一条通藏公路。为了这条让百万翻身农奴走向光明幸福的高原公路,两千多名将士魂断川藏高原。在打通雀儿山的隘口路段,平均每公里就有七名战士献出了年轻的生命。河南籍战士张福林就是其中的一个。张福林河南扶沟人,1948年参军,1950年入党,因作战勇敢,曾荣立一等功两次。在海拔5000多米的雀儿山翻山公路施工中,不顾高寒缺氧,身体严重贫血,坚持带领全班战士苦学爆破技能,将工效提高了25倍,并且为部队节约了大量炸药。1951年12月10日,在检查工地炸药室时,遇到塌方,身负重伤,牺牲在了指导员的怀里,年仅25岁。时隔半个多世纪,这位长眠于雀儿山南麓川藏公路北线899.5公里处的年轻的解放军战士的墓碑,依然执着地向着西藏的方向,在七月的夕阳下,风骨如铁,傲然屹立。
    星转斗移,一个多世纪的光阴成就了川藏人民难计其数的奇迹,然而雀儿山这道天然屏障依然雪积终年如初如故。在一年四季中的狂风雪雨中不得不花费两三个小时涉险翻越山巅的过往车辆,都得提心吊胆小心翼翼地行进着每一步。即便如此,这个高达5050米的高山雪峰,也让人望之胆寒,时有发生的交通事故夺去了无数人的宝贵生命!
    “翻越雀儿山成了川藏人民心中永远的一个痛!”
    德格县交通局长降拥赤乃,一个与彭措丹珠一样有着康巴血统的汉子,说起雀儿山这道天然屏障来,黑红的脸膛上满是痛惜和无奈。
    身为一县的交通局长,他所怀揣的既是几代康巴人路阻雀儿山的愁苦和艰辛,又是几代康巴人化天堑为通途的美好梦想!
    令他万分荣幸和无比喜悦的,是这个美好的梦想就要在他的眼前实现了!
    公元2012年的春季,当漫山遍野的格桑花再度将这个古老而神奇的山峦装点得蓬勃而充满生机的时候,全长7079米的贯穿雀儿山东西山脉的世界第一高海拔特长317公路隧道,在举国瞩目的关切之中正式拉开了全面掘进的帷幕……
    “让我们面对英烈庄严宣誓!”
    就在建党95周年之际,一群身着中铁一局工装的年轻后生,从山下的驻地再次来到他们所敬仰的革命烈士张福林的墓前,在书记贺志杰的带领下,发出了“再接再厉,早日打通雀儿山”的铮铮誓言。
    自从2012年春天起,驻扎在雀儿山脚下的中铁一局四公司项目部的这群平均年龄只有30岁的年轻人,就已经将张福林烈士连同他感人至深的英雄事迹深深地装进自己的胸腔里了。
    就在今年四月二十七日,张福林的胞弟,重庆警备区政委张福立一行千里迢迢来到雀儿山下的隧道施工工地,共同追忆革命英烈当年为西藏人民能够早日摆脱千百年来黑暗的奴隶制社会压榨盘剥而造成的深重苦难,与朝阳初升的人民共和国共享幸福安康,不惜用自己的青春热血和年轻生命修筑康藏人民的解放之路幸福之路的感人事迹。之后,项目部全体员工陪同英雄的亲人一道来到烈士的墓前,为英烈献上了象征着崇高敬意和祈福的洁白的哈达和芬芳的鲜花。
    铿锵有力的誓言,夹风裹电般在雀儿山久久回荡着,用信念和意志,希望和喜悦抚慰着这里的冰川,这里的雪山,这里的一草一木,这里的烈士英灵!
