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11月底,我上初二,被班主任选中参加纪念“十一届三中全会”20周年晚会的节目表演,那是我脑海里第一次有了“十一届三中全会”和“改革开放”的概念。
为排练节目,我们几个小演员利用中午休息的时间,跟着老师足足排练了一个月。记得当时排练的其中一个节目是歌舞《太阳最红,毛主席最亲》,直到现在我都能哼唱出来。晚会要正式开始了,穿上妈妈走了15里山路给我送来的新衣服,心里别提有多高兴,心里便默默记下了“十一届三中全会”这个词。
而在这之后的20年里,我深刻地感知着“十一届三中全会”与“改革开放”对我的家乡和我的人生带来的深远影响,我身边出现的大大小小的变化,数都数不清,这些变化,也成就了今日我的新家乡。
农村女娃一样去大城市上大学
农村娃走出大山,到城里去上大学,这对20年前的山里人来说都是极少数的,更别提让女娃去上学了。小时候母亲总在做针线的时候跟我唠叨,说她那时候家里穷,只让她认了个字,她一定要让我从初中毕业……听到母亲说这些的时候,我心里还挺高兴,我可以比母亲多念些书了。到初中毕业前,家里人看着我学习成绩好,开始讨论着是否再让我上个中专,到时候也可以在外面找份工作。父亲是个去过外面求学的人,他发话了,让我去读高中,没准还能考个大学,村里人听父亲这么说都嘲笑他,男娃都不一定能考上大学,何况一个女娃。听到村里人这么说父亲的时候,我正在去参加中考的路上,心里发誓一定要考上高中,再考上大学,证明给村里人看,女娃也一样能考上大学。
就这样一路跌跌撞撞,高中毕业、大学毕业,再到参加工作,我从一个农村女娃变成一个上班族,过上跟我同龄女孩不一样的生活。读书改变命运,知识就是财富,从底层通往高层的通道,最快捷的就是学习,这是农村人淳朴的认知。
农村人对就学观念的“开放”,是我感受到“改革开放”后最大的变化,在我之后,听母亲说也有女娃开始选择上高中读大学,也都在城市里安家立业,过上跟祖辈们不一样的生活。
农村娃的求学路变宽了
考上高中以前,我都是在乡里上的学,上学要走15里山路,翻两座大山才能到达学校所在的乡镇上。每周六跟着比我们年龄稍大些的哥哥姐姐,背上还没有来得及写完的作业跟空空的干粮袋,放学铃一响就上路了,一走就是一下午。直到太阳快落山,爬上最后一座山坡,看到还在另一个半山腰的家,还有家门口那个翘首回望等着我们回家的母亲,心一下子就飞到家了,剩下的就是狂奔下山。
回家的路总感觉很短,可返校的路总是那么长,穿上回家换洗的还没干透的衣服,背上母亲熬夜给我们烙的锅盔,母亲给我切好分匀,每人前后一搭就出发了。从走之前就盼望着老家的河道里能走来一半辆换米换面的“二道贩子”,可以顺路捎我们一段,而往往总是事与愿违。记得有次我们已经爬上第一个山顶了,听到河道里有三轮车的声音,几个孩子喜出忘外,狂奔下山,听到三轮车不去乡里,只能再次上路。直到现在,我有时候还会做梦梦到老家的河道里车流不息,什么大班车都有,这估计也跟我小时候上学路上的事有关吧。
后来慢慢的,村里人开始有人买起了摩托,父亲也一咬牙,凑齐了家里的钱买了一辆摩托车,开始用摩托车载我们上学。考上高中后,回老家就很少走那条路了,那条弯弯曲曲的小路一直记在我的脑海里。记得结婚前,回家祭祖坟,跟我丈夫特意走了一小段上学时候走过的路,还没爬到半山腰就已经气喘吁吁,而这条曾经被我们的小脚丫踏得光溜溜的小路,也因鲜有人走,早已长满了荆棘。
如今农村孩子上学,最差的都有摩托车接送,有些家里宽裕些的都买了小车或者农用车,放学前就早早候在学校门口了。
农村人的生活变得更舒适了
利用这个国庆假期,我跟丈夫带着孩子回了趟老家,早听母亲说她已经搬到新农村,以前山里的房子都拆了,我一直好奇,现在的新农村是什么样子。
上高中那会从县城坐班车回老家,至少得四个小时,还得走5里的山洪道。定好导航后,我跟丈夫说你就按着导航走吧,我也很久没回去了,不知道路有啥变化。一路下来,从县城到母亲的新家,我们仅花了两个小时。
母亲还是跟儿时那样早早立在了村口,而她的身后不再是半山腰上掏出的唯一一家院落了,而是被规划得整整齐齐的一片村庄。母亲高兴地跟我说她手气好,抽的是第一排的房子,坐在炕头,一眼就能望见远处的山脉。
领着孩子,在村里的路上转悠,家家都是齐沿砖瓦房,院子里还安装了自来水、网线。新农村的马路也硬化了,每天往返三趟班车,母亲在我休假期间就去了两趟外婆家,说现在交通方便,每天去外婆家都能打个来回。记得小时候,外婆家离得远,去外婆家都要倒上好几趟车,折腾一天,去了就会呆上个十天半个月的。现在去看外婆,吃顿饭就走外婆都不乐意了,说你们现在真是脚底下抹油了,说溜就溜了,你们小时候都不这样。外婆的话惹得我们是走也不是,不走也不是。
以前需要翻几座山才能到的堂叔家,婶婶跟母亲最是要好,也因为这次新农村改革,竟跟母亲成了邻居,两个人你来我往,相互帮助,好不热闹。婶婶无比感叹地说到,她以为她这辈子就老在了只有她一家人的山沟里,没想到有生之年,还能搬出山沟,再盖上一院房子,过上了舒坦的日子。
还有好多远亲旧友,都从各个不知名的山沟沟里搬到了这片新土地,出门就碰到老熟人,他们大多都能叫上我的乳名,我却模糊了他们的容颜。新农村里年轻的人都出去打工或者求学了,村里大多就剩老人跟孩子了。跟父亲年龄一般大的愿意动弹的,就会在附近打点小工,挣个生活费;还有的就干脆在家带孙子,种些地都能过。
老家就这样在不知不觉中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曾经的翻山越岭已不再有,出门抬脚就是柏油马路;曾经扯着嗓子喊人的声音也不再有,离几步路不愿走了,就打个电话说一声;曾经为孩子几十块学费为难的家长,只要愿意门口都能挣钱……我的故乡,正乘着“改革开放”的这艘列车,变得越来越好。
(作者单位:新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