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4版
发布日期:
以可可托海精神建设北疆生态景观路
中铁一局三公司富可公路项目施工纪实
    活跃职工业余文化生活,凝聚团队力量。
    已建成蜿蜒的富可公路。
    项目职工顶着严寒,冰雪中开山筑路。
    节点工期提前完成。
    吐尔洪沟中桥桥面施工。
    施工过程中,随时可能有碎石滚落,项目部设置专职安全员巡查防护,引导车辆。
    开展安全知识专题宣贯。
    北疆一隅,为职工建起幸福之家。
    施工过程中,项目抢抓有利时机掀起劳动竞赛。
    项目职工与祖国同庆华诞。
    富可公路沿额尔齐斯河沿河而上。
    【可可托海精神: 1955年到改革开放前的几十年间,由于国防发展的需要,中国开启了有色事业,制造大国重器“两弹一星”需要稀有金属原料,选址在新疆阿勒泰地区富蕴县直径240多米、深达280多米的可可托海三号矿坑。
    可可托海三号矿脉,是世界上已开采的最大稀有金属矿藏,又被称作“世界地质圣坑”,在中外地质学家心目中,其地位如同圣徒心中的麦加。上端大、下端小的巨大螺旋体深入整个山体,如古罗马角斗场一般恢弘。这个露天矿坑里产出了84种矿物,含有96种稀有元素,10多种珍贵宝石。可可托海的铍资源量位居全国首位,铯、锂、钽资源量分别居全国第五、六、九位。
    在新中国的建设史上,可可托海功勋卓著。1960年7月,苏联单方面撕毁对华经济援助协议,撤走专家,逼迫我国限期还债。1961年初冬,当时的国家重工业部接受了向苏联出口矿产品的艰巨任务,其中稀有金属矿产品的出口,成为可可托海矿的沉重使命。
    四年之后,当中国骄傲地宣布毫无外债之时,并没有太多人知道,可可托海为此付出了多少不计代价的努力。毋庸置疑,可可托海不仅蕴藏着不可替代的国家宝藏,更是一片深邃丰饶、能量不息的精神之海。】当金黄色的向日葵承载着沉甸甸的果实等待收获,哈萨克牧民正赶着肥硕的羊群忙碌转场的时候,额尔齐斯河畔的筑路人也到了收获的季节,由中铁一局三公司承建的S226线富蕴至可可托海公路两年多时间的建设,现已全面完成施工任务。
    S226线富蕴至可可托海公路是阿勒泰地区的一条重要的交通要道,线路总长9.9公里。采用二级公路标准建设,设计车速40km/h。主要工程包括:路基、路面工程,防护工程、桥涵工程、交安设施工程及绿化环保工程等。全线设置中桥1座、涵洞22道。工程总造价15554万元,于2015年5月8日正式开工。 

    弘扬可可托海精神 践行一局价值观 

    站在可可托海这篇红色的土地上,感慨万千,记忆像洪水一样席卷而来。三公司富可项目地处阿勒泰山腹地,随处可见悬崖峭壁、危石凌厉,冬季积雪封山,夏季时有暴雨泥石流侵袭,每年有效工期不足6个月。富可公路的建设者们就伫立在这苍茫的阿勒泰山腹地,在可可托海精神的指引下久久为功,驰而不息,用心践行中铁一局“追求卓越是我们的人生品格”的核心价值观。
    2015年开工伊始,项目在山势险峻、危石凌厉的阿勒泰山山沟里开始导线复测工作,由于条件十分艰苦,设计单位对项目所在的最后一公里缺乏实地勘测数据,项目技术员必须严格地进行实地数据采集,并将结果反馈给设计单位。每天行走在羊肠小道的危石上面,这支不畏艰苦的技术团队,采取手拉手的方式缓慢行进,由于脚面一直处于倾斜状态,走一会儿双腿就会打颤,所以走一段必须有人要休息。项目的老测量工孔小兵,年龄超过45岁,身体平衡能力不如年轻技术同志。每次该他休息的时候,都急得面红耳赤。他不想拖这个团队的后腿。饿了,吃随身携带的馕饼,渴了,用双手捧起额尔齐斯河流过的雪水。这样一支赋予了可可托海精神的团队,只用了半个月时间将导线和全部勘测数据准确无误地交付监理、业主,并沿线加密了多个水准点。
    今年2月中旬,项目职工虽已经全部就位,但制约项目最后一公里的难点道路尚未打通。空气温度已经接近零下20℃,大雪封路,机械设备无法进入,最后经过项目部全体职工的共同努力终于将1米余厚的积雪全部清理干净。由于天气过于寒冷施工机械用油容易凝结,每天工作之前必须先把机械烤热才能开始运作,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下,现场施工人员依靠的只是把雪水烧开用来取暖。
    三公司富可筑路人以当年的可可托海精神,不畏严寒,勇于拼搏,默默奉献,筑就着筑路人的梦。 