    酣畅的七月给予雀儿山的还是一种高扬着大智大勇砥砺前行的风帆和魅力无穷风光无限的精神家园。
    郑金龙,四川公路设计院的一位年轻干练的博士,是这样来形容他在雀儿山的所见所闻的:作为省域内广织路网的先行官和设计者,打通雀儿山曾经是几代公路设计人梦寐以求的夙愿和理想,他们曾经在爬山涉水勘探设计中为了每一组数据而呕心沥血。当连接317国道的雀儿山长大公路隧道设计方案确定通过的那一时刻,院里许多老专家和那些夜以继日工作在设计一线的技术人员都流泪了。这是激动的泪水,喜悦的泪水啊!当他带着几名工程设计人员马不停蹄赶到雀儿山的时候,这里4300米的高海拔形成的让人头晕目眩气短胸闷呕吐不止的自然环境和气候,让他不免愁肠百结。此外山腹内极其复杂的地质状况,数个隐于山腹之中横贯掘进面的破碎断带,以及充沛的地下涌水、随时可能出现的岩爆等等不可预见的工程难题,都会在工程施工中接踵而来。这更加重了这位博士的忧虑,令他忧心忡忡,食不甘昧。如此这般的生存环境和施工条件,若非是一支拖不垮打不烂的钢铁之旅英雄之师,是很难在这里与神奇而险峻的雀儿山一决高下的。
    也就是那个骄阳如炬的七月,当他走进正在建点中的中铁一局四公司项目部的时候,这种担心和忧虑便如同冰山上消融的陈年积雪一般,化作了涓涓溪流,顿时温馨豁亮起来。他看到了一个非常年轻但却信念坚定沉稳干练的领导班子;一个看起来似乎还稚气未退但却行事果断信心十足的管理团队;一支外表普普通通但却坚韧内敛士气饱满的施工队伍。他紧绷的心情释然了,就像阔别已久的亲人一般,一下拉近了彼此的距离。通过坦诚的交谈,他对这支千里迢迢来与雀儿山叫板的队伍有了更加全面的了解。这支几乎与共和国同时诞生的钢铁劲旅,在六十多载的艰苦岁月里,曾经几渡黄河,纵横于千里荒漠,跃进于雪山戈壁,奋战于巴蜀秦晋,凯旋于世界屋脊,用几代筑路者的智慧和汗水在共和国的版图上抒写了无数闪耀着时代光辉的瑰丽华章。这种血脉传承的精神和文化,追求和抱负将使这支百炼成钢的队伍在任何艰难困苦的条件下都会知难而进,永不退缩,化腐朽为神奇!
    很快,他便见证到了这样一个事实。
    隧道开挖刚刚拉开架势,雀儿山好像要有意考验这支队伍的耐心和坚韧似的,将一个怪诞的让人难以捉摸又诡谲的使人胆寒的难题抛了出来:难以用围岩系数解读的悬石软岩以其极大地不稳定性频繁的滑移和坍塌,每一分每一秒都有可能吞噬掉它的挑战者!在如此险境下,每一寸开挖掘进,都变成了一个令项目部上下都为之揪心扯肺愁眉不展的难关。熟知雀儿山地质结构的郑博士清楚,这是高寒条件下的雀儿山积数千年来的雪崩、风化、滑移而形成的“天然痼疾”,冬季零下近三十度的气温,会将那些渗透着冰山雪水的大小滚石堆积层变成坚硬无比的“钢盔铁甲”,而到了冰雪消融的季节,这个“钢盔铁甲”又会松软到稍有扰动就会泥石俱下,轰然倒塌的地步。
    掘进停滞不前,开挖全面受阻。经多识广学养深厚的郑博士也深深地拧起了眉头。他把疑惑的目光盯在了42岁的项目总工姚志军那张被紫外线照射的黑红粗糙的脸膛上。这是个已经同桥隧涵打了25个春秋的身材高大魁伟的汉子,透着刚毅倔强的眼神里,自信和智慧交织在一起,虽忧虑焦灼但却波澜不惊。很快一个专门针对冰水堆积坍塌滑移的,以七个开挖区域和三级阶梯式台阶相结合的“七步三台阶”开挖法,被悄然用到了掌子面上,再配以“短进尺、少扰动、强支护、快封闭、勤量测、弱爆破、早喷锚”的工艺工法,使得举步维艰的局面得到了意想不到的改观。这一年,短短130米的山体覆盖危岩的开挖掘进,竟然耗费了整整180个昼夜!
    郑博士在欣然之余更是感慨万千,他慨然地说:“闯进雀儿山腹地的第一关,硬是不气馁的勇士们一寸寸用手抠出来的!”
