绥延高速二郎岔特大桥———下穿上跨营业线。 绥延高速路基挖方作业要要11级降坡66米遥 绥延项目二郎岔特大桥遥 桥梁施工观摩。 箱梁预制场遥 绥延项目驻地远眺图遥 参与包西铁路抢险遥 绥延高速隧道口成型路基段落遥 在陕北革命老区清涧县的沟壑间,在洒满革命先烈热血的红色土地上,有这样一群人,他们身穿蓝色工装、头顶安全帽,活跃在一座座峁梁顶、一条条沟壑底。他们就是中铁一局绥德至延川高速公路的建设者们。
2016年10月,肩负着开拓本土市场、拭亮金字招牌的中铁一局绥延高速公路建设者,以“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豪情,发扬着“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的铁人精神,凭着过硬的建设实力和高超的技术本领,敢于向困难“亮剑”,一路艰苦鏖战、披荆斩棘,用智慧和汗水将黄土高原的山峦沟壑变成坦途。
以困难为契机主动出击破瓶颈
绥延高速公路项目是中国中铁在陕西省首个采取PPP融资模式建设的高速公路项目,全长119公里。中铁一局承建20.57公里的土建施工和55.4公里的路面施工任务,项目桥隧占比达65%,还有6处滑坡体、48处高边坡、1处下穿和1处上跨既有铁路施工等一系列难度大、风险高的工程。
1180亩27处大临用地,2080亩的红线用地,1100孔窑洞拆迁,2处既有线手续办理,大临设施的建设,材料运输便道的选定,高边坡的降坡与附属的施工组织,2座黄土隧道,穿越沟壑的15座大桥、2座特大桥……“晚上一闭眼,这一个个难点、重点问题,就如同放电影般不断在我脑海中呈现。”谈起刚进场时的情景,项目负责人郝小堂讲道:“受困于征拆等因素,施工生产始终难以打开局面,全线将士有力使不出,胸中憋着一口气,我更是天天晚上无法入眠。”
回忆起刚进场那段日子,主管征拆的副经理常彦说:“那段时间,基本上天天晚上开会,一开就开到十二点多,全是围绕着征拆工作。”“工作进展缓慢,大家都比较低沉。最后还是项目党支部书记杨国栋给大家不断打气鼓劲,情况才慢慢好转。”
说起杨国栋,这可是一名有着10多年党建思想工作经验的老书记,他在一次会议上给大家鼓舞道:“万事开头难,我们这是在革命老区修建高速公路,就更要有老一辈革命家艰苦奋斗和吃苦耐劳精神。绥延高速这块‘骨头’再硬,我们也要把它拿下来。不但要拿下来,而且还要干得漂亮,做引领全线的标杆。我们就把绥延高速的建设比作新的长征,新长征的号角已经吹响,大家齐心协力,一定能圆满完成绥延高速的建设。”
“走好新长征、建好绥延路。”这个从窑洞会议中提出的口号,自此激励着项目全体参建人员,成为了中铁一局绥延项目的建设精神和口号。
刺骨寒风中,大家裹着大衣,端着盒饭在工地吃饭,一下持续了近2个月,这是协助政府征地拆迁的一个缩影。“那两个月就没吃着过一口热乎的饭菜。”协助征拆的协调办主任赵立哲回忆道:“这里的老百姓历经过包西、西延两条铁路的征拆,比我还熟悉政策,工作难度太大了。”
征拆工作进展缓慢,所有人员都着急上火。项目党政领导不等不靠,亲自主抓,带领征拆人员,主动出击,创新工作手段,转变沟通方式,采取各种措施,帮助村民修路架桥,慰问孤寡老人,给学校赠送文具,给拆迁户租赁临时住房……想方设法打开局面。
经过4个月的鏖战,1180亩27处大临用地,2080亩红线用地全部完成,窑洞拆迁完成80%,是全线8家单位中的第一名。在后续的施工过程中,由于征地补偿协议和补偿款不到位,三天两头出现阻工情况,项目部抵住各种压力,形成了项目党政正职、3名分管副经理、6名专职征拆人员和若干工地协调员组成的四层级征拆协调大军,耐心的走访乡镇、村委,以获取更大的支持,面对反复阻工的村民,苦口婆心地说好话,讲政策,在多种复杂的情况下一步步地推进,为施工提供了作业环境,确保了施工进度。
