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6版
发布日期:
红柳十余载
两代青藏情




风卷着黄沙从天上落下,莽莽的昆仑山如龙蛇明灭。近处,一条高出地面七八米的路基,万里长城一样矗立在茫茫戈壁之中。

这是正在修建的格库铁路青海段格尔木南站引出的一段路基。

格库铁路从格尔木、格尔木南站客货分线引出,线路经乌图美仁、甘森、花土沟,从巴什考垭供口翻越阿尔金山,经米兰、若羌、尉犁后引入库尔勒站。项目新建正线1251.79公里,建设线路采用Ⅰ级、单线、电气化铁路标准,其中,青海段505.6公里,新疆段717.29 公里。格库铁路的建设源于对古丝绸之路中楼兰道的复兴。

两年前的2016年,中铁一局四公司格库铁路项目部,年轻的项目负责人仝锐和一帮年轻人,从云南初次来到青海格尔木时,荒凉的景象让他们内心为之一震。

此时,距离中铁一局人作为主力军修建的天路——青藏铁路通车已经10年。环境虽然艰苦,一种穿越时空的精神力量,却让仝锐内心充满了使命感和责任感。

在格库铁路的另一端,新疆库尔勒境内,早进场几个月的中铁一局三公司人马,线下施工已经全部展开,拉开了建设格库铁路的阵势。

 

大风滚过 黄沙漫天

 

格尔木地处青海省中西部、青藏高原腹地,平均海拔2780米,属高原大陆性气候,少雨、多风、干旱。冬季漫长的严寒,夏季凉爽短促,沙尘暴刮起来是百里扬沙、遮天蔽日;肆虐的狂风夹杂着沙尘,咆哮着横扫着戈壁滩上的一切。

“荒漠望去,根本找不到施工线路。”中铁一局四公司格库铁路一位项目技术人员讲道。车开不到的地方,技术人员只能根据GPS卫星定位徒步前往。

20165月,就在项目员工来到格尔木一个月后,下了一场雪,很多人患上了感冒,打针吃药却怎么也好不了,严重到说话也没了声音。期间,仝锐回陕西咸阳开会,一下飞机,嗓子一下子就不疼了,感冒症状减轻不少。当他返回项目,飞机在格尔木一落地,又开始咳嗽。

“项目临建和开工同步展开,只能撑着,前前后后一共折腾了40多天。”仝锐讲道。

在格尔木最常见的是大风黄沙天气。几乎每名项目管理人员的手机里都保存着几段大风滚过、天地一片混沌的视频。

201858日,中铁一局四公司施工的格库铁路(青海段)格东特大桥连续转体梁工程转体现场,前一天还算风和日丽的天气,当天早晨气温骤然下降,还起了大风,黄沙漫天。

对于建设者来讲,两三天出现一次的沙尘暴天气已经习以为常。让仝锐记忆犹新的是去年夏天的一场沙尘暴,“伴随着打雷闪电,格尔木市天都黑了,像一堵黄墙涌来,给人一种世界末日的感觉。就那样,工人还在干活。”

在格库铁路另一端的新疆段,中铁一局铺架员工顶着大风在新疆第一长铁路大桥——台特玛湖特大桥上,梁板架设正在艰难推进;在塔克拉玛干沙漠的边缘,为了抵御风沙,铺架员工晚上睡觉也带着厚厚的口罩。

让人恐惧的还有龙卷风,像一个能量巨大、迅疾快速移动的漩涡。2017年的一天,项目部遭到龙卷风的袭击。已经建好投入使用的钢筋加工棚也被吹得变了形,只能重新建造。

格尔木空气氧气含量比较稀薄,建设者的经验是,走路不能太快;在这样的地方施工,要确保工期,施工机械必须超级配置,数量也要超配。“正常情况一台挖机配五台渣土车,一个车一天可以拉五十车土,现在5台车跑不动,这地方得8台。所以成本也相应的增大。”仝锐讲道。

