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割隧道钢拱架。 标准化的奔中山一号隧道出口。 奔中山一号隧道出口段焊接二衬钢筋。 奔中山二号隧道进口段浇筑二衬混凝土。 奔中山二号斜井装炸药作业。 焊接隧道钢拱架法兰。 看到镜头:不要照,脸还没有洗。 306省道抢险进行中。 项目部成立保障部,预防疾病发生。 青山翠绿中的奔中山二号隧道出口。 修建的便道。 “我们管段工程的难点在于:高原铁路、隧道长、单线、不良地质多、岩爆、高地温、冰碛岩,还有就是原石堆积体,属于软弱围岩。”四公司拉林铁路项目负责人惠宝侃侃而谈。
四公司拉林铁路项目部,承担了拉林铁路LLZQ——10标中铁一局管段中的16.196公里的施工任务。其主要工程量有,隧道共1.5座、总长为15.679公里,即奔中山一号隧道6880米、奔中山二号隧道8799米,占到管段长度的96.8%;涵洞5座、长254.36延米,其中框架涵1座、18.86延米,盖板涵4座、235.5延米;新建卧龙车站(路基),站场路基土石方29.11万立方米。轨道工程,道砟9371立方米,无砟轨道支承块14496米,总造价83172万元。合同工期77个月,开工日期2015年7月,竣工日期2021年11月,调整工期为22020年12月2日铺通。
惠宝继续介绍道,2015年7月6日,项目部就到了米林县卧龙镇卧龙村建点办公。他们刚到时,语言不通,和当地藏民语言沟通就显得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加上高原反应,困难很多。尤其是材料运输从国道转向便道时遇到的“此树是我栽,此路是我开,要打此处过,必须由我来”的“习俗”,更是无可奈何。惠宝经过和卧龙镇政府,和卧龙村多次沟通、协商,加上一些“扶贫”措施,得到了藏民的理解和支持,现在的运输通道畅通了。惠宝还因此得到了一个藏族名字“扎西伟松”,扎西是吉祥的意思,伟松是太阳出来的地方。
单从数字看,四公司承担的隧道只有一座半,但是由于是长大隧道,设计的斜井、横洞等辅助隧道开挖,也是一场硬仗。管段内的隧道基本上处于雅鲁藏布江桑加峡谷地貌,洞口标高3100多米,山高谷深,气候极端恶劣。洞口端几乎是泥石流沟冲击中的卵石土中,或者说是风积沙,围岩级别差,达到六级围岩。在我们经过的便道中随处可见沙土中包裹着大大小小的圆石、鹅卵石,山体表面的岩体如此。
承担奔中山一号隧道出口和奔中山二号隧道进口施工的项目部一架子队负责人李天军介绍,奔中山二号隧道进口段洞口处有26米长的六级围岩,属于流沙状。施工时,先采用导管注浆、压浆凝固流沙,再用管棚加固。为了确保安全,管棚间距由设计50厘米加密到35厘米,用了一个半月平稳进洞。
直到2016年3月10日,中山二号隧道进口正式进洞施工,才标志着项目部工点全面进入洞内施工阶段。奔中山二号隧道进口为三线车站段,围岩等级为六级,洞口稳定性极差,同时也是全线唯一采用双侧壁导坑法进洞的隧道。在进洞前,项目部多次邀请有关方面现场实地查勘,讨论并制定进洞方案,又多次进行技术交底及培训,对洞口地表加固和管棚施工全过程监控,确保安全措施满足要求。
截止到7月25日,项目部负责施工的奔中山一号隧道横洞、奔中山二号隧道斜井双双掘进顺利突破千米大关。奔中山一号、二号隧道两个辅助坑道分别长1697米、1622米,所在施工区域存在地质复杂,施工难度较大,电力供应不足,海拔高、含氧量低等恶劣环境。奔中山一号隧道横洞洞口处于半山腰处,与便道高差达百米,运输十分困难;奔中山二号隧道斜井日涌水量最高达80——150立方米/小时,且纵坡大,还有岩爆。项目部二架子队负责人王玉荣介绍,面对涌水,工区设立了固定泵站排水;面对岩爆,设专人盯控,及时发出警报,等等。这些措施为顺利掘进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值得一提的是,项目部在奔中山二号隧道斜井开挖施工开始使用了水压爆破技术。这项技术是结合了隧道掘进光面爆破和水压爆破两项技术并应用于隧道掘进施工的新技术,在节省装药量、加快施工进度、缩短通风时间、改善洞内施工环境等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是隧道施工技术发展的新趋势。
项目部另有一大亮点,就是钢筋加工场的建设。2015年12月3日,拉林铁路总指挥部对项目部进行标准化达标验收检查。检查组对工地的各个施工点进行了检查,对项目的内业资料、拌和站信息化、监控量测、工艺工法、钢筋加工场等进行了认真查看。检查组尤其是对钢拱架连接板机械切割及冲孔、钢拱架二维码合格证、二氧化碳保护焊的制作质量及内业资料表示高度赞赏,认为钢筋加工场的布置合理,有创新思维,更是突出亮点。
施工走上正轨后,项目部适时进行了员工的各类培训,以进一步提高管理水平。2016年1月21日,项目部召开了培训讨论会,项目部全体管理人员参加。项目经理惠宝讲了这次培训讨论会的重要意义及中心思想,通过事例向大家介绍了其它项目优秀的做法,并组织大家一起观看了宣传教育片———《赢在执行》。项目副经理翟福学梳理了前期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以及下一步的工作安排。技术负责人李斌总结了隧道施工技术要点及施工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相关人员针对项目管理和施工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各抒己见,提出自己的看法与建议。
