爷爷一生引以为豪的有两件事情。解放前,爷爷在北塬一处山坡下挖了两孔窑洞。一孔窑洞足有两间房大,挖进去,又从上往下挖了天井,再向里挖一孔小窑洞。窑洞旁边还有一孔,小了很多,用来存放柴火。窑洞冬暖夏凉,充斥了我的童年记忆。窑洞既是厨房,也是爷爷和奶奶的卧室,锅灶连着土炕。冬天,我喜欢坐在炕上,烧火做饭的烟火经过炕腔再由烟囱排出,炕经常热着。夏天,余热也温暖了土炕,使人久久难以入睡。
爷爷一直梦想着拥有前厅房、后楼房、两面厦房和厨房。可惜父辈们渐渐长大了,爷爷的梦还没能实现。家里的人多了,窑洞住不下,爷爷筹划着盖厦房。1973年,爷爷在院内南侧盖了两间偏厦,这就是陕西八大怪所谓的“房子半边盖”。聪明的陕西人就地取材,用黄土筑四面土墙,前墙装门窗,房上用大原木做檩,小原木做椽,椽上铺着用芦苇编制的簿子,簿子上面摊一层厚厚的麦草泥,泥上覆盖灰瓦。厦房背墙很高,前墙低,后高前低,排水流畅。这种房子省工省料省木材,屋子一层半,一层住人,半层为阁楼,用来储存粮食。十多年后,爷爷患了中风,半身不遂,在他盖的半边房子里走完了人生。
父亲一生引以为豪的事情就是盖了三次房。七十年代末,改革的春风吹遍祖国大地。农民有了自留地,责任田,解决了温饱问题。农闲时,进城搞起了副业,到建筑工地搬砖砌墙,挣些钱补贴家用。父亲会做些木工活,长年在外打工。
八百里黄土高原,无数处村庄堡子。好多村落的田地都在平处,人们却住在低处的窑洞。人类诞生之初就寻找天然洞穴而居,避雨取暖,防备野兽袭击。窑洞是天然洞穴的延续,凿洞而居,成了黄土高原农村随处可见的民居。原有的村落依崖而建,黄土经不起多年的风吹雨淋,窑洞裂缝,房屋漏雨。这时出现了生产砖瓦的机械,生产效率大幅提高,黄土高原有用之不尽的粘土,砖瓦从此不再是富人的专属。随着建筑材料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关中农村开始了大规模的集体搬迁。
新村址规划在平坦处,整齐划一,每户宅基地十米宽,二十五米长,院后还设计了卫生街。人们还不富裕,陆续开始建设新的家园。为省成本,两家共用一堵墙,俗称伙墙。先踏好院墙,再打胡基建房子。八十年代,村里的青砖大房和洋楼凤毛麟角,而倒厦和偏厦比比皆是。父亲和母亲也盖了两间偏厦,虽然父亲和爷爷盖的厦房外观一致,而材料大不相同。青砖前墙,夯土背墙再垒胡基,砖柱子夹胡基山墙,屋面的芦苇换成了木板,更有带玻璃的木制门窗,采光好,通风好。父母还搭了半间没骨头的土房,用作独立厨房,从此连锅灶退出了家的舞台。新家建成了,奶奶住一间,父亲住一间,这一住就是十二年。
九五年,父亲攒了些钱,买了些西坡的杨树和槐树。院子前面是父亲留出来的空地,一直计划着盖两面排水的大房,那是父亲的梦想。父亲和母亲双双亲自动手,乡亲和亲戚们过来帮忙,三间厅房终于落成。砖基础和墙体,楼板隔楼,人字屋架,两面排水。房子是三秦人光宗耀祖的脸面,父亲是地道的关中人,把瓷片贴在了房子外面。
零三年,家里的厨房在绵绵的秋雨中垮了,父亲又张罗着建房子。伙墙被扒完了,用红砖砌起了定墙。原来两间偏厦也拆了,在屋后面新建了三间正房。放大基础,上下混凝土圈梁,抗震牢固,红砖墙体,混凝土楼板,机瓦屋面,集中排水,更少不了漂亮的贴面瓷砖。房子建好了,还没来得急刮白,母亲却累倒了。母亲一病就是一年,问尽医生,还是没能查明发烧的原因,就带着无限的遗憾离去了。人走了,房子还在,至今没有刮白。
屋前厅房,木制窗户;屋后楼房,铝合金窗户,新旧并存,见证着父亲的成就。我工作后老家很少回去了,后来父亲也跟着我到了新的城市。父亲经营一生的院落,铁将军长年把门,门面锈迹斑斑,院内冷冷清清,只有母亲的遗像孤伶伶地守在她奋斗半生的房子里。
自九九年,我参加了工作,离开了西岐老家,住进了单位的集体宿舍。我们是时代的宠儿,毕业两年后,就分到了单位家属院的福利房。福利房在新中国历经了半个世纪,刚开始时无偿分配,房少人多,得讲职务、论职称、讲工龄、论贡献,排队分配。后来交很少钱继续论资排辈分配。那时,公司渭城的家属院已具有相当规模,医院、学校、派出所和菜市场一应俱全。公司的福利房也由平房发展到单元楼,单元楼为六层砖混结构,一梯三户。我分配到一幢旧楼房的顶楼中户,不足五十平米。屋顶渗水,自己买了油毛毡,守着物业师傅熬沥青修理屋面。旧房,也得简单装修,自己动手涂刷墙面;父亲重拾匠人手艺,改装了门窗。房间旧貌换新颜,我在此组建立自己的小家,远在老家的亲戚前来祝贺,满脸羡慕。每次回家,我一个台阶一个台阶地向上攀登,脚下充满力量。
世纪交替之际,商品房开始走向市场。几年间,商品房就如春后竹笋一般大行天下,我们望房兴叹。零七年,我花光了所有的积蓄,又是借款,又是贷款,在渝都买了商品房。房子宽松了许多,还装有电梯。我喜欢站在宽大的窗户前,任凭思绪自由飞扬,飞过高山,飞过大河,飞向远方。最近几年,商品房一路高歌猛进,房子越盖越高,面积越来越大,装修越来越漂亮。身边不少同事朋友买了第二套房,房姐房哥着实不少。不眼红,不艳羡,家不在大,而在于温馨。
回顾三代人,从窑洞到土房,从土房到砖房,从平房到楼房,从福利房到商品房,建国七十年,改革开放四十一年来,人们的居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尽情享受着祖国发展和繁荣带来的福祉。父亲也时常感叹着时代伟大的变化,口中喃喃道:“你妈要是活着就好了。”
(作者单位:桥梁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