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2版
发布日期:
辉煌四十年 再启新征程
——中铁一局改革发展四十年回眸
    上世纪五十年代,随着甘肃天水西北铁路干线工程局的成立,开启了中铁一局筚路蓝缕、砥砺前行的创业历程。作为新中国最早建立的地区性大型综合施工企业,一路走来,我们见证了新中国由封闭、贫穷到开放、富强、锐意创新的历史巨变,特别是改革开放四十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一局人同全国人民一道,凭着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闯劲,历经几代人前赴后继的奋力拼搏,在助力国家经济腾飞、民族伟大复兴的同时,也铺就了中铁一局现代企业改革发展的成长壮大之路。 
    

沧海桑田,白驹过隙——企业的历史变迁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揭开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序幕,中铁一局紧随时代步伐,在改革开放的四十年间,以吃苦耐劳的韧性和壮士断腕的勇气谱写了一幕幕可歌可泣的壮丽篇章。
    八十年代,中铁一局率先在施工企业推广鲁布革经验,实行厂长负责制,推广《百元产值工资含量包干办法》、率先引进国外设备、组织科技攻关等,先后参加了京秦、大秦等铁路建设,修建了广珠、深汕、西宝等多条高速公路,参建了西安黑河引水、引大入秦灌溉工程、咸阳机场、喜来登大酒店等品牌工程。一局人以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奉献的精神,渡过了国家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无比艰难的阵痛期,实现了施工任务由国家指令性计划向市场价值规律主导、自主投标揽活的大步跨越。
    九十年代是国家发展建设的关键时期,铁路作为国民经济大动脉,肩负着繁重而艰巨的任务。这一时期,中铁一局作为国家铁路建设的排头兵,以饱满的热情和昂扬的斗志,加速推进了企业的改革发展步伐。为加快施工进度,提高工作效率,项目配置了大量现代化施工科技装备,先后参与大秦二期、宝中、京九等大型铁路项目的修建,工程项目遍布祖国各地,彰显出豪迈的企业风采。与此同时,积极推行多业并举的经营思路,将业务板块扩展到铁路、公路、城轨、水利水电、市政、房建等多个领域,在多元的市场竞争中,日益彰显出作为大型中央企业雄厚的资本实力和超前的经营魄力,向特大型现代建筑施工企业集团大步迈进。
    千禧年的钟声奏响了世纪交替的华美乐章,也成为中铁一局拓土开疆、扬帆远航关键的历史转折。2000年5月18日,正值中铁一局50周年华诞之际,铁道部第一工程局依法改制为中国中铁一局集团有限公司,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深化国有企业经济体制改革成为这一时期的中心工作。几十年间,公司建立健全了技术创新体系,研发出一批国内领先的优秀工艺、工法技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大步提升。
    2010年,中铁一局第二次党代会召开,提出了充分发挥国有企业政治优势,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历史新跨越的发展目标,体现了中铁一局在中国改革开放进入深水区的关键时刻,紧随时代步伐,继续深入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坚定信念和决心。2012年,中铁一局梳理16个类别84项推进重点为核心的精细化管理提升活动,延伸管理深度,夯实管理根基;2014年,制定并推行以16项改革工程为途径,72项重点工作为抓手的《中铁一局全面深化改革实施方案》,巩固关键管理环节的改革成果。几年来,中铁一局以战略为先导,不断优化产业结构,积极借鉴行业标杆企业先进的管理经验,充分利用资源优势,超前研判,统筹兼顾,以项目管理认证、内控管理、合规管理及项目管理实验室等管理提升活动为抓手,练内功、强基础、抓管理、增效益,逐步形成了决断如流,执行有力的战略布局和实施体系,企业管理不断改进,发展质量稳步升级。
