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西军,41岁,中共党员,高级工程师,中铁一局城轨公司西安地铁指挥部技术负责人。工作17年,他参与了全部西安地铁已开通项目的建设,攻克了地铁施工“下穿国铁车站”“下穿东海”“下穿汉江”等十多项世界级施工难题,填补了技术空白,创下3项全国地铁施工纪录。他领衔的梁西军劳模创新工作室先后取得国家专利9项、省部级科研成果7项、管理创新成果3项、省部级工法及建设标准2项,并荣获全国工人先锋号称号。先后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陕西青年五四奖章、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中国中铁典型人物等荣誉。2020年获全国劳动模范荣誉称号。
奋斗青春 筑梦地铁
从门外汉到行业领军者,从技术员到副总工程师,从西安地铁到全国地铁,梁西军在施工一线摸爬滚打、艰苦奋斗、追求卓越,为地铁建设奉献着青春年华。
房建出身转行地铁,刚接触地铁的他脑子一片空白。半年内必须掌握地铁施工技术,梁西军暗暗给自己加压。白天跑现场,晚上伏案学习,翻教材、看图纸、查方案,不懂之处向领导、同事请教。困了,用凉水拍拍脸;累了,冲杯咖啡提提神。《盾构施工技术》这本书,梁西军不知读了多少遍,写了多少笔记。第一遍用蓝色笔记,第二遍黑笔,第三遍红笔。如今,这本封面褪色、内页卷边的书已色彩缤纷,书中的每个章节都烙印在他的脑海里。梁西军没有盾构工作经历,为弥补知识空白,他挤时间下盾构隧道跟班学习,4个月下来跟完一条掘进区间,熟练掌握了盾构施工工艺。
2006年开工建设的西安地铁2号线是国内黄土地区首个地铁工程,也是梁西军参与的首个地铁项目,湿陷性黄土和文物保护是工程面临的两大难题,没有经验可借鉴。梁西军和同事们历经几百次试验、实践探索,开展《黄土地层深基坑及盾构隧道施工关键技术研究》《西安地铁防水技术研究》等课题攻关,制定精准方案为工程顺利推进扫清障碍。项目先后创下盾构掘进单班14环、单日27环和单月485环的三项全国施工纪录,被载入《中国企业新纪录》。
多年来,梁西军参建的地铁项目质量全优、安全受控,先后荣获国家AAA级安全文明诚信标准化工地、全国建筑业创新技术应用示范工程等30多项荣誉,其中西安地铁2号线获全球杰出工程大奖,是亚洲地区唯一获此殊荣的项目,也是全球第一个获此大奖的地铁工程。
2015年以来,梁西军参与了国内20多个城市的地铁施工技术研究工作,攻克了西安地铁4号线下穿国铁西安火车站、厦门地铁下穿东海、武汉地铁下穿汉江以及大连地铁下穿海域等10多项施工技术难题,为地铁建设奉献了无悔青春,获得了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中国中铁典型人物称号。
攻坚克难 挑战极限
“隧道断面11.7米、饱和软黄土8米厚、覆土厚度10.5米、下穿陇海线西安火车站18股道、每7分钟就有一列车通过,技术要求单日沉降不超过5毫米,累计沉降不超过15毫米,暗挖作业稍有不慎,就可能发生安全事故。”被业内称为“在心脏上做手术”的西安地铁4号线下穿国铁西安火车站工程,国铁西安火车站站场道岔咽喉区、盾构施工下穿世界文化遗产大明宫国家遗址保护区、西安明城墙等7处文物古迹,集中了4号线的重大风险,是西安地铁修建以来最难的工程。施工环境复杂、技术要求高、安全风险大,梁西军带领团队直面困难,喊出了“不流血、多流汗、勇创新、敢亮剑、坚决打赢下穿国铁攻坚战”的铮铮誓言。
