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8版
发布日期:
我以我心写华章(上)
 2008年中宣部新闻局局长刘汉俊,总公司党委副书记、工会主席姚桂清和中铁一局党委书记张为和一起听取柯满堂总编辑汇报工作。 2011年,柯满堂和牛荣健飞越重洋到委内瑞拉采访。项目部还联系了委内瑞拉空军,派出直升飞机沿迪阿铁路进行航拍,图为航拍归来。
     
    我对“铁路建设报”有着一种特殊的感情。从某种意义上讲,是她伴着我一路走来,她是我开眼界长知识引领我前行的老师,也是我诉衷肠发感慨可以推心置腹的朋友。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她成就了我。
    1977年4月,我参加工作成为铁道部第一工程局的一员。我被分配到四处三段九队当工人,参加唐山地震后的救灾重建。拉沙运砖拌合水泥,重体力劳动十分辛苦,文化生活却单调枯燥。有一次,我在队部偶然发现了《铁路建设报》,但见报头那种长条型的仿宋体字,如钢结构的桥梁,显得墩厚朴实刚劲有力,让我一见钟情。从此,见到每一期报纸我都会从头到尾一篇不落地读下去。她让我开阔了眼界,增长了知识,对铁一局这个企业也有了更多的认识。于是我忽发奇想,憧憬自己也写点东西,争取能够变成报纸上的铅字。我所在的工程队此时正在修建陡河铁路专用线,朔风阵阵,天寒地冻,我和工友们穿着厚厚的冬装,一起挥动着道镐,一镐又一镐,一天复一天,整道养路。此情此境,使我陡然想到那个曾经在西伯利亚修筑铁路的保尔·柯察金。我们的境遇何其相似?感情的潮水不由得喷涌而出。我在简易的工棚里爬在床铺上将自己的感受写成了第一篇稿子《打道镐》,《铁路建设报》在1979年12月7日发表。小小的成功,使我信心满满,写稿的兴趣大增。之后我不断写稿,《一池热水暖人心》《工程队的带头人》等文章陆续刊出,我成了工程队里小有名气的“笔杆子”。也是因为我有较强的写作能力,后来被推荐到局团委工作。在团委这个平台上,我有机会釆写了重大会议、重大活动等报道,随笔杂文也屡屡见报,我成为报社连续多年的优秀通讯员。报社的老师和领导对我也很器重,关爱有加。李敬寅、刘本贵、刘少英、王梦楼等老师帮我改写新闻稿和随笔杂文,赵崇敬老师为我的文章配漫画插图,钱之强总编给我出题目,培养我写特约评论员文章,使我在新闻及言论写作上有了很大提升。我的《子弟兵小议》荣获陕西省企业报好新闻一等奖,《荊棘冠冕》《勇夫岂在重赏之下》被《解放军报》《工人日报》等转载,我的名字也时常见诸报端。后来我从事教育卫生管理工作,虽然写稿少了,但我深知报纸宣传舆论导向的重要,便充分利用《铁路建设报》这个平台,宣传了全国教育劳模呼秀珍、儿童版画教育家张桂林、宣传教育教学改革、宣传职工培训、宣传青藏铁路高原病防治,都取得了显著成效。特别是2002年初春我采写的《走进青藏高原》长篇通讯,报纸配发图片,用一个版面作了专题报道,为即将开建的青藏铁路营造了舆论氛围,一时成为热议。
    2004年10月,企业机构改革,我被任命为新组建的党委宣传部(企业文化部)部长、《铁路建设报》总编辑。原本正处级单位的《铁路建设报》,工作机构由两个科一个办公室精简为一个“采编科”,人员编制由23人压缩为11人。更出人意料的是,我这个曾经的“本报通讯员”居然担任了本报总编辑。我深感责任重大,诚惶诚恐。只有通过强化学习,边干边学,尽快弥补缺乏新闻专业知识和办报纸经验方面的短板,尽快适应总编辑的工作岗位。回顾在《铁路建设报》工作这十年,往事如烟,依稀在眼前。
