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8版
发布日期:
那座高原那些人
——中铁一局四公司石渠县通畅公路项目散记
 道路建成后,极大地促进了藏区经济发展。   中铁一局四公司党员突击队及管理骨干在石渠县瓦须2标海拔4700米处庄严宣誓:优质高效建好工程。 石渠县县长检查中铁一局施工标段,对工程建设表示肯定。 藏区群众点赞中铁一局四公司施工道路。
路面沥青摊铺。
    

四川石渠,历史上著名的唐蕃古道的重要驿站。1300多年前,唐朝文成公主途经这里抵达西藏拉萨,播下了汉藏友好的种子。

这里也是雅砻江源头,县内平均海拔4300米,被称为“太阳部落”。

8月的雅砻江江水从河谷平原上缓缓流过,蔚蓝的天空下,阳光如瀑布狂泻而下,云朵像在头顶游荡的羊群,宁静安详。

在这片大地上,不见一颗树木,只有葳蕤生长的青草,星星一样的各色花朵铺展开在河谷、草原、丘陵地带,直至天际。低头啃草的牦牛,还有白色帐篷和土房子洒落其间。

江畔,一条柏油路犹如一条飘舞的黑丝带顺着河岸蜿蜒延伸。

这是中铁一局四公司石渠县通畅公路项目部去年至今年建成,并已通车的一段县城通乡公路。

面部黧黑,身体瘦削却精神头十足的项目经理唐明治向记者介绍,从去年6月正式开工至今,一年多的时间里,中铁一局四公司员工克服高寒缺氧、交通极度不便、施工物资短缺等等重重困难,为石渠县建设了180公里县乡公路。其中,大部分道路已经交付通车,剩余的38公里(为今年追加工程)公路10月也可以全部完工。

记者近日奔赴高原,记录下了建设者英勇坚毅的足迹——

 

自豪,创造企业施工新纪录

 

石渠县位于青藏高原东南缘的川、青、藏三省区结合部。是四川省最偏远、交通最不方便的县之一,县域面积达2.5万平方米,人口仅有10万。

石渠以畜牧业经济为主,境内有着丰富的旅游资源和中药材资源。但是县域境内交通极不方便,极大地影响了发展。

石渠县副县长徐双勇讲道:之前去距离县城200多公里外最偏远的村子下乡,先坐车,然后是拖拉机或农用车,再骑马,最后还要走路才能到达。

精准脱贫,交通先行。

“我们总共规划了5000公里的公路建设计划,主要包括县乡道路和乡村道路。去年,县里修了2329公里道路,在甘孜州创造了奇迹。今年计划建设1146公里。”徐双勇说。

从去年至今,中铁一局四公司主要承建了石渠县几乎全部县乡通畅公路工程,共5条公路。涉及六乡一镇,即新荣乡、蒙宜乡、瓦须乡、虾扎镇、格孟乡、长沙干马乡、温波乡。道路施工标准为四级公路。

工程所在区域平均海拔4500米,施工最高海拔4700米。这一海拔高度,创造了中铁一局公路高海拔施工新纪录。

在这里,昼夜温差较大,年平均气温-7℃,最低气温-45℃。 空气含氧量仅有平原地区的 60 %

我国在高海拔高寒铁路以及隧道建设中积累了丰富的施工经验,但针对高海拔高寒隧道高寒、缺氧、机械及人工工作效率低等施工现象都没有很好的解决办法,也未形成用高海拔、高寒沥青砼路面施工一套成熟的施工技术及管理经验。

2012年开始,唐明治参加了世界上最高海拔特长公路隧道——平均海拔4300米的雀儿山隧道建设,并负责建设了海拔4000米的色柯镇至色尔坝公路其中53公里的管段建设任务,并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人才效益。

无疑,唐明治是合适不过的人选。

虽然心里清楚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唐明治在接到通知后,还是义无反顾的再次奔向高原。

而此时,因为长期在高原工作生活,甲亢疾病已经影响到了他的身体健康。

 

            惊险,工地上演真实版“战狼”