在控制地面沉降对铁路运营安全影响的难题中,地下水处理是难中之难。梁西军团队决定用全断面深孔注浆加固技术将隧道外扩两米范围内全部进行预加固。这相当于往土里打针,注入调配好的浆液,形成硬化的保护壳,阻断积水,提高土体自稳性。注浆,压力过大会导致地面隆起,压力不够就注不进浆。为此,梁西军在工地上设了4个试验段,根据不同作业条件,不断调整注浆压力参数,指导施工作业稳步推进。又调来28台自动测量机器人,布设3298个监测点,实时采集股道地面一丝一毫的变形数据。火车站的复式交分道岔是整个下穿工程中的核心部位,梁西军实行“自动化+人工”全天候24小时监测,注一注,停一停,测一测,观察一阵……根据现场采集数据及时调整施工方案。
2018年2月5日上午10时58分,火车站站场暗挖隧道贯通,标志着成功攻克湿陷性黄土地层、轨道无加固条件下下穿运铁路站场这一世界级地铁施工难题。穿墙而过的那一刻,梁西军和大家紧紧抱在一起,红色安全帽碰撞在一起,发出的脆响如欢庆凯旋的鼓乐。
166次工程实验、333次技术参数比选,梁西军不分昼夜深钻细研,成功挑战工程极限,为类似工程积累了宝贵的经验,被多家中央媒体报道。
创新引领 主动担当
梁西军把创新作为工程攻坚克难的重要法宝。2009年3月,他在西安地铁1号线担任项目总工程师兼技术部部长时,测量员反映项目隧道距离长、测量人员少、工作量大等困难。他感觉蹊跷,测量人员多,装备齐全,怎么还诉苦呢?于是,他赶到现场扶尺子、架仪器,查找原因,发现测量员使用的吊篮、托盘和高程安装板笨重、安装难、速度慢、精度不高,进出的运输车辆对测量也有很大干扰。于是他带着技术人员研讨实验,经过30多次调整,设计出自动导向系统激光站吊篮、地面高程点安装板和平面控制点强制归心托盘三件测量设备。这些设备加工容易、性能稳定、安装灵活、使用方便、不受环境限制,提高了工作效率。后来,这3项成果拿到了国家专利。
2015年6月,西安地铁4号线11标创建了以梁西军名字命名的劳模创新工作室。他带领年轻技术人员,瞄准施工难题,积极探索攻关,取得了《西安地铁地下工程关键技术的工艺工法研究》《饱和软黄土地层浅埋地铁暗挖车站下穿西安火车站施工关键技术》等成果。下穿火车站成果被专家评定为“填补了技术空白,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劳模创新工作室成立以来,成为企业科技创新、攻坚克难的引擎,承担了9个科研项目,获发明专利8项,开展完成QC成果11项,新技术、新工艺应用9项,管理创新成果3项,累计创造经济效益9000多万元。一花引来百花开,大连、厦门、青岛等地铁工程项目相继建立了梁西军劳模创新工作室,在国际首例岩熔地层大连地铁大盾构海底隧道、国家发改委批复的建筑行业首个大数据项目、国内首例新型快速连接件管片错缝拼装试验项目等科技攻关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培养青年技术骨干300余人。被评为全国工人先锋号、陕西省示范性职工创新工作室。
在技术创新中的突出贡献和在重难点工程管理中积累的丰富经验,使梁西军成了知名的解决问题专家,2012年成为西安市轨交通施工技术专家库专家,受邀参与了国内200多项重难点工程设计和专项施工方案审查及10多项行业标准、工艺工法的编审工作,在大专院校开设专题技术讲座20余场次。
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在追求技术创新的道路上,梁西军的脚步从未停歇、奋勇向前。
“地是不会亏人的,出多少力,长多少庄稼。”朴实无华的话语诠释着梁西军对地铁事业的执着追求、对创新创效的责任担当。面对艰苦繁重的施工任务,他一路风雨兼程,一路收获成长,以特有的憨厚和韧劲,在地铁施工技术创新路上收获累累硕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