格尔木地区干旱少雨,一年降雨量仅几十毫米,蒸发量却高达1000毫米。格尔木南站施工没有水,项目部就打了三口140多米深的井。

恶劣的自然环境和气候,使得每年的有效施工周期仅有半年时间。

为了确保施工人员身体健康,安心施工,项目部统一驻地建设,在户外搭建了彩钢板房,配备了供氧设施,购买了红景天、感冒药,消炎药,拉肚子药,创可贴等各种常见药品,为工人还购置了遮阳帽,防晒霜和润唇膏等。在项目部配置了跑步机、台球等体育锻炼设施。为了保证工人吃好,食堂每周搭配好牛羊肉和青菜,施工大干期间,管理人员可以简单吃点,也要让现场工人吃到一口热饭。

即使做了大量工作,一些员工因为高原反应,身体不适,还有一些员工因心理因素,不久就离开了项目部。仝锐讲道:不管什么原因,哪怕是在这里待过一天,我内心还是很感谢他们。

记者采访期间,项目一名来自陕西宝鸡的农民工阑尾炎发作,项目部得知后,立即送往格尔木市医院治疗,并安排综合部小高忙前忙后在医院专门照顾其就医。

“暖一个人的心是暖大家的心,冷一个人的心是冷大家的心。”项目书记孔凡刚讲道。

 

在艰辛中推进

 

开局之年,昆仑山下,戈壁滩上,施工机械和人员全面铺开,展开路基土方和涵洞等项目的施工攻坚战。

20165月到10月,项目便完成了82.1%的路基土方;74.1%的涵洞,其中格尔木南站7座新建涵洞已全部完工;92.6%的桥梁施工……拼搏出了又一个高原施工的壮举。

事非经过不知难。在自然环境恶劣的戈壁滩上施工结构物,需要多付出比内地几倍的努力,洒下比内地多几倍的汗水。漫天飞舞的黄沙使得能见度非常低,同时夹杂在暴风中的沙尘,又直接影响着施工人员的正常呼吸。每当风起的时候,狂风夹杂着沙粒呼啸地打在安全帽和防护镜上,发出沙沙的响声,不一会儿,风沙一样就会把工人们的头发和衣领灌满。

因为风沙大,对混凝土结构物施工的生产以及工艺工序的衔接有了更高的要求。仅仅是钢筋绑扎一项,同样的工作量,内地4小时能完成,在戈壁滩上因为风沙影响,没有六七个小时是完不成的。

项目建设的新线起坡点就是既有线的路肩,路基比既有线高出4米,这就给边坡施工造成了很大的安全管理风险。如果施工中一旦有大的石块掉下去,就会影响既有线行车安全。在600米的边坡施工中,正常工期需要10天左右,但是在这里却需要1个月。

中铁一局四公司施工的格库铁路还牵扯到既有线和车站改造。去年冬天,为了抢工期,加之既有线运行,只能在晚上三四个小时内的“天窗点”组织施工。此外,因为车站轨行区空间狭小,机械展不开,在车站挖探沟只能依靠七八十名工人像老鼠打洞一样,一点一点用镐头往外刨土。

“干起活来缩手缩脚,用小十字镐慢慢掏土,还不敢用劲,怕用劲一下子把地下埋设的管线弄断了,工期还不断压缩,天天催。”孔凡刚讲道:“零下二十度啥感觉?往外面站两三分钟,再厚的羽绒服也冻透了。”冻得实在着不住了,工人就喝一口热水,驱驱寒。晚上十二点,项目部专门安排饭馆送来热饭热汤,现场几十名工人吃完了接着又干。

 

                     青藏高原 “第一转”

 

   四公司承建的横跨青藏铁路、采用转体法施工的格东特大桥是格库铁路全线重点控制性工程之一。

201858日,青藏铁路建设的主力军中铁一局再次在高原创造新纪录:格库铁路格东特大桥转体梁历时110分钟成功转体。这是我国海拔2500米以上首座采用转体法施工的连续梁。

通过新华社、央视、中新社、青海日报、青海电视台等20余家媒体记者的现场报道,青藏高原铁路“第一转”连续几天刷屏各大网站和“朋友圈”。
  格东特大桥梁体属于曲线连续梁,位于半径800米曲线上,属于小半径转体施工,梁体在横向和纵向均存在不平衡配重问题。需转体的连续梁与既有青藏铁路夹角29°,连续梁全长177.8米,梁顶宽7.5米,梁底距青藏铁路12.1米,距接触网承力索1.28米,自重3100吨。转体时两个粱体分别需逆时针旋转23°和32°。