    四十年弹指一挥,中铁一局历经变迁,管理布局由改革初期的局办、施工、计划统计等12个机关处室、20个直属生产单位逐步细化、完善为以15个行政部门,7个党群部门为管理核心,16家子公司,3家分公司及7大经营部、1个保障中心为运营载体的政令畅通、布局合理、科学高效的组织机构,充分行使国务院国资委、中国中铁及相关管理机构部署的各项管理职能。职工人数由1978年的5.38万人精简到2018年末2.52万人,充分体现了一局人在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几十年间优化体制机制、提质增效、瘦身健体的卓越成效,企业管理水平逐年攀升。截至2018年底,中铁一局员工总量25200人,其中各类专业技术人员14397人,高级职称1498人,教授级高工95人,享受国家级政府津贴的5人;拥有各类机械设备8179台(套),其中盾构机58台;资产总额达534.61亿元,净资产95.20亿元。2018年,实现新签合同额1381.23亿元,企业营业额765.16亿元。 
    

栉风沐雨,勇立潮头——企业的卓越成就

    (一)深化改革、扩大经营硕果累累
    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作为共和国铁路建设的主力军,中铁一局在国家基础设施建设领域始终发挥着无可取代的重要作用,时至2018年,已成为陕西省唯一一家拥有四特级资质的企业,工程领域涵盖铁路、公路、桥梁、隧道、房屋及市政城市建设、城市轨道交通、水务、海外业务等各个领域,专业领域不断延展,市场空间不断扩大,在国家各类基础设施建设领域屡创佳绩,树立起一座座不朽的丰碑。
    截至2018年,中铁一局参建干、支线铁路130多条,完成铺轨3.6万余公里,约占新中国铁路铺轨总量的七分之一;累计修建公路7500余公里,完成房屋建筑2500余万平方米、市政工程300余项。业务范围覆盖除澳台以外的全国各省、市、自治区,并在新加坡、巴基斯坦、斐济、马来西亚等十多个国家开展海外工程承包业务。
    中铁一局在改革实践的四十年来,通过不懈努力,营业额、劳动生产率及利润实现了百余倍甚至千余倍的几何式增长,自1994年开展新签合同额指标统计以来,截至2018年完成新签合同额1381.23亿元,是1994年18.52亿元的75倍,职工收入也由改革初期的不足千元,提高到2018年的人均年收入9万余元,员工幸福指数逐年递增、集体荣誉感强烈,企业文化深入人心,企业凝聚力空前提高。
    中铁一局秉承“诚信创新,永争一流”的企业精神,多年来积极参与系统内部创先争优各项活动,2017年,8家三级企业获得中国中铁2017年度三级施工企业“20+20强”荣誉称号,获奖数量位列中国中铁之首。在深化央企改革、履行央企责任方面,一局也始终走在行业前列,根据国资委及股份公司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瘦身健体、提质增效相关要求,中铁一局率先垂范,通过对发展战略、经营现状、市场形势的深入研究,周密部署,细致铺排,截至2018年末,累计完成压减子公司22家(其中压减四级公司5家)、分公司15家。通过企业压减和亏损治理,中铁一局的机构布局更为科学合理,管理层级更为清晰通畅,生产经营持续向好,社会贡献进一步提升。改革四十年,中铁一局凭借丰富的施工管理经验和扎实的现场管理水平,铸造出一座座精品工程、优质工程,在业内久负盛名。建局以来,累计获得鲁班奖19项;詹天佑奖16项;国家市政金杯示范工程6项;自1981年开始评审国家优质工程奖以来,中铁一局共获国家优质工程奖59项,在已评出的108项国优金质奖中,中铁一局独享8项,此外,还获得建国60年百项经典工程4项;改革开放35年百项经典工程6项,改革开放35年百项精品工程1项。几十年来,公司还获得行业协会、专业领域、省部级和地方政府授予的各类奖项更是不胜枚举,企业品牌和社会影响力大幅提升。
    (二)技术创新、管理提升成绩斐然
    上世纪七十年代末,中铁一局响应中共中央全国科学技术大会关于“极大地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科学文化水平”的号召,率先成立了中铁一局科学技术委员会,先后开展了路基、桥梁、隧道、房建、工程机械等多个领域的技术研究,通过研究试验,优化了工艺流程、提高了机械设备利用率、简化了管理程序,施工效率、工程质量显著提高。几十年来,科研人员通过不懈努力,对中铁一局重点、难点工程项目开展技术攻关,技术创新、科技成果在郑西、武广、哈大客专,京沪高铁等重点施工项目上得到广泛应用,中铁一局研发的西北沙漠地区修筑铁路设计与施工、秦岭特长铁路隧道修建及京沪高速铁路工程等获得国家级科技进步奖,研发的单臂横移架桥机、大秦重载铁路修建及运营管理技术及芜湖长江大桥40m铁路整孔箱梁制造、架设技术等项目获得省部级科技成果奖。截至2018年,中铁一局共获得国家级科技成果18项,省部级科技成果350项,局级科技成果523项,此外,还持有有效专利技术352项,包括发明专利116项。近年来,中铁一局技术研发中心通过对实用新型专利实施总量调控,优质专利占比显著提升,科研创新能力的提升极大丰富了中铁一局的技术创新和科技研发储备,有效提升了企业的施工技术水平和劳动效率,实现了科学成果向企业生产力的有益转化。