 

在石渠,每年9月便开始下雪,直到来年的5月底。

唐明治犹记得去年4月初到来时的情景:漫山遍野都是大雪,天地白茫茫一片。有时,风雪夹杂着冰雹会把汽车挡风玻璃都遮满了,刮都刮不赢……

大雪迷路,却阻挡不住探路者前行的足迹。

在唐明治身后,是从其他项目紧急抽调,陆续抵达高原的十几名公司同事。

项目总工程师王鹏是第一次上高原。“刚上来时总感觉天花板和腿脚不停的晃动,时不时流鼻血,每天晚上要到凌晨三点才能入睡。”

工程部长冯伟阳到石渠县城时,据说第一天晚上睡在宾馆四楼,头疼胸闷难以入睡。第二天晚上睡在二楼,高原反映症状竟然减轻不少。

虽然高原反应让每个人身心俱疲,但是工作却风风火火向前推进。而在建设者面前,艰辛和困难接踵而来。

为了尽快做好几条线路的复测工作,冯伟阳带领等测量小组成员每天早上带点儿干粮,奔向荒凉空旷的工地便是一整天。

“有时测量线路要经过牧民的帐篷,状如藏獒的土狗就会冷不丁的冲过来,撵着我们跑。”冯伟阳讲道。

测量队无奈只能先绕过去,择机进行复测。

“记得在去年6月在新荣乡测量时,突然下起了冰雹,为了完成当天的测量任务,我们就用衣服把头裹起来,继续进行。”技术员邹鹏讲道。

这些让技术人员感到心有余悸的是,好多次在人烟稀少的旷野遇到狼。

在虾扎镇,在瓦须二标段施工路过的山岭上,都出现过狼的踪影。

技术员吕博,一天下午打电话,因为在帐篷里信号不好,就出去到几十米外的荒草坡上。等他打完电话回到帐篷时,一位监理讲道:在他身后十几米远就蹲着一只狼。

“当时对面山坡上有一群羊。”吕博笑着说。“施工人员和机械后来越来越多,狼就很少能看到了。”

在石渠,包虫病也是一个威胁到建设者的重大风险。据了解,石渠属于包虫病的高发区,发病率达12%

有技术人员告诉记者:藏族百姓管包虫病为虫癌,谈之色变。病菌通过狗的粪便在草原上传播。

“包虫病虽然可怕,但是通过给员工和作业工人讲解防治知识,购买发放预防疾病药物,加强食堂管理,定期体检等措施,做到了有效防治。”唐明治讲道。

项目安全总监杨灏清讲,施工队伍最多时300多人,现在也有130余人,两次体检,没有发现一例包虫病。

 

紧张,有效工期仅8个月

 

因为每年落雪周期长达七八个月,再加之每年的六七月是雨季,原本24个月的工期,有效工期也就8个月。

“去年开工时已经是610日了,到了10月初,天气寒冷,便无法施工。”唐明治说。

石渠县陈旧薄弱的的电网,总是时不时断电,让紧迫的工期雪上加霜。

项目副经理马占泉表示:一方面,电量满足不了施工需要,另一方面,高原上很多地方都是雷暴区,一打雷闪电,就会发生断电。

“最长的一次,停电半个月。”项目副经理解鸽讲道。

据了解,从五月至八月初,解鸽负责的38公里路段,前后停电1个月。

为此,项目部协助县里电力维修人员进行维修线路,并先后花费了几十万元购买了变压器和发电机。

虽然施工紧张,但是项目部通过加大人员和物资机械投入,合理安排施工组织,加强技术和安全质量培训,施工快速有序向前推进。

“四级公路国家没有明确的标准,我们就参照三级公路的标准。”唐明治讲道。

施工中,项目部还通过技术攻关,成功总结出了高寒高海拔地区沥青砼路面施工质量控制要点、桥梁空心板梁的施工预制质量控制要点,填补了企业和行业技术空白。

“这里昼夜温差要达20度,为了防治混凝土冻裂,混凝土浇筑基本上都安排在天气晴朗的中午进行,然后通过用毯子裹、用电炉或者火炉升温等方式,确保工程质量。沥青摊铺主要控制温度,从出厂到摊铺要确保沥青的温度要比平原地区高5-10度。”王鹏讲。

