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3版
发布日期:
党旗飘扬在海拔4850米的扶贫“战场”上
  四川石渠县位于青藏高原东南缘的川、青、藏三省区结合部,县内平均海拔4530米,距成都1100余公里,距西宁970余公里,是四川省最偏远、交通最不方便的县城之一,被称为“生命禁区”。石渠县内的交通出行和运送货物,至今还存在骑马和牦牛驮运的落后方式。石渠县氧气含量仅有平原地区的60%,不要说干活儿,就是走路快一些也会气喘不已。在这里,昼夜温差较大,年平均气温-7℃,最低气温-45℃,每年低寒落雪期长达7至8个月。
  四公司从2016年4月进入石渠县农村公路建设以来,施工所在区域平均海拔4500多米,施工最高海拔4850多米,这一海拔高度,创造了中铁一局公路高海拔施工新纪录。然而,石渠项目的党员干部、职工克服高寒、极度缺氧、狂风暴雪等重重困难,到目前为止,先后高标准完成8条涉及九乡两镇的县乡公路建设,总计330余公里,占到该县通乡通村公路总体规划的58.6%。
  石渠项目党支部根据高原环境和气候特点,以及生产任务的要求,党员同志全面带头,克服严重缺氧、气候变化无常的恶劣气候环境,解决物资运输距离远的难题,项目班子成员实施划片分区负责,党员领导干部靠前指挥,合理安排施工计划,并将任务分解到工点、工人、工天,制定日保旬、旬保月、月保季、季保年的包保计划措施。项目的党团员,特别是党团干部必须坚守岗位、盯紧工地、制订措施、明确分工、责任到人、重奖重罚。同时细心挖掘在大干活动中的先进事例和典型,鼓励他们发挥好先锋带头作用,不断将大干活动推向高潮。项目各部门自觉加强技术服务和指导,对于现场反映的问题和困难不推不让,及时给予帮助、解决。
  项目经理兼党支部书记唐明治为了不辜负公司党委的寄托与厚望,与时间赛跑,与高原比耐力。他说:“我在高原上见到最多的是牦牛,工地上陪伴我最多的也是牦牛,慢慢的在牦牛身上领悟到了一种精神。就是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奉献、特别能团结、特别能忍耐的精神,低着头,默默无闻只管往前干,不管风雪、不管严寒。”然而,摆在唐明治面前的困难非同寻常:国家“精准扶贫工程”、平均海拔4530米的高原、一年有效施工期仅仅只有5个月、交通不便材料运输困难、地方协调语言不通、藏区宗教信仰民族风情复杂等等。
  万事开头难。再难,也要冲上去,干!
  项目一开始,唐明治就将工作分成两部分,平行推进:一是项目内部的事,一是外部的事情。对内,人,是施工的第一要素,没有人,一切都是纸上谈兵。公司施工任务繁重,各类人员非常紧张,一时派不出人员到石渠。唐明治利用其多年积累起来的“好人缘”,到处“挖人”,请人来帮忙,支持工作。通过四处求情,软磨硬泡,开工前夕,10多名他需要的人员,陆续到达石渠。而这10多名同志,来自7、8个项目。有了人,协调好驻地临时用地,一个简洁而规整的项目部很快建起来,大家有了自己的“家”。
  对外,事情要复杂的多,唐明治操的心更多了。与业主签订相关协议;领取图纸,组织工程技术人员复核,提出问题,召开图纸审核会;勘察现场,测量放线,确定线路,完善各类细节;协调电力公司尽快完成供电系统改造,保证施工用电需要;协调电信营运商解决通讯信号覆盖问题;确定地材采集区;现场选择适合的地点建设沥青、混凝土、水稳拌和站和地材加工厂……千头万绪的工作,在唐明治的精心谋划下,一件一件落实到位,为项目全面进入大干生产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项目党支部专职副书记兼工会主席王志强,在2019年3月21日,他拖着已连续高烧两天的身体,从陕西宝鸡坐车赶到成都,准备和其他同事一起坐汽车上石渠高原。本来可以在宝鸡把病治好之后再上高原,但他最放心不下的是后勤保障工作,王志强说:“山上那么艰苦,兄弟们已经很不容易了,如果后勤生活保障再搞不好的话,兄弟们怎么能在高原上坚持下去呀!”