    打造安全屏障 建设优质工程 

    面对山体险峻、河道狭窄、冻融严重的危险,项目部把安全管理作为重点,认真贯彻执行精细化管理要求,结合项目实际情况,建立了以项目经理为组长的安全生产领导小组,制定了《隐患排查治理制度》、《安全技术交底制度》、《安全生产管理奖罚制度》、《应急救援管理制度》、《项目领导带班制度》等50多项安全生产管理制度,并与项目管理人员和劳务队负责人签订《安全责任书》。设立专职安全员5名,群安全14名,班组长8名。
    项目部利用闲余时间,见缝插针地开展员工培训,主要针对路基施工、桥梁施工、涵洞施工技术以及现场安全管理等,有计划、分专业、有层次地开展各项培训,培训工作覆盖到项目部每一位员工。通过培训,大大提升了员工技能和专业素质,项目部还对项目全员、机械作业人员、施工人员进行安全交底教育,累计培训交底人数约800多人次。安全生产领导小组定期进行严格检查,安全员、群安员每日对施工点进行巡查,例行安全巡检的同时,加强现场教育,努力让每一名作业人员都成为安全员和质检员。
    此外,项目部积极组织实施安全管理单元,按照生产工序和作业空间相对独立、施工范围相对固定以及具有明显的区域界限的原则,从机械伤害、物体打击、高空作业、交通情况四个单元,对安全管理部位进行划分。现场安全员每天根据不同施工工点进行微信平台汇报安全隐患排查情况,发现隐患,及时跟踪处理。安全日常管理是“婆婆嘴”的事,项目的日常管理如果让协作人员产生抵触,从而在工作中带着侥幸心理,那安全将无从谈起。项目部先以班组长为教育对象,逐层培训宣贯安全知识,自上而下直到全面接受。项目管理人员还经常带动安全员、群安员和班组长清理危石,营造了一个安全的环境。
    2015年开工伊始,项目班子经过精心策划,将项目定位为“建精品工程,打造生态路景观路”,目标是让旅游资源得天独厚的可可托海更加大放异彩。项目混凝土挡墙占工程量大部分,项目班子注重质量,对水泥、砂子、石子等原材料逐一试验,项目试验室根据当地独特的气候和自然环境,将配合比调到最佳比例。挡墙墙背均在5米以上,项目购买了液压振动夯,采用新机械新工艺对墙背进行回填。项目部定期对工程实体进行回弹和外观检查,并制定质量通病防治措施,确保外观质量。 