高标准的施工技术管理,为确保工程质量奠定了基础,得到了石渠县各级政府领导和群众的肯定

副县长徐双勇称赞:“中铁一局管理水平非常高,铺出的油面、路基就是不一样,质量有保证。”

虾扎镇党委书记土登颜批讲道:“这条路修的非常好,老百姓非常满意。”

良好的信誉,使得项目部今年又先后两次,接到了43公里的公路工程。

此外,项目部通过加强作业队伍和地材管控,取得了良好的效益。被四公司评为2016年度“五好项目部”第二名。

 

担当,救人抢险美名扬

 

在石渠县,中铁一局不光工程做得好,而且时时处处彰显着央企的责任和担当精神,在藏区平原赢得了美名。

今年423日,唐明治突然接到县里来电:新荣乡14名挖人参果的群众,以及先期救援的6名警察被围困雅龙江一小岛上,其中有一名孕龄8个月的孕妇,有随时生产的可能。希望项目部前往抢险救人。

原来,上游雪山融水,导致河水猛涨,警察到场救援时也被围困。

听到消息,唐明治二话没说,就和王鹏到工地上紧急调遣了3台装载机和一台吊车,40分钟后赶到现场。

这时只见岸边到小岛的距离约有八九十米远,水深至腰,而且水势还在进一步扩大。石渠县常务副县长朱小琳、副县长徐双有等领导,以及现场群众非常焦急恐慌。

经过现场紧急商议,唐明治指挥着3台装载机慢慢开到河中心,将20名干部群众装在铲斗里分批托了出来。

“事后新荣乡党委专门送来感谢信和锦旗。”唐明治讲道。

杨灏清讲:县里打电话请求项目救援时,安监局的某领导认为项目部会要钱。但项目部救人时没有谈钱,事后也没有让县里支付机械使用费。

今年613日,一场三十年不遇的暴雨,带来了突发的山洪,导致河水暴涨,项目驻地前的一座90米长、名为曲麦桥的混凝土老桥坍塌。

“平常河水也就30公分,猛然暴涨至2米深。”唐明治说。

这座桥本来等项目部将与之并行的新桥建设好后,就要废弃,但是按照节点工期安排,新桥才完成墩身施工,梁板还没有架设。

“曲麦桥是通往虾扎镇、温波乡、长沙干马乡、瓦须乡的必经之路。不管是从基本的交通出行,还是从牧民转场和项目施工来说,都是带来非常大的影响。”项目协调办主任陈昆讲。

必须第一时间把河两岸连接起来!

当日下午,唐明治召集项目部人员开会定方案:决定就近拉运水泥涵管填埋河中。

14日上午24根直径一米的水泥涵管一拉倒河边,项目人员立即组织实施。

此时,大雨时断时续,河水如一头猛兽狂吼着冲过河道。

然而,直到晚上,好不容易埋好的涵管还没有来得及填土,天又下起了暴雨。考虑到晚上视线差、上游河水情况不明,唐明治只得紧急撤人。

15号早上起来时,河中只剩下了八九根管涵,沙袋也被被水流冲走。

项目部又制定了第二套方案——加固老桥。在15号当天往返560公里,从德格县雀儿山项目部,连夜拉回型号8跨总长230米的工字钢。

17号凌晨,加固的老桥在洪水中再次垮塌。

无奈,项目部又从成都拉来15根直径2米、长6米的钢波纹管,两个司机用了两天时间。

19号下午一到,项目立即组织拼装钢波纹管,经过连续奋战,20号的晚上终于抢通了中断的交通。”唐明治讲道。

此后,项目部加快新桥梁板架设速度,提前完成施工任务。

 

              满意, “这是第二次解放”

 

