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9月1日,海拔4700米的四川甘孜州石渠县二期通村公路——温波乡至长须贡玛乡道路施工现场,一位头戴安全帽、身着蓝色工作服、身材消瘦、皮肤黝黑的中年汉子,正略显紧张而腼腆地用“川普”接受中央电视台新闻移动网记者的现场直播采访。他,就是已在高原坚守了7年的中铁一局石渠项目部负责人唐明治。
初上石渠千头万绪细谋划
四川石渠县内平均海拔4300米,被称为“太阳部落”,是四川省最偏远、交通最不方便的县之一,距成都1100公里,距西宁970余公里,县境内交通极不方便,极大地影响了当地经济发展。石渠通乡油路工程,便是甘孜州积极响应党和国家“精准扶贫”战略和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乡
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举措。
国家“精准扶贫工程”、平均海拔4300米的高原、一年有效施工期只有5个月、交通不便材料运输困难,摆在唐明治面前的困难非同寻常。
万事开头难。再难,也要冲上去,干。
唐明治将工作分成两部分,平行推进:一是项目内部的事,一是外部的事情。
对内,人,是施工的第一要素,没有人,一切都是纸上谈兵。公司施工任务繁重,各类人员非常紧张,一时派不出人员到石渠。唐明治利用其多年积累起来的“好人缘”,到处“挖人”,请人来帮忙,支持工作。通过四处求情,软磨硬泡,开工前夕,10多名他需要的人员,陆续到达石渠。而这10多名同志,来自7、8个项目。有了人,协调好驻地临时用地,一个简洁而规整的项目部很快建起来,大家有了自己的“家”。
对外,事情要复杂得多,唐明治操的心更多了。与业主签订相关协议;领取图纸,组织工程技术人员复核,提出问题,召开图纸审核会;勘察现场,测量放线,确定线路,完善各类细节;按规定选用施工队伍;协调电力公司尽快完成供电系统改造,保证施工用电需要等等。千头万绪的工作,在唐明治的精心谋划下,一件一件落实到位,为项目全面开工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高原施工一丝一毫严要求
在国家公路标准中,通乡公路是四级公路,标准中没有明确具体的质量要求和施工规范。但是,藏区高原乡村公路,不仅是中央“精准扶贫”的幸福路,也是与藏族同胞出行关系最为密切的“最后一公里”。
“没有标准,我们把四级公路当成三级公路修。”唐明治在开工前的技术培训会上,斩钉截铁地给大家讲道。
唐明治他们选择高速公路和一级公路的相关规范作为教材,并在地材加工、沥青加工、水稳料加工、路基压实度、路面平整度等方面,执行三级公路施工规范,确保基础质量达到县道标准。
在施工中,项目建立了渣石场,并多加了道工序,将全部地材水洗后再进行粉碎加工,以确保材料质量;他们建立了沥青热拌站,对沥青进行热拌炒制加工,并对运输车辆采取了保温措施,确保沥青到达现场温度保持在140摄氏度以上;他们一改低等级水稳料可在现场人工拌和的做法,坚持在冷拌站加工水稳料,以保证质量;在压实度和路面平整度方面,每摊铺一层,就用压路机碾压10多遍……
质量与进度,哪一个都不能出现问题。在抓进度上,唐明治针对三个工区,明确负责人,落实责任要求,并成立了进度微信群,要求每天将当日进度发微信群,让所有人对各个工区的进度情况了如指掌,相互之间无形中也有了比较和监督;项目部班子成员每天早上上班前一个简单的碰头会,寻找不足,查明原因,落实整改措施,达到“当日事,当日毕”,绝不允拖泥带水,寻找借口。
项目通过一丝不苟严要求,工程质量、进度得到有效控制,多次受到前来检查工作的石渠县、甘孜州领导的高度赞扬。
勇于担当畏难之时显身手
2017年4月23日下午2点,唐明治接到了石渠县主管交通建设副县长徐双勇的电话:天气回暖,冰雪消融,河水陡涨,14个采集人参果的藏民被困在雅砻江心的一个小岛上,请求项目部派机械设备和人员前去救援。唐明治接完电话,亲自带领3台吊车1台装载机和人员火速赶到江边。当时,江水继续上涨,最深处已达2米,水温只有零摄氏度左右,被困人员情绪不稳定,其中还有一位临产的孕妇,情况比较危急。唐明治与现场地方领导紧急商议后,决定沿着水位较浅的线路,开装载机进去救人。装载机往返9趟,持续了4个多小时,用铲斗分批将被困人员连同他们的帐篷等生活用品全部安全转移到岸上。
2017年6月12日夜,项目部驻地连续强降雨。13日上午驻地旁曲麦桥被洪水冲毁,项目进出热拌站的唯一通道被冲段,项目立即启动应急预案。唐明治及时将情况上报交通局,并立即和班子成员讨论施工方案。13日晚,项目采购的水泥管到位后,唐明治身先士卒,不顾刚在成都做完手术身体未痊愈的状况,现场指挥装沙袋、栓钢丝绳、指挥埋设水泥管,与员工始终并肩战斗在一线,保证损毁通道在最短的时间内打通。
辛勤的付出,终会有收获。石渠项目在唐明治的带领下,分别获得四公司2016年五强项目第二名、2017年十强项目部第四名;连续两年被地方政府评为安全生产先进单位、环境保护先进单位,同时获地方施工单位第一名等多项荣誉,为中铁一局树立了良好的企业品牌和形象。
(通讯员 任新维 黄建 邓少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