    文化暖人心 凝聚团队力量 

    在条件如此艰苦的环境下,职工思想难免会产生动摇。项目党工委以人文管理和职工思想建设为寄托,打造有“温度”团队。远离家乡三千公里,职工对温暖的诉求异常强烈,项目党工委从硬件设施和稳定职工思想处着手,给职工宿舍安装热水器,每一间宿舍都有一个独立卫生间,并在职工之家建立了职工公共娱乐室阅览室,大大改善了生活环境。项目上陕西人和四川人居多,项目部还特意邀请了一位陕西厨师和一位四川厨师,面食搭配川菜,遵从职工们的饮食习惯。项目部每月定期为职工过集体生日,真切的让职工感受到家庭的温暖。
    项目上有些老职工处于临退休阶段,便在思想上有些松懈,对待工作缺乏责任感。项目党工委及时了解思想动态,掌握思想导向,用心理辅导的形式,从心灵深处加以引导和感触,让其有了站好最后一班岗的信心。
    刚成为爸爸的技术员荣海峰,妻子一人带着小孩在家,离家距离太远,两人的感情岌岌可危。项目党工委了解情况后,为荣海峰在项目部准备了家属住房,当妻子过来探望时,让两人有足够的私人空间,为他解决了后顾之忧,促进了家庭和睦。
    项目部每年清明节开展“缅怀英雄赛尔江”活动,让广大党员干部不忘初心,在自己岗位上尽职尽责,发挥党员干部模范带头作用。“三·八”节慰问女职工,为女职工体检购买生活用品;儿童节为远在家里的儿童寄玩具等暖心举措让职工彻底融入团队建设当中。 

    路地和谐共建 体现企业责任 

    2016年6月19日,一场突如其来的山洪将工地的施工机械全部卷走,也推倒了牧民那仁格日勒家的毡房。当项目部施工车辆,转移施工人员安全撤离时,那仁格日勒一家站在已经施工好的矮墙上,她弓着身子,双腿沾满泥泞,脸上挂满泪痕。双眼失明的那仁格日勒父亲和母亲步履蹒跚在洪水里打颤。项目部立即先将他们全家转移安置在临时避难场所,洪水过后项目为那仁格日勒家灾后重建,修起了新的砖房,那仁格日勒一家深受感动,感受到了来自中铁一局汉族同胞给予的温暖和情怀。
    冬天厚厚的大雪封住了山道,哈萨克族牧民被困在了项目施工的山沟里。项目部得知消息后。立即组织施工机械清除道路,送去米、面、油和煤炭,送去温暖,送去民族和谐。
    2016年受富蕴县慈善总会邀请,富可项目为当地贫困山区小朋友捐赠维稳图书100套,不仅丰富了小朋友的知识,还得到当地政府部门的认可,进一步展示了中铁一局作为央企的社会责任。 

    抓“平安工地”建设 打造生态景观路 

    由于项目地处阿勒泰边陲,可可托海旅游资源得天独厚,环保要求非常高,因此项目部格外注重“平安工地”和环境保护建设。对项目驻地、施工便道、原材料存放、人员驻地都按照标准化管理,对协作队伍驻地帐篷进行危险源排查工作,规定照明灯距离帐篷必须大于50公分,照明线路采用地埋或架空的形式。每天专职安全员和群安员巡视检查消防器具和厨房通风情况并交安全技术交底。在施工场地进口设立值班室,有安保人员24小时管控,将工地与外界隔离开来,降低了行车安全隐患。
    项目部按照“预防为主,全面规划,综合防治,因地制宜,加强管理,注重效益”的环境保护方针。在施工便道两侧均设置环境保护桩及环境保护宣传牌,确保施工车辆均能按照设计便道行驶,避免对原始地表和植被的破坏。项目部还对便道进行洒水,减少车辆行驶过程中的扬尘。
    由于项目所处阿勒泰腹地,生态资源得天独厚,可可托海是国家五A级景区,是新疆戈壁滩上的一片净土。项目部利用地理环境优势打造亮点,工程前期在开挖基坑时,下游地段设立沉淀池,以防洪水汇入额尔齐斯河。工地临时住宿统一布置,发放垃圾桶和灭火器,当垃圾装满时由项目部统一回收。
    为了和可可托海环境协调一致,项目进行了微地形整治和河道疏浚。弃除施工废土,换填新植土壤,保持河道平直顺滑,让上边坡和山体保持连续稳定,并在坡脚和新植土壤播撒草籽既做到与环境保持一致又防止了水土流失,打造出了与可可托海旅游景区相匹配的生态环境。 

