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55天!大家用惊人的意志力在气温接近零下50度的地方,完成了一件不可能完成的事。”中铁一局哈牡客专“四电”项目常务副经理郑向城动情地说。
2018年11月18日,我国八纵八横铁路网中,处于最北端“一横”线路关键段的哈牡客专进入运行调试阶段。中铁一局作为“四电”系统牵头施工单位,全力配合调试,精心搭建电力供给、信号调度及通信传输中枢,为高铁实现从静到动,从施工建设到投入运行,站好最后一班岗。
上下联动打前站
哈牡客专线路全长约293公里。2016年10月中旬,中铁一局以联合体牵头方身份,与中铁五局、中铁武汉电气化局中标承建全线“四电”集成工程。中铁一局电务公司承建通信、信号、牵引供电、电力供电、信息、防灾及“四电”设备独立配套房屋等工程。
“这是咱第一次牵头施工的客专四电工程,也是公司在东北地区首个高铁项目,姿态要放低,标准要提高,工程要干好,要主动而为!”2016年10月24日,时任电务公司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的王祥杰披挂上阵,明确目标,与先批到达项目的十多名管理人员开始了前期施工调查和驻地建设。自此,在寒冷的黑土地上,一场大战正式打响。
项目专业多,接口多,加之以联合体形式参建,涉及另外两家兄弟单位的管理及计价结算工作,要提高管理效能,还要保证现场施工进度,科学合理的管理模式尤为关键。电务公司结合以往管理经验,召集各方明确关键工序及工作流程。三次召开专题推进会,理顺施工关系,统一工作标准,制定了以指挥部+专业工区的管理模式,并依照总承包合同专业,明确了内部结算方式,为后续施工创造了条件,打好了前站。
顶风冒雪战银龙
2017年12月16日清晨6点,哈尔滨市气温降至零下30摄氏度。项目部轨道车组负责人李涛像往常一样,裹上厚重的大衣,径直走向轨道吊车旁,检查重要零部件螺丝,对液压系统进行预热……
施工现场,大片的雪花夹杂着风迎面而来,厚厚的积雪没过膝盖。早已立好的接触网杆上,结冰光滑,好不容易想办法上到杆顶安装金具的施工人员,还没等展开作业就被高空的寒风吹得肢体僵硬,动弹不得。
冬天雪大路滑,春夏季水多泥泞,恶劣的气候环境对物资运输造成了极大不便。面对颠簸、遥远的施工工点和湿滑的接触网支柱,大家坚持工地就餐,连续作业,用汗水和体温揉碎寒意,确保支柱不结冰不打滑;面对低温致使恒张力放线车、轨道吊等大型设备发动机难以启动、油管爆裂等困难,他们24小时轮班值守,定时“热车”,保证现场施工正常推进;在深山的信号中继站内,他们借助小小的暖风炮保温,坚持作业,数十万根细小的缆线,每一根都接得尽善尽美。工艺当先亮绝活
“这里是哈牡客专帽儿山站,中铁一局电务公司的施工建设者们正在进行导线架设……”2018年4月23日,中央电视台等中央媒体记者齐聚项目工地,用镜头和文字记录铁路建设者的“匠心匠梦”。
电缆夹层内,粗大的电力高压电缆在电力分部负责人王珂和他的伙伴手里,被驯化成大小相同的圆盘状、梳齿状,加之以塑料膜包裹覆盖,显得精细讲究。
项目部信号工程经理宋良军介绍,施工中他们精益求精、高标准施工,各类线缆按照功能及花色统一排列美观精致,还变以往“圆型”绑扎为“排型”固定,便于电缆散热的同时,进一步升级了工程实体,美化了工程外形。
提起被誉为“神经搭接手术”的通信光电缆纵剖“开天窗”接续施工,项目部通信工区负责人肖海军满脸得意。他们创新采用的“开天窗式”光缆接续法,在既有光缆“动刀子”的同时,在千丝万缕的光纤中抽丝剥茧保证其他单根光纤完整。
接触网导线架设过程中,技术人员利用先进工具操作,确保了1米导线的平直度始终控制在0.1毫米以下。“我们精益求精的背后,反映的是中铁一局建设者的自信和不断超越标准、引领标准的决心。”项目部接触网工区经理郑宁科说。
科技创新壮保施工
在帽儿山西10千伏配电所,设备柜体上,一张张的二维码标识牌十分醒目。拿出手机轻轻一扫,设备的安装地点、详细参数、施工负责人等信息立即显现,一目了然。
“现在已经是大数据时代了,将施工中大量的管理数据植入其中,便于操作和全过程监控。”项目党工委书记王连科道出了初衷。
项目部先后将施工技术交底、专业施工流程、工艺标准等融入其中,实现了过程追溯、培训教育、制度及规范查询的有机融合,提升了项目的管理水平。
项目部还将自动化智能技术融入工程建设,建成了占地1.6万平方米的大型的物资料库中心,5000多种材料按类区分、整齐码放,36个摄像头全天候保驾护航。项目部购置了自动化标准腕臂、吊弦预配生产线,实现自动化精准加工,提高功效达4倍以上。
他们优化工艺,有效降低了因低温、热胀冷缩造成的预埋钢管爆裂风险,提升了使用寿命;加大投入,加装相关防护装置,防止了列车经过时因震动而产生的电缆磨损等情况发生。大家积极应对严寒地区雨雪冰冻问题,设置了自动融雪供电系统,有效防止了道岔落雪、结冰现象,并借助摄像头实时监控传输缺口状态,保证了列车正常运行。(通讯员 尚永超 王志林 张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