在成都的当天晚上,王志强虽然已打针、吃药,但高烧一直不退,并且还持续咳嗽、呕吐。项目经理唐明治看到这种情况,严肃地说:“王志强明天必须回家治病,等病情彻底好了才能上高原,因为正常人的身体在高原上都难以坚持,再加上石渠县的医疗条件也非常有限,如果发生紧急情况,后果不堪设想。”当王志强第二天返回宝鸡立即到医院就诊时,医生通知他必须住院治疗,因为感冒高烧已经发展成严重性肺炎。在住院治疗12天时,王志强实在压不住内心的焦急,向医院要求出院。结果在医生的再三劝阻及病情的分析说明之下,他在第二天执意办理出院手续。出院时,主治医生无可奈何地摇着头,只能一直强调:“在家至少要调养一个月的身体才能上高原,因为本来就是严重性肺炎还没有得到痊愈,然而高原高海拔地区一旦发生肺部和呼吸道疾病,那可真的是要出人命的。”其实王志强心里非常清楚这种病情去高原的危害性,但项目部的兄弟们已经上了高原,自己也是一名二十多年党龄的老党员了,怎样才能起到模范带头作用、怎样才能把项目的干部职工团结在党支部周围、怎样才能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怎样才能抓好党建促生产、怎样才能……,并且今年是石渠县交通脱贫攻坚的决战之年呀!王志强心里越想越不是滋味,最后在家人的劝阻、妻子的哭泣、儿子的埋怨中于出院后的第二天,依然踏上了去高原(海拔4800多米)的石渠项目部……。
  党支部委员王鹏、杨灏清、毛新兴等平均年龄才三十岁左右的年轻党员,他们没有溶入在都市里的绚烂色彩、没有激情在现代的网络世界、没有疯狂在银屏前的追星一族、也没有撒娇在父母的呵护之下、更没办法陶醉在男女的爱河之间。然而,他们却为着藏区的脱贫与发展,将自己的青春投入在高原交通脱贫建设之中,也为着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而将精准扶贫工程的重担压在自己肩上,没有别的选择,因为我们是中国共产党员。
  他们深深地知道,自己曾经为青春的选择,将面临何等的千辛万苦。一颗为党奉献青春的心,让他们来到了这个几乎与世隔绝的雪域高原上。然而,这里恶劣的气候环境并没有吓倒他们,反而让他们更加坚强执着;这里艰苦的生活条件也没有使他们退缩,反而让他们更加成熟老练。在2018年施工工期紧、生产任务重的形势面前,年轻的他们更是拿出党员的先锋模范带头的气魄,放弃住在生活条件相对舒适一点的项目部驻地,而直接住进了环境最艰苦、条件最差、海拔更高的工点上。不为别的,只为离施工现场更近,掌握施工情况更详细,处理现场异情更及时。他们每天步行在施工现场,给工人作技术指导、管控现场的安全质量、配合现场管理人员加快施工进度等等,不分白天黑夜,也不管狂风暴雪,从没间断过。
  这些年轻的党员同志们在平均海拔4500多米的雪域高原上,熬过每一个日日夜夜、年年岁岁,已战胜了每一场风风雨雨。他们把对家乡和父母的那份牵挂与思念,强压在心底,而是用一种顽强的斗志,去迎接着每一天的挑战。努力让中国共产党党性和我党的优良传统精神,在自己身上发挥得淋漓尽致。
  石渠项目党支部在高原高海拔的特殊环境之中、在国家脱贫攻坚的艰巨任务之下,充分发挥“我是党员我带头,我是团员我争先”的先进理念,党支部要求广大党团员、入党积极分子做到在艰苦环境面前不叫苦,在施工任务压力面前不退缩,以党建促进施工生产,不等不靠,主动出击,抓安全、重质量、强环保,并争抢分分秒秒,绝不让短暂而宝贵的施工黄金时间悄悄流失。
  在这个几乎与世隔绝的高原深处,石渠项目党支部充分发挥着强大的战斗堡垒作用,在这里每一个党员都是一面鲜红的旗帜,带领着职工群众日夜战斗在高原交通扶贫的最前线。
  (通讯员杨柳邓少博黄建)

版权所有 2002 中铁一局集团有限公司 WWW.CRFEB.COM.CN
联系地址: 陕西省西安市雁塔北路1号 邮政编码: 710054
备案号: 陕ICP备12002715号-1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