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人进行通信分歧光缆接续现。 哈牡客专俯瞰图。 通信设备成品保护。 深山里的通信基站。 创新采用上走线架敷设工艺。 全国劳模窦铁成现场指导施工工艺。 两名员工在进行通信干线光缆接续。 牛荣健摄 中央媒体记者对通信设备机房工艺执法钳产生了浓厚兴趣。 牛荣健摄 冰雪中,项目员工运输通信设备机柜。 他们被誉为搭建高铁语音对话系统的“线网大师”,他们在细如发丝的数万根光纤上上演“心脏搭桥手术”。从国铁到高铁,再到从技术标准严苛的GSM-R核心网工程,他们技术过硬,作风顽强,打造了一个个精品工程,成为了高铁通信工程的先行军。
2018年,他们再担重任,喊着热情似火的号子,挑战中国极寒地区高铁通信工程,与雪斗,与风斗,唱响了一曲动人的冰与火之歌。
哈牡客专起始牡丹江市,终至哈尔滨市,共计300余公里,共设车站11座,中铁一局电务公司承担包括通信工程在内的电力、信号、电气化及房建工程。
“工艺不达标袁无条件剪断! ”
“工艺不达标,无条件剪断!”一张标题为“工艺执法钳”的展板张贴在哈牡客专12号通信双基站的醒目位置,展板右侧还悬挂着一把黝黑发亮的线缆斜口钳,在不大的通信基站里显得格外刺眼。这是中铁一局电务公司哈牡客专通信项目机房内必不可少的一块展板,属哈牡客专全线首创,展示了项目对施工质量问题的零容忍以及对工艺工法高标准高要求的态度和决心。
对于这样的做法,上到业主单位、下到监理及兄弟单位,无不竖起大拇指,称赞有加。而这一切源自于项目的共识:以工艺寻求突破,以工法促进管理,推进整个项目的不断提升,打造工程亮点,展现一局通信专业品牌实力。项目负责人肖海军介绍,在工艺推广上,项目部遵循“一拖三”的推广法进行普及,各队选派技术精英,在样板站共同制定工艺标准,拍成照片,印刷成册,分发至每个作业队员手中,确保把高标准延伸到施工最前沿。同时,项目部精心总结提炼《哈牡客专四电集成通信工程光缆纵剖分歧接续工艺手册》以及《DK71+100双基站DK67+075单基站及中继站首件验收评估》等工艺工法指导书,形成自有的核心施工工艺。
心里有标准,工艺提升才能落到实处。沿线的通信机房,一个制式,一个标准:干净整洁的设备室内,整齐划一的线缆成排绑扎,分层布设,巧夺天工。设备室内,鞋套机临门而制,地板革依地而铺,各类提示标语规范张贴,如橱窗里精雕细琢的“展品”,完美体现了通信老兵的“别具匠心”。光缆纵剖分歧工艺展示的是精准的操作和丰富的施工经验,他们抽丝剥茧,对细如发丝的光纤动起了“外科神经手术”,展示了强大的施工实力。优化通信光缆预埋封堵及穿接工艺,采用防火泥+热缩管双重封堵方式,保证了极寒地区通信干线光缆的可靠运行;创新采用PVC套管+黄油封堵的方式,对通信铁塔基础固定螺栓进行防护,有效防止室外温差对螺栓稳固性造成破坏,大大提高了工程质量。
“施工组织容不得随性而为” “施工组织容不得随性而为,要把各个管控环节都调动起来,千万不可东一榔头西一棒子。”这是肖海军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在他看来,施工组织的得当与否决定着工程项目能否顺利进行。
哈牡客专全线长约292公里,通信工程标段里程全长140公里,包含10公里的营业线,48座铁塔,24座基站,加之严酷的气候环境,每年有四个多月的息工期,如何按期高质量完成工程建设,考验着项目的管理智慧。
2017年5月,施工界面逐步打开,项目负责人肖海军当即从平齐铁路项目抽调人马,组建了强有力的骨干作业层,首先解决了“人”的问题。“这地方环境艰苦,要把工程干好就得统一思想,把大伙儿拧成一股绳,激发他们的斗志。”肖海军意识到,哈牡项目不比以往干过的其他工程项目,不仅条件差、工程量大,施工技术标准也十分高,不论工程管理人员还是现场作业层,心理上都有压力。作为领头羊,肖海军临危不乱,主动召开动员会,解决大家的思想桎梏。同时,大力做好人文关怀,在生活上帮助和解决困难,在工作上,积极发挥骨干管理人员的作用,将“亮剑精神”融入每一个项目成员的心里。
7月中旬,施工令正式批复。项目部采用分段与分系统相结合的方式,组建了三支80余人的自有作业队伍。同时,首次将三家劳务队分别纳入了自有队伍中进行集中管理,保证了队伍稳定可控。其中,两支队伍分段施工,一支队伍专攻铁塔基础施工,并且根据界面情况相互机动支援,大大提高了施工效率和安全质量的管控效果,施工局面也被迅速打开。