    坚持正确的办报思想。《铁路建设报》是中铁一局出资兴办的,是中铁一局党委主办的,也是国家新闻出版署核定的具有国内统一刊号的正规报纸。认清报纸的这些基本属性十分重要。为此,我坚持三条基本原则:一是秉承“政治家办报”的理念,在政治上自觉和党中央保持一致,围绕党委的中心工作,当好党的“喉舌”,正确把握舆论导向,按照新闻规律,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二是“对投资人负责”的理念。围绕企业的经营生产做宣传,把决策层的主张宣传好,把企业的形势任务宣传好,把企业的重大活动、重点工程、重要典型以及基层工作宣传好,尽可能让领导和职工群众都满意。三是“让企业员工喜闻乐见”的理念。《铁路建设报》的基本受众是中铁一局的企业员工。报纸要聚焦他们关注的问题,报道他们的工作生活,反映他们的喜怒哀乐,成为他们文化生活的一块阵地。这样报纸才接地气有人气。在办报形式上,力求与时俱进,改革创新,先后实现了小报变大报、黑白变彩色、纸质兼有电子版的三次历史性变革,使报纸增强了可读性,扩大了覆盖面。还请著名报人、时任中国记者协会主席邵华泽题写了“铁路建设报”报头。此事要感谢报社的“书法家”李林。他自告奋勇,抱着试一试的想法,给邵华泽先生写了一封真诚恳切的信,介绍《铁路建设报》的历史与现状,请求他给报纸题写报头。没想到邵先生很快就寄来了用宣纸题写的报头字样,让我们有喜从天降的感觉。同时,改进版式设计,创办了一些新栏目,使报纸更有时代气息、更接地气了。
    注重策划做好重点工作宣传。2004年四季度,中铁一局机构改革强力推进,尤其是本部部门机构调整力度大,职能职责转变大,部门领导新面孔多。报社及时策划并开办了《部门领导访谈录》,派出多名文字记者和摄影记者,对新上任的部门领导逐一进行采访,请他们介绍本部门的主要职责职能,以及新的工作思路、重点工作和主要措施,配发人物照片,形成系列报道,受到各方好评。中铁一局党委决定对企业文化进行重新梳理、整合,报社积极配合,开辟“企业文化大家谈”专栏,2005年刊发“企业文化理念”征集、“企业十大人物”评选以及选票,营造了浓厚的舆论氛围,通过多种形式宣传新确定的“企业精神”“企业宗旨”“企业作风”等新理念。把企业核心价值观“追求卓越是我们的人生品格”和报头设计为一体,成为报纸一个引人注目的亮点。2010年,中铁一局建局60周年,报社精心策划了专号,刊发企业发展辉煌历程的文图、领导题词、人物专访、各个子分公司的专版文章,汇集成为一本企业历史与现状浓缩的“纪念册”,被许多人视为珍品收藏。“十三·五”期间,中铁一局推行“国际化、区域化”战略,本报闻风而动,舆论先行,破天荒第一次派出副总编段慧军走出国门采访,到斐济采写了专题新闻。之后,副部长刘绥安、杜芳栋也先后到斐济采访,发回了有深度的报道和精美的照片。2011年,我和采编科长牛荣健飞越重洋到委内瑞拉采访。项目部还联系了委内瑞拉空军,为我们派出直升飞机沿迪阿铁路进行航拍,这种特殊待遇恐怕也是空前绝后了。此次采写和拍摄了大量素材,推出了《走进南美开新篇》等5篇系列报道,刊出了新闻图片专版,制作了视频专题片,受到了行业内外的广泛关注。围绕区域化经营,报社选择了具有典型意义的区域公司,组成采访小组,采写了《唱响春天的故事》等多篇较有深度的文章,起到了典型示范作用。(作者单位:离退休工作部) 
    
    

版权所有 2002 中铁一局集团有限公司 WWW.CRFEB.COM.CN
联系地址: 陕西省西安市雁塔北路1号 邮政编码: 710054
备案号: 陕ICP备12002715号-1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