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8版
发布日期:
胡武功二三事
     
    十年前,因参加工作需要,我像一个新兵蛋子拿起枪一样端起照相机。一开始除了新奇,更多的是面对“目标”的不知所措和惶恐。后来调到中铁一局报社,摄影成为一项必备技能。再后来,因机缘凑巧,在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杨军先生的引荐下,被推荐为陕西省摄影家协会会员。作为一个对白平衡、测光等基本摄影知识到现在都不甚懂,凑巧在《人民摄影》报、《国企管理》等报刊上发了一些作品的“摄影人”,每次看到那个会员证,那个小时候学过的“假装吹喇叭”的成语故事,就会不自然的浮上心头。所以,去年会员证到了年检时限时,躇踌再三,也没再去年审。
    不过,作为一个曾经忝列陕西摄影圈的人,对于胡武功在陕西摄影界乃至全国摄影界的影响力还是略知一二。因工作关系,与胡老师也有过几次交集,深感一名在当代中国摄影界时常以“金刚怒目”状做呐喊状的摄影大家,在日常生活中却有着平和谦逊的一面。
    今年6月,我和同事策划企业第二届职工摄影大赛时,决定拍一个大赛宣传微视频,以扩大影响力。当时第一个想到的就是看能否邀请他出镜讲几句。在部门领导的邀请下,胡老师欣然接受。我再打过去电话,他便爽快地说:“明天早上8点前你过来吧。”虽然之前已经见过面,但是内心还是有些忐忑。
    胡老师不但担任陕西省文联副主席、陕西省摄影家协会主席,还兼任着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的博士生导师。为了节省他的时间,我和同事提前拟好了几句口号式的宣传语,以备参考。
    第二天早上7点20左右,我们两人在办公室汇合后,拿了摄像器材后,便匆匆向相邻的建大校园走去。
    那天早上,在西安建大建筑学院一栋不起眼的灰色老楼上,穿着蓝黑相间短袖、两鬓斑白的胡老师热情地开了门。进去后,只见一间房子里,左边的墙壁从顶到地上,是一排橘黄色的书架,上面搁满了各种书籍。窗外是茂盛的树荫,清晨金色的光芒透过树叶的罅隙,像金色的弹珠轻盈地洒落在他靠窗的办公桌上。
    我把情况又给胡老师做了简单的说明,他连说这是好事,应该支持。我把前一天拟好的摄影大赛宣传语递给他看后,他说,就不用这个了。
    我和同事希望他背靠书架而座进行录制时,他非常配合。等我们调整好机位,他也想好了要说的话:“中铁一局的第二届摄影比赛很快就要举办了,希望咱们系统的广大摄影爱好者积极地参加。我们的项目工地遍布在全国各地,甚至世界的很多地方都有我们中铁一局职工的身影。希望大家拿起相机,关注我们工友艰辛的日常工作和生活,用我们的相机反映他们的精神面貌,鼓励他们的劳动精神……希望大家再接再厉,争取使这一次摄影大赛和展览取得圆满成功。”
    “你们再看看,如果不好,再重来。”看着我们回看视频,胡老师主动说到。
    今年8月份,要举办全局通讯员培训班,我们想请胡老师给通讯员讲摄影。我在电话中提出用车接他,他说:没事,离得近,早上按时间我就过去了。到了酒店大厅,你下来接一下我就行,不然找不到讲课的地方。
    那天早上,只能容纳270人的阶梯教室,临时在过道里和前方又增加了几十把椅子,都坐得满满当当。这里面除了培训班的学员外,还有社会上一些人也慕名前来。一个上午,除了中间短暂的休息外,爆满的课堂里是一双双专注认真听讲的眼神。课堂最后的互动环节,一位基层通讯员,也是一名摄影爱好者,当场朗读了一封来之前就给胡老师写好的信,并同自己创作的一些摄影作品,一起赠送给了胡老师。其实,这个环节是讲课前这位通讯员主动提出的。一开始,他还害怕胡老师不答应。这位学员作为一名摄影爱好者,也是胡老师的粉丝,听说胡老师要讲课,便努力向领导争取到了参加培训学习的名额。
    胡武功的摄影成绩有目共睹,但是他的写作水平却好像被人忽视。这位被誉为中国纪实摄影界的“唐·吉诃德”先生,几十年来,一手端着照相机,一手握着笔,从未停止过对中国摄影文化的反思与呐喊。几十年来,胡武功作为主要发起人策划了“艰巨历程”、“中国人本”等在中国当代摄影史上影响深远的摄影展,并出版了《摄影家的眼睛》《中国影像革命》,摄影画册《胡武功摄影作品集》《四方城》《藏着的关中》等专著。阅读这些作品,摄影与文字相得益彰,共同奠定了胡武功在中国摄影界的地位。(作者单位:中铁一局机关)

版权所有 2002 中铁一局集团有限公司 WWW.CRFEB.COM.CN
联系地址: 陕西省西安市雁塔北路1号 邮政编码: 710054
备案号: 陕ICP备12002715号-1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