    中铁一局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过程中也曾经历漫长的探索和实践。十九世纪八十年代,中铁一局推行全面质量管理,推广鲁布革工程管理经验,实施项目法施工,使企业管理和施工现场管理逐步规范。九十年代,中铁一局围绕完善内部经营承包、强化施工现场管理掀起项目标准化、规范化生产高潮。2000年以来,中铁一局先后组织一系列管理提升主体活动,使企业管理水平大幅提升。一是开展制度创新活动,统一文件格式,精简文件篇幅、数量,增强了管理文件的适宜性和有效性;二是强化执行力建设,通过实行目标管理,使责任分明,执行有力,有效提高了发展质量;三是推进项目管理认证,通过建立项目自查、分级认证的项目管理认证审核体系,有效促进项目基础管理水平的提升;四是精确部署“20化”,通过完善发展战略,优化治理结构,强化基础管理,落实岗位责任等措施的有效实施,最大限度释放了企业的生产力,使生产效率显著提升。2012年,公司率先在中铁系统实施项目精细化管理,运用科学的管理工具和方法,使精细管理覆盖全员、全过程、全体系,使企业经营管理质量和水平不断提升。2013年,公司开展“对标”追赶活动,以行业内先进企业作为标杆,从企业经营管理各个层次和工作环节与标杆对象实施对比分析,找出差距查明原因,通过对标追赶实现企业管理改进。2015年以来,中铁一局以蒙华铁路项目为载体,以点带面,自下而上,深入推进项目管理实验室活动,有组织、有计划的对项目管理各类制度办法进行总结提炼和实践检验,探索适宜各层级的管理模式和管理机制,打造出各工程类别项目管理的规范化和标准化模块,不断提高项目精细化管理水平,推动企业整体管理不断提升。
    (三)以家国天下为己任,认真履行社会责任
    习近平同志曾经说过:“只有富有爱心的财富才是真正有意义的财富,只有积极承担社会责任的企业才是最有竞争力和生命力的企业。”中铁一局自建局之初就一直秉承中央大型企业的优良传统,几十年来,坚持以实现就业稳定、民生改善、文化繁荣和绿色生态为己任,积极履行社会责任。1950年朝鲜战争时,一局干部职工赴朝鲜抢修铁路、修筑机场;1976年唐山大地震与灾民一起抗震救灾、重建家园;1981年,7000多名一局职工赴宝成铁路抗洪抢险,苦战40天恢复铁路畅通;1996年新疆铁路抢险、2008年汶川地震抢修宝成铁路109隧道,还有近年来成贵铁路项目云南镇雄县鱼洞乡暴雨灾害抢险,陇海铁路陕西境内窑村至临潼区间山体滑坡地质灾害抢险,8.12天津港特别重大火灾爆炸事故抢险等。仅2018年三季度,中铁一局就先后参与了宝成线王家河至乐素河区间山体崩塌抢险、京九铁路暴雨抢险及汕尾陆河县樟河东砼路段暴雨抢险,累计派出一线抢险人员340余人,配合险情调派大型机械设备10于台次,历时10余天,终于排除险情,顺利恢复铁路、公路通车。中铁一局在国家和群众财产和生命安全遭遇重创时,始终义无反顾地第一时间赶赴抢险一线,不畏艰险、不讲条件,出色完成党和国家赋予的各项抢险任务,彰显出中铁一局心系祖国人民、务实高效的国企担当,多次受到铁道部、国务院领导的高度赞扬。
    在保护生态,绿色施工方面,作为大型国有施工企业,中铁一局在工程施工建设的同时,一直注重环境保护,以造福社会为己任,先后在项目施工中实施了包兰铁路植物固沙,京秦、西延铁路铁筑路造田、筑路还田,大秦铁路护坡栽培小冠花,隧道施工防地表水渗漏,青藏铁路湿地、高原植被保护等一系列环保措施,切实履行生态环境保护的社会责任,为构建绿色家园,共创美好未来而不懈奋斗。 
    

不忘初心,再启征程——企业的改革愿景

 
    伴随着改革开放四十年的伟大历程,中铁一局走出了一条自强不息、艰苦卓绝的辉煌之路,书写了与共和国共同成长、与时代追赶超越的的壮丽史诗。回首往昔,我们更加清醒的认识到,中铁一局作为大型国有企业,只有坚定不移地持续全面深入推进国有企业改革,才能使企业继续发展壮大,只有不断开拓创新,才能带领一局人再启新征程,共创新辉煌。中铁一局将继续以国家改革发展和市场形势为导向,深入推进建筑企业改革发展和转型升级,积极探索传统建筑行业向技术型、创新型、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国际化现代施工企业转型的发展模式和改革思路,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借助产业链整合及创新产业驱动实现可持续发展。
    (一)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深入推进建筑行业“放管服”改革,提高企业生产力和生产效率