6月4日,项目部召开第一轮班组长能力提升专项培训,以期完善并强化施工班组建设与管理。这次培训本着“互相帮助、共同提高、提升班组整体凝聚力”的原则,紧密联系思想和工作实际进行了沟通交流,要求各班组长要以身作则、形成模范带头作用,进一步加强作风建设,强化团结协作,把班组团队建设成一支有凝聚力、战斗力的团队;针对员工和各班组长提出的意见和建议,进行认真分析并拿出具体整改措施,同时,进一步完善以人为本的长效机制,为班组建设又快有好的发展提供有力的保障,达到了深化认识、统一思想、增进团结、推进工作的预期目的,积极配合了项目管理提升、质量提升的中心工作。
2016年7月24日,项目部召开了安全质量专题会议,项目部班子成员及全体管理人员、施工班组负责人参加。会上,安全负责人对近期国内所发生的重大安全事故案例进行分析、警示教育,并希望项目全体管理人员吸取事故教训,加强项目安全质量管理工作。安质部总结了上半年安全质量情况,提出了安全管理方面存在的隐患和问题。各部门对上半年安全质量总结情况提出整改意见并对下半年项目施工过程中存在的危险源重新进行梳理、辨识、分析、相互交流并制定应急预案和措施。各施工班组负责人针对目前施工存在安全质量隐患问题进行了表态发言。
当然,项目部的培训还有诸如“营改增”培训、施工技术培训等等,不一而足。
光有培训似乎成了“嘴皮子功夫”,还是要练习练习。2015年12月5日,项目部在奔中山一号隧道出口进行隧道防坍塌应急演练,以期进一步提高项目在突发坍塌事故中的防灾避险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有效控制和降低突发坍塌事故造成的损失和危害,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2016年6月23日,项目部组织山体滑坡应急防汛救援演练,目的是增强项目职工山体滑坡应急救援意识,提高职工防灾救灾能力。演练以因雨势过大,洞口山坡出现滑坡现象,现场情况紧急,请求支援为场景:作业队长及时报告副总指挥现场情况,副总指挥宣布立即启动防洪应急预案,通知各应急小组集结,携带抢险工具赶赴现场进行救援。演练分为现场疏散警戒组、现场抢险组、应急救援后勤保障组、信息联络组、医疗救护组、事故调查处理组、善后处理组。演练中各小组成员分工明确、相互配合,整个抢险过程有条不紊进行。
不曾想,演练后没有几天,项目部就真刀真枪地又“演习”了一把。
2016年6月30日晚,林芝地区突发暴雨,米林县李龙乡三处山体发生泥石流滑坡,306省道堵塞,严重影响了当地居民的出行和生活。306省道也是拉林铁路建设的“生命线”,是材料供应的主通道。
项目负责人惠宝在接到中铁一局拉林铁路指挥部指挥长徐和军的电话后,立即启动应急救援方案,组织员工第一时间赶赴受灾现场,进行应急抢险。
救援人员到达事故现场后,惠宝立即打出了“中铁一局拉林项目现场抢险救援指挥中心”的牌子,在最短的时间内组织装载机、挖掘机、洒水车、加油车等各种大型机械车辆14台,对中断路段进行抢通,并投入发电机2台及各类药品、矿泉水、方便面等应急物资,确保抢险人员安全和后勤指挥保障。
在整个抢险过程中,项目部抢险分队作为主力军,通过17个小时的连续奋战,所有受灾道路均已恢复通行,抢险救灾工作比预计时间提前10小时完成,保障了306省道的安全畅通。
灾情发生后,林芝市政府高度重视,林芝市交通局局长,米林县县委书记、县长、副县长带领道路养护、民政、水务、交通、环保等部门组成的工作组,及时赶到灾区指导抢险救灾。7月8日,米林县县长代表米林县县委、县政府为项目部送来了写有“洪灾无情人有情,全力抢险保畅通”的锦旗和感谢信,表达了地方政府和人民对拉林铁路建设者面对灾情,第一时间投入抢险救援,英勇无畏、无私奉献的感谢。
7月25日,连绵不断的阴雨天气再次导致306省道遭受泥石流灾害。收到灾情通报后,项目部再次组织项目职工组成了抗洪抢险先锋队。抢险期间,项目全体员工认真负责,积极参与救灾,累了就原地休息一会,渴了就喝上几口矿泉水,饿了就吃压缩干粮充饥,积极争取抢险的最佳时间,力保道路尽快恢复畅通。
两次抢险,都展现了中铁一局人作为央企的社会责任感。
自开工到去年年底,项目部在拉林铁路指挥部每月组织对分部安全、质量、环保、施工进度、精细化管理及综合管理方面进行激励约束考核评比中,连续三个月获得第一名,根据指挥部相关规定,项目获得永久性红旗一面。今年上半年,项目部以总分313.95分的优异成绩在13家参评单位中力拔头筹,荣获2016年信用评价第一名。
截止到8月25日,项目部隧道正洞施工完成1251米,占到计划的8%。隧道正洞形象进度:奔中山一号隧道出口开挖支护累计完成514米;奔中山二号隧道进口开挖支护累计完成371米;奔中山二号隧道出口开挖支护累计完成366米。年度完成产值17187.6万元,占公司年度计划的68.5%;开累完成22753.8万元,占合同总价的27.4%。(本报记者 王冬生 通讯员 魏东 陶伟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