“之前乡里群众到县城好多人都是骑马,路修好后,现在骑车、开车就可以去,非常方便。牦牛的价格也翻了一番。”89日,在石渠县虾扎镇机关院子里,镇党委书记土登颜批对记者讲道。

一旁的村民尼玛讲道,他家里没有牦牛,做一些小生意和贩售药材,之前是土路的时候,只能用牛驮。路通了,现在做生意非常方便,挣得也多了,家里现在买了一辆奇瑞牌轿车。

让虾扎镇百姓这几天感到高兴的还有,随着道路的贯通,县里明年上半年将会开通县城到虾扎镇和色须镇的两条公交线路。这在石渠县交通史上是第一次开通公交线路。

听到这里,一旁的唐明治有些自豪地笑了。

“一名藏族群众告诉我,建设公路是他们第二次解放。”王志强讲道。

感动,海拔4700米的坚守

 

项目施工的石渠瓦须二标公路,平均海拔4500米,最高海拔4700米。就在去年施工的冲刺的关键时期,队伍出现了不稳定因素,嚷嚷着要退场。

作为参加了雀儿山隧道建设,在高原上坚守了5年的王志强,他了解工人的身心健康和心理。于是,二话没说,自己带着铺盖卷儿就搬到了施工现场,和作业队伍一起住在了海拔4700米的帐篷里,与作业工人同吃同住同劳动。

“有时,晚上累了一天,正睡得香,狂风暴雨会突然到来,电闪雷鸣中帐篷就会被掀起,我就和大家赶紧爬起来,固定好帐篷。”王志强讲。

经过10多天的谈心交流,以及项目部的努力,队伍终于稳定了下来,顺利拿下了最艰苦的施工管段。

“每年有效施工工期短,所以大家一到高原,一直到10月休工,中间都不会回家。”王鹏讲道。

来时高原冰天雪地,归时高原依然冰天雪地。

技术员吕博前几天和女友分手了。原因是:女友总见不到他。

问他是否后悔,他却很坦然地说:“关键是要理解。如果不理解,现在挽留下来,迟早也会分。”

李波原本在成都一个市政项目部干得挺好,去年却坚持要上高原。人到中年的他,曾当过兵,他说的很轻松:挑战一下自己。

项目部会计李超凡是家里的独苗,去年毕业分配到石渠项目时,他没敢给家里说。一路走,心情像高原荒凉的风景一样,也变得郁郁寡欢。

那天正下着雨,在玉树机场,李超凡还穿着短袖。一出机场大厅,高原上的冷雨带着凉风掠过,让李超凡的心情差到了极点。

这时,项目财务部长张鹏飞看到他后,立即脱掉外套跑了过去。

“确实,那一刻突然感到这是个非常温暖的团队。原先的不快一扫而光。”李超凡感动地说。

今年三月份,唐明治甲亢疾病已经非常严重。左腮颌关节疼的连水也喝不了,是在忍受不了了,他才去了医院,医生建议应该立即手术,到考虑到马上要复工,工期耽搁不起,他只是在成都输了液。

“到了6月时,说话已经口齿不清,无奈之下,赶紧到成都做了手术。”唐明治说。

术后医生建议至少休息一周,他却在第三天风风火火又奔向了高原。

就在记者截稿时,唐明治打来电话,高兴地讲道:“昨天石渠县又给项目追加了10公里的公路工程。”

这意味着,中铁一局四公司在石渠县的通畅公路工程从一开始的137公里,最终追加到了190公里。

“明年,石渠县将要建设海拔4860米的公路工程,我们现在正在争取。”唐明治讲道。

建设者的感人故事还将继续,他们两肩扛着担当和责任,将“艰苦不怕吃苦,缺氧不缺精神,风暴强意志更强,海拔高最求更高”的中铁一局青藏铁路建设精神熔铸进血液,在距离太阳最近的地方谱写着一曲高原壮歌……


     

版权所有 2002 中铁一局集团有限公司 WWW.CRFEB.COM.CN
联系地址: 陕西省西安市雁塔北路1号 邮政编码: 710054
备案号: 陕ICP备12002715号-1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