项目技术负责人李信信介绍:因为工期压缩变化和现场其他因素影响,格东特大桥转体桥施工方案总工变了三次。从一开始的每段4米、10个阶段,最终定为7-8米一段、4个阶段施工,工效有效提升。

为了确保青藏高原铁路“第一转”成功实施,项目部主动联系陕西铁路职业学院BIM团队,共同对施工工序提前优化;同时,在转体过程中,按照正常转体,启动力只需3000多千牛,但在实际转体中,设备的启动力是4000千牛。

 

南山口的红柳

 

近在眼前的巍巍屹立的昆仑山,干燥的一点就能燃的空气,漫天飘扬的尘沙,车站斜坡下面那一排排一人多高的平房、屋门上中铁一局之前斜体的“中”字标识还依稀可辨……

当中铁一局工管部的“老魏”魏保全和社服中心的 “老彭”彭全升,时隔十多年再次来到格尔木南山口车站时,激动不已。

这是格东特大桥成功转体的第二天,在项目指导大桥转体的魏保全,以及到格库铁路项目开展职工“健康小屋”建设的彭全升等人,一起来到了十几年前他们建设青藏铁路时的驻地。一同到来的还有年轻的项目负责人仝锐。

除了车站里停靠的一列货车、除了风声和天空流动的白云,一切似乎都没有变,那么的熟悉,一切却又那么陌生。

不大的南山口货车站,一片安静。好大一会儿,车站的房子里走出一个人,看看我们又回到了房子里。

车站的斜坡下,一排排当年中铁一局建设者留下的平房外有些颓败的院墙上,“艰苦不怕吃苦”的痕迹还在。在荒凉的昆仑山下,他们见证着一群建设者伟大的壮举。

“当时这里有物资站、医院、铺架基地等。”彭全升细数着这里的一切。他和老魏的记忆中,这里最多时聚集了好几千人,当地百姓把小饭馆和小卖部就开在了驻地外。

青藏铁路全长1965公里。全线海拔4000米以上地段960公里,经过多年冻土段550公里,是世界海拔最高级连续多年冻土区历程最长的铁路。中铁一局在青藏铁路施工中,担负着从青海格尔木南山口到西藏安多的668余公里的铺轨和1768孔桥梁的架设任务。此外还有部分东土路基、桥涵、桥梁预制等重大施工任务。

孕育了“艰苦不怕吃苦、缺氧不缺精神,海拔高追求更高,风暴强意志更强”青藏铁路精神的中铁一局南山口铺架基地,是青藏铁路建设时期全线的一颗夺目明珠。200271日,中铁一局参建将士,在这里铺下了青藏铁路第一节轨排,而后,将“天路”从这里引入莽莽昆仑和唐古拉山,穿越雪域高原。

胡锦涛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曾亲临南山口视察工作。这里一度成为世界主流媒体聚焦的地方。

“看,这几颗红柳就是我们当时栽下的,当时还很小,现在长得多好。”彭全升和魏保全感叹不已。

在一个不大的回字型院落里,靠里面的房子前有3颗红柳,高过屋顶一半的枝干和垂下的条条枝条,洋溢着丰沛的生命力。

60年前,中铁一局员工参加了青藏铁路一期工程建设,将铁路从西宁修到了格尔木。十多年前,中铁一局人再上高原,参加了青藏铁路二期工程建设,从格尔木出发,翻越唐古拉山,将铁路修到了拉萨。

“今天,我们踏着前辈的足迹,又参加了格库铁路建设,将铁路从格尔木修到新疆的库尔勒。作为一名中铁一局员工,非常的自豪,我会带领项目员工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继续前行。”仝锐说。
   据悉,格库铁路青海段将在今年年底前基本完工。在格库铁路新疆段,担负着717公里线路铺架任务的中铁一局新运公司员工,铺架施工进入第二个年头,今年年底可将铁轨铺架至女儿国车站。在浩瀚的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将呈现出“大漠铁轨直,长河落日圆”的壮丽景象。这一首一尾,遥相呼应,连接时空的是一条穿越戈壁荒漠、高原雪山的铁路和精神血脉!

(本报记者 史飞龙 通讯员 黄建 孔凡刚)



版权所有 2002 中铁一局集团有限公司 WWW.CRFEB.COM.CN
联系地址: 陕西省西安市雁塔北路1号 邮政编码: 710054
备案号: 陕ICP备12002715号-1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