建筑材料是工程的物质基础,材料运输便道就是工程的命脉。运输车辆离开G210国道,有3条道路可以通往项目拌合站。北边的路顺,但弯道多、拓宽难度大;南边的路远,经过村庄多、不稳定因素多;东边的路近,但年久失修、路窄且陡需翻一座山。如何选择运输道路成为了一个大难题。路选对了,后期的材料供应就有了基本保障;路选错了,会有无穷无尽的后患,将严重制约工程进度。经过一个多月的调查摸底和权衡利弊,项目领导团队最终下定决心,投资200余万元,对东边的翻山路进行降坡、拓宽、修缮,加设排水沟、安全警示牌等,同时把便道的修缮做成一个惠民工程,获得地方乡镇的更多支持。2017年4月20日翻山路运输便道开始施工,5月10日完成拓宽修缮正式通车。事实证明当初的决断是正确的,物机部部长炊阿敏感叹道:“这条翻山路,真是我们绥延的生命线,全线150多万吨材料,都是通过这条生命线进入的工地。”
以标准为推手狠抓管理树标杆
要干就干最好,要争就争第一。“一定要做绥延高速建设的排头兵,样板引路、树立标杆。”项目在建设之初,就定下了这样的总基调。如何勇当排头兵、如何做到样板引路,项目部从上到下都高度重视,他们积极思索、集思广益,确定了大临建设标准化、钢筋加工机械化、箱梁预制工厂化、施工管控规范化等一系列创优举措,在过程中对施工管理、安全质量管控等进行超前谋划,从细节入手,发现并打造亮点。
同时项目部不仅大力推进拌和站、预制场、中心试验室等标准化建设,在基础设施上做足文章;还全面推行施工管理标准化,工艺、工序标准化和管理手段信息化等建设,在创新方面狠下功夫。他们提炼的预制箱梁施工、隧道施工、桥梁施工、桥面系施工及养护等标准化工艺、工序,在全线得到了推广应用;他们总结的台背回填施工工艺工序,更是在全线得到了强推;他们应用的多项小改小创,为质量把控增添了手段;他们凭借隐患排查治理系统,排查并整改安全隐患600余处;他们应用“互联网+”及“智慧管理”技术,全方位、全过程现场监控,为品质工程注入强力“助推剂”。
2016年12月17日,中铁交投山西项目公司观摩项目驻地、混凝土搅拌站、工地试验室等大临设施标准化建设;2016年12月23日,全线参建单位观摩项目驻地、拌合站等大临设施标准化建设;2017年4月8日,全线参建单位观摩安全体验馆及动漫室标准化建设;2017年6月12日,全线参建单位观摩施工进度及现场作业标准化;2017年6月16日,中铁交投山西静兴高速项目参建单位观摩项目驻地、拌合站、梁场等大临设施标准化建设;2017年12月8日,全线参建单位观摩桥梁湿接缝和负弯矩张拉槽口处理施工工艺;2018年4月20日,全线参建单位观摩箱梁预制一次性止浆阀施工工艺;7月14日,全线参建单位观摩桥面系海绵覆盖养生、摊铺平整度控制施工工艺。
开工至今,项目部在标准化建设、安全质量控制、小改小创新工艺等方面,迎来业主组织的大小观摩学习40余次。“不是在举办观摩活动,就是在打造亮点、准备观摩的路上。”用这句话形容他们的那段历程一点也不为过。
以创新为跳板突破难点铸精品
“这里之前是座大山,高度近80米,占地100余亩,挖方量140万方。”项目负责人郝小堂站在已经成型的高边坡处介绍:“这是全线最大的路堑开挖,设计为13级边坡防护,施工难度大、安全管控难,是全线的重点工程。”
主管这座山头开挖的副经理张欣回忆:“这里最高峰有40多台机械设备在同时作业,光挖机就有6台,4个工作面同时作业。那场景现在想想还令人激动。”