    2017年2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建筑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意见》(国办发〔2017〕19号)对进一步深化建筑业“放管服”改革,加快产业升级,促进建筑业持续健康发展指明了方向。“放、管、服”改革,就是要把国家“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理念运用到建筑企业治理中。放,就是要放权、放资源。对中铁一局来说,就是要抓住关键的少数,在重点工作上做文章:管战略、定目标、树导向、配资源,不该管的要进一步放权,把最重要的资源和着力点向基层配置,扭转基层资源短缺、执行乏力的局面。管,就是加强管控。重点抓好高线引领和底线控制,建立能够代表行业水平的现代管理体系,使中铁一局管理体系由符合行业标准向制定、引领行业标准迈进。服,就是要优化服务,为基层减负。一方面要理顺管理流程,减少基层文案的报审时间、重复填报数据负担以及由于各职能部门缺乏沟通导致的频繁迎检负担;另一方面要精简会议、梳理制度、理顺流程,提高工作效率。只有深入推进企业“放管服”改革,企业生产力和生产效率才能得到切实提高。
    (二)以科技引领、产业创新为契机,全面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建筑业作为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突破口率先走向市场,并在改革发展的四十年间伴随着国家经济发展取得了高速增长。在新的经济形势下,作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的建筑业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中铁一局作为大型国有建筑企业,同样处在转变、优化和发展的关键时期,工厂化制造、装配化施工,将成为未来企业产业现代化的主攻领域,借助“互联网+BIM”技术的应用,我们还应不断探索行业大数据的构建、计算和管理的最佳途径,实现建筑信息与互联网技术的深度融合。
    产业创新方面,中铁一局未来将加大在水务环保产业方面的投入。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到2035年,我国要基本实现“美丽中国”的远大目标,必然会加大对生态环保产业的政策扶持和资金投入,环保产业也必将成为未来我国发展最快、最具投资价值的热点行业,中铁一局早在“十二·五”战略规划时就已将水务列为六大主营产品之一,在项目运营管理领域具备一定经验和实力,在水务环保市场利好不断释放的大环境下,水务环保产业必将为企业转型发展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
    (三)以员工美好生活为己任,为企业可持续发展不懈努力
    改革发展四十年,人民生活从基本的温饱需求逐渐转变为对高层级品质生活的需求,中铁一局作为劳动密集型大型央企,亦应坚持以人为本,始终以员工美好生活为己任,通过员工的劳动创造成就企业的发展壮大、基业传承;通过企业的资本累积、创新增效回馈员工日益提升的对于薪酬收入、健康尊严、职业发展以及自我实现方面的新期待。当前,国有企业改革已经进入关键的攻坚期,要顺利完成改革,必须首先解决好人的问题,必须从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职工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采取有效措施保障员工身心健康,持续改善项目职工的工作、生活条件,积极推进项目文化建设,切实解决职工子女教育、医疗和赡养老人等方面的实际问题,扎实推进困难职工帮扶举措落地,构建系统、规范、行之有效的员工保障体系,彰显国有企业的人文关怀。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四十年来,中国经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国的企业和人民通过改革开放受益良多。中铁一局作为大型国有施工企业,四十年来,与共和国一起共同前进,共享改革红利,展望未来,我们仍将坚定理想信念,继续深入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创新增效,不断努力。四十年只是起步而非终点,未来的路任重而道远,我们还将继往开来,为迎接第二、第三个四十年的辉煌成就砥砺奋进,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企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特约通讯员 樊卫勋)

版权所有 2002 中铁一局集团有限公司 WWW.CRFEB.COM.CN
联系地址: 陕西省西安市雁塔北路1号 邮政编码: 710054
备案号: 陕ICP备12002715号-1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