项目还在优化办公流程,强化内部沟通上面做文章。办公室布局上采用敞开式集中办公模式。没有小房子,没有围挡,日常工作情况一目了然,部门间的沟通只是一个回头的距离。角落位置,项目负责人的办公室也只是用文件柜简单的围挡了一下,确保有问题及时沟通,互相监督,协作配合起来工作效率自然是极高,迅速营造起了传帮带、比赶超的工作热情。
“要赢得最终胜利袁还得敢打敢拼” “低温大雪天气进行缆线敷设和铁塔组装作业最为煎熬,刺骨的寒风夹带的雪粒打到人的脸上就像刀割一样。”提起在冰城施工的感受,项目安质部部长穆欣涛这样说道。事实真是如此。零下20多度的气温,穿的再厚实还是冷得深入骨髓,眼睫毛上都打上了一层厚厚的霜;三四十米高的铁塔上,寒风刮到身上犹如“利剑穿心”。高空中,他们专注地拧着扳手上着螺丝,极其艰难地一层一层往上爬;轨道上,他们肩扛线缆,脚下踩着没过脚踝的深雪,步履蹒跚。他们低着头,喊着号子,迎着风雪,一步一个脚印砥砺前行。
如果说这只是施工的一个画面,那么考验项目团队风格的“大考”还在随后。
2017年11月中旬,“美丽冻人”的冰城白天气温早已低至零下30度,鹅毛大雪一场接着一场,现场有些地方积雪甚至没过了小腿,此时的施工力量已经达到了150多人,正是线缆敷设、铁塔安装、机柜进场等外围施工的关键时刻。铁塔安装点和设备机房多在隧道口附近,山区道路崎岖,每天不到下午4点天就渐渐黑了下来,设备材料本就难以运至现场,加之大雪封山,道路打滑运输起来更是难上加难。车辆无法将施工材料运送至施工点位,那就人力搬运,但一个星期下来大数人就已筋疲力尽,甚至有个别人打起了退堂鼓。
“关键时刻怎么能掉链子,不趁着年前界面不受铺轨、信号和接触网等兄弟单位交叉施工的‘干扰’,将百公里的线缆敷设等外围施工任务干完,想按总体目标顺利完成施工任务,等于是‘天方夜谭’”。
项目副总工郭勇深知这一点,无论什么艰难困苦,都得克服。他及时组织生产会议,优化搬运方案,用挖机推和钩机拉以及吊车吊相结合的方式将施工缆线盘子以及铁塔组件等大型施工材料运至安装点位进行安装。同时,项目部还迅速组建青年团员突击队,开动脑筋集思广益,“借力用力”利用轨行区雪厚路滑的原理,四人一组,以拉雪橇的方式将机柜设备材料运至设备房附近,解决了车辆无法安全快捷运输设备材料至施工点位的问题,确保了工程有序的推进。
风雪天施工,后勤保障可是重中之重。安质部门及时购置防寒服、防寒鞋以及东北的特色防寒安全帽等防护用品;工程部门结合项目特点,第一时间启动劳动竞赛,通过一系列措施调动起大家的施工热情;作为项目的“后勤总管”,办公室也内外协调,除了丰富伙食,还积极组织开展送温暖活动,将保暖衣、羊肉、红茶等慰问品一批接着一批送到了一线。作业队队长石成社笑着说:“每天干完活儿,喝一碗热乎的羊肉汤,是最幸福的时刻。”可靠的后勤保障不仅驱散了大家心里的委屈以及深入骨髓的严寒,更是温暖了他们的心窝,也支撑着他们不断超越着自我。
“干精品工程袁也得育精英人才” “电务一公司大铁通信项目技术骨干人员有限,拿来主义已经不切实际了,这个项目面临的挑战与机遇并存,不仅要留住人,还要为公司培养一批有责任心能吃苦的铁路通信项目施工的骨干人才。”这是肖海军在项目人才培养方面定下的基本目标。
“干一项工程,育一方人才。工程难度越大,舞台越大,对于年轻人来说其实是件好事。”从进场之初,肖海军就充分利用各种机会,帮助和提升他们。
从技术员、作业队长到五部一室负责人,项目部大力启用年轻人,对新招学生重点培养,从其他项目抽调来的年轻人大都“官升一级”,敢给岗位敢压重担,敢于给年轻人提供平台展露手脚,同时抽调了有十几年大铁通信项目施工经验的“技术大拿”陈春喜担任项目总工,挑选技术过硬、管理
经验丰富的杨军和王大丹担任项目副经理,
为这些初出茅庐的年轻人掌舵导航。
虽说他们大多都是95后,没有
吃过苦受过累,但在项目“亮剑”精神
的感染下,却都坚守在各自岗位。在
项目全员的共同努力下,截止目前,
项目部共敷设正线双侧光缆
1287.3公里,长途干线电缆107.3
公里,地区及站场光、电缆120.635
公里,具备安装条件的44座铁塔全
部安装完毕,机房内的机柜设备均已
安装到位,整体施工进度超过90%。随
着天气一天天转暖,项目已经全面进
入基站以及车站站内机房施工阶段。
喜人的成绩给中铁一局四电工程指
挥部和业主吃下了一颗“定心丸”,也让
肖海军心中的石头落了地。“这个冬天
可苦了这帮兄弟了,今年申请给大家放
上一个半月的长假,让大家过了一个踏实舒心的好年……”在他心里,他惦记着这些曾一起战斗的兄弟们,虽说只是一个不大的承诺。
(通讯员 程皓 尚永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