    热烈的七月在给予雀儿山以风姿绰约的同时,还带给了让这座圣洁的雪山为之动容的浓浓诗意。
    还是彭措丹珠这个浑身都洋溢着粗犷、豪爽、激情的康巴汉子,用他极具幽默感的话语,把德格人对雀儿山隧道工程给予的殷殷期望和对那些年轻的建设者们的感激之情娓娓道来,让人觉得这位康巴汉子的胸腔里滚动的不仅仅是淳朴、真挚、厚道、善良,还有包含着藏汉人民血浓于水的深情厚谊。
    雀儿山脚下有在藏区享有“雪山下的文化古城”美誉的德格山城,有始建于1729年的驰名中外的“藏民族文化宝库”德格印经院;有传奇神秘的格萨尔王神庙;有群山怀抱,水草丰美的阿须草原;有被誉为“西天瑶池”的新路海;有卡松渡原始森林;有众多历史悠久,文化精博的寺庙。掩映于这片神奇土地的人文、自然景观更是星罗密布,美不胜收。深厚的藏文化与多个民族文化在这片美丽的土地上融合发展,既滋养了世世代代的康巴人民,也形成了极具特色的宗教文化、宗教礼仪和丰富多彩的民情民俗。向往美好幸福的藏胞群众,就像欢迎当年的红军和解放军一样,对远道而来为康巴草原凿山修路的建设者们更是敬重有加。当地高僧大德主动来到施工现场,为一身征尘的建设者们诵经祈福;善良的藏胞们也结伴而来,为征服雀儿山的筑路者献送洁白的哈达和驱寒提神的牛奶。当地的文艺团体更是载歌载舞将藏区人民的一片深情厚谊送到了洞口工地。这一切的一切,都像甘美醇香的青稞酒,让项目部的每个员工们看在眼里醉在心头。这些远离家乡远离亲人,在千难万险中都不曾退缩的后生们,却在这些温馨感人的情感中一次次潸然泪下……
    “除了干好工程,早日结束漫漫高山险路的跋涉之苦,我们无以回报!”年仅35岁的项目经理王刘勋一脸动容地说。这个从当年地震中心映秀镇参加恢复重建工程后来到雀儿山的三秦子弟,浑身都散发着一种乐观向上的激情和让人为之叹服的人格魅力。在前任项目经理因工作岗位变动,将项目管理的重担交于王刘勋后,这个勤于思考并善于开动脑筋,使整个管理团队在凝心聚力中不断爆发创新能力的“掌门人”,把坚定睿智的目光牢牢盯在了排除一切障碍,克服一切困难,确保雀儿山隧道工程干得好,叫得响,并以经得起检验的硬实力,来展现中铁一局的风采,回报淳朴友善真诚的藏族同胞的一片真情和殷殷期望!
    于是,与时间赛跑的战斗和与高寒缺氧气候诡异地质条件变化无常等等无数困难险阻的挑战在雀儿山那神秘而险恶的腹腔中如火如荼地展开了,它神奇酷烈的磁石般的魅力,犹如春之风韵夏之焰火秋之芬芳一次次催发了项目部每个员工向着既定的目标忘我工作砥砺前行的勇气和才干,他们中有的家有年迈多病盼儿榻前尽孝的父母双亲,有的家有嗷嗷待哺却忍痛割离的娇儿,有的则是刚刚跨出校门踏上人生之路的莘莘学子,他们年龄不同经历不同但却在同一个战斗集体里,默默地演绎着青春的风彩,抒写着无愧于这个时代的绚丽华章!
    于是,一个个感人的故事宛如绿草茵茵中盛开着的多姿多彩的花朵,芬芳四溢,装点着美丽圣洁的雀儿山,让这里的山山水水更加秀美壮阔。难怪今天的彭措丹珠,即便没有奶茶美酒助兴也可以滔滔不绝地道出那些发生在筑路人身上的许许多多鲜为人知的故事,并会在每个故事的精彩之处,不忘伸出拇指:“扎西德勒”!
    今年七月,雀儿山隧道主洞掘进已达到4021米,跨标施工513米,平导掘进4024米,跨标施工488米,仰拱、二衬、水沟电缆槽同步进行,路基施工已全部完工,成为整个国道317改扩建工程中有口皆碑的一面旗帜。
    创造了这个神话的中铁一局集团有限公司国道317雀儿山隧道Q2项目部也在山花烂漫中迎来了一个个精彩纷呈的荣誉:中国中铁安全文明工地、中国中铁文化示范点、陕西省优秀班组、全国工人先锋号……人民日报、新华社、工人日报、科技日报等中央新闻媒体,人民网、新华网、中国网、央视网、中新网、凤凰网等多家网络媒体的记者先后来到施工现场,对这个充满活力的特别能战斗的青年团队进行了专题采访和深入报道……
    七月吐焰时,万物吟长诗。在海拔5050米的雀儿山垭口,极目远眺,万里云海,百里阡陌,一幅难得一见的秀美画卷!这就是金阳如火的七月给予天地万物的礼赞么?浩浩渺渺,郁郁灿灿,空灵而充实,美艳而震撼!
    (    李杰 柯满堂 作者单位:集团公司退休职工)

版权所有 2002 中铁一局集团有限公司 WWW.CRFEB.COM.CN
联系地址: 陕西省西安市雁塔北路1号 邮政编码: 710054
备案号: 陕ICP备12002715号-1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