    先进示范引领 提升团队战斗力 

    项目部注重典型选树,通过先进模范来引领团体,先后涌现出先进测量工孔小兵和优秀管理者练强的感人事迹。
    孔小兵原来是机筑处三队挖掘机司机,企业改制后,项目部利用其勤奋好学精神,以“导师带徒”活动为契机,带动孔小兵从事测量工作。刚开始学习测量工作,导师考虑到年龄大了,在悬崖峭壁上走路不安全,总是不让他上,换其他人去。他不甘只孤单地守着全站仪,每天晚上当别人下班休息,他总会孜孜不倦地细致琢磨坐标计算方法,直到算出全线坐标,当熟练以后,他便开始独立承担测量主管工作。后期路基底基层精平,项目部人手紧缺,孔小兵独自承担起精平工作,让水稳摊铺提前10天结束,沥青摊铺提前9天完成施工。
    年初,考虑到最后一公里需要在悬崖峭壁上凿劈打通,施工难度异常大,练强放弃了原来管理的一工区生产经理一职,主动担任起制约二工区进度的最后一公里生产任务。2月20日,我国大部分地区大地已经回暖,但阿勒泰地区富蕴县依旧掩埋在1米多厚的积雪中,深知施工难度的练强带领机械和人员紧张地清理施工便道,山里温度太低,他们便喝烧开的雪水取暖。经过一个月的与雪斗争,练强他们终于打通了制约工期的第一个难点。迫于工期压力,必须合理安排,科学组织,练强亲自动手测量,完成该段路基和上挡防护,避免了安全事故的发生。为了加快工期进度,他亲自爬到凿岩机下面进行维修,于5月初打通了第二个难点位置。其间,他还组织了底基层施工,交验,桥涵整修。6月初开始水稳试验段摊铺,山区弯路多摊铺难度较大,练强现场分析总结经验,给水稳大面积摊铺提供了技术支持。为了交工验收早日完成,练强亲自带人安装标示牌,当安装最后一块时,由于人员操作失误,导致标志牌倾倒砸在了闪避不及的练强身上,致使他中指骨裂。但他仍忍着疼痛,坚持安装完最后一块标志牌,才去医院进行治疗。
    三公司富可项目部之所以在条件如此艰苦的环境下能按时完成施工任务,就是因为有这样一批责任心强,不畏艰辛的典型模范,他们默默无闻不求回报,为的只是心中永恒不变的目标。
    两年多来,三公司富可筑路人,远离故土,与天斗、与地斗、与雪斗、与洪水斗。今天,三公司富可筑路人骄傲的完成了富蕴至可可托海公路工程,公路通向可可托海这片红色圣土上。他们像当年的可可托海矿坑一样竖起精神的脊梁,向可可托海无畏的奉献青春力量。虽然可可托海地处边陲,但可可托海的奉献精神时刻激励着三公司筑路人。这种精神之所以能够穿越历史,至今仍存在强大的能量,是因为它始终与时代的脉搏遥相呼应。
    站在“一带一路”倡议的历史新起点,今天的可可托海,身处阿勒泰这片净土——生态资源得天独厚,政治氛围安宁祥和。中铁一局富可公路建设者光荣地完成了承载着至高荣誉的历史使命,实现了建设北疆的“筑路梦”,即将要转战新疆新的工地,中铁一局建设者们将一如既往地发扬可可托海精神,为大美新疆建设继续努力拼搏。
    (通讯员 张特军 罗东 张蓓)

版权所有 2002 中铁一局集团有限公司 WWW.CRFEB.COM.CN
联系地址: 陕西省西安市雁塔北路1号 邮政编码: 710054
备案号: 陕ICP备12002715号-1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