项目的填方段不多,但施工难度却依然不小。黄土高原土质较差,需将原土与白灰按比例搅拌后再进行填筑,全线共有灰土填筑120万立方米,仅白灰就需5万余吨。项目部专门租赁购置了4台灰土拌和设备,配齐羊角碾、强夯机,每段路基设立高度控制墩,严把虚铺厚度,试验检测更是层层跟进,确保填筑质量。
项目部大小桥梁共30座,桥梁依山而建,穿越河道和山谷。施工作业面小、机械无法展开、河道淤泥过深、相邻桩基落差大等问题制约着施工进度。面对种种“疑难杂症”,项目管理团队沉着应对,多次勘查现场并组织召开专题研究会,一一“对症下药”,片石填河筑平台、工字钢防护做围堰、人工挖孔解孤岛、接力倒运保浇筑。每一个桩基的成功浇筑,都凝聚着项目团队的团结智慧和辛勤汗水。“桩基施工到后期,那可真是像拆迁时‘拔钉子户’一样,有条件一个浇筑一个。两个月时间总共干了不到十根桩。”想起最后施工的几根桩基,主管桥梁的副经理吕有辉深有感触。
项目部3个梁场承担着2091片箱梁的预制任务。面对工期紧、任务重、标准高、质量严的严峻形势,他们用拼装式型钢台座代替混凝土台座,缩短梁场建设周期;提炼总结“六步走”工艺流程图,加强标准化操作和管控,实现了工厂化、流水化作业;采用智能张拉压浆系统、智能喷淋养护系统,大大提高了箱梁预制进度和施工质量。同时,他们在管理上敢于创新,自主研发了大型梁场基于三维动态的ERP管理系统,有效提高项目管理能力,解决人工控制管理方面的缺陷和漏洞,节省人力33%,节省装梁时间50%,提升制架梁速度50%。2018年6月27日,项目部1号梁场圆满完成1020片箱梁预制任务,是全线第一个完成使命的梁场。
项目管段两座湿陷性黄土隧道总长3388米,隧道洞口仰坡陡立、冲沟发育、进洞偏压,其中1号隧道施工过程中由于围岩含水量大并伴有沙性土质,成为绥延高速8个标段关注的焦点。项目部通过多次进洞方案论证、三次优化开挖工艺,以“短、紧、快、勤”的模式,采用各种有效措施,克服进洞偏压、沉降量大、洞内排水、湿陷性黄土开挖等施工难题。除做好超前地质预报、监控量测外,按要求设置了三管两线,配置了远程视频监控系统和门禁安全监控系统,实时监控洞内施工情况和洞内机械、人员情况。同时采用了初期支护湿喷机操作手等新工艺,减少工作时间,提高工作效率,改善了隧道混凝土的质量通病,确保隧道安全推进。
视责任为己任投身抢险显担当
在紧张的施工生产中,他们也没有忘记履行央企的社会责任。除了走访慰问留守老人,为困难户提供工作岗位,为村民架桥修路外,这两年,他们更是干了三件“大事”。2017年7月26至8月10日,他们出动人员73人次,机械设备100台次,协助遭受洪灾的子州、绥德县城恢复交通,清理淤泥5万余立方米,赢得了地方政府和群众的赞誉。2017年7月26日至28日,他们投入400余人次,设备10余台次,协助铁路部门抢修暴雨洪灾受损的包西铁路,获信用评价加分奖励。2018年1月31日至2月4日,他们调集105人次,设备8台次,对包西铁路羊马河隧道出口进行抢险及整修加固,获信用评价加分奖励。
“灾难面前,我们必须第一时间挺身而出。这是我们的担当与义务。”三公司总经理张林在指示抢险工作时强调。
在这片留下厚重红色文化的土地上,在“艰苦奋斗、吃苦耐劳”的长征精神的滋养下,孕育出他们“走好新长征、建好绥延路”的建设口号。凭着“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豪情,仗着“管理与创新”的利剑,他们敢叫这陕北黄土地的沟沟壑壑变成平平坦坦的大道。
(通讯员 赵晓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