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1版)大型货车正在与塔吊默契配合,卸下新的板材,车上站立的四名工人的身影显得很高大,就像“四大金刚”一般;在灯火的映衬下,几名暂时休息的工人围坐在一起,笑容灿烂,我猜他们一定是说起了家乡的趣闻。今夜无眠,明天,就是腊八了。
生 日
按照当地疫情防控要求,石家庄餐饮、住宿等行业都已停止营业。中铁一局有120多名员工来自石家庄以外区域,这些同志的吃、住成了首要问题。中铁一局党委书记、董事长马海民,总经理朱卫东,华北地区指挥部等领导每天都要通过电话、微信频繁跟现场联系,他们最最关心的就是现场施工人员的健康问题和生活保障情况。中铁一局河北营销部一方面积极联系可以定做工作餐的餐馆做为备选,另一方面动员石家庄项目部所有力量,共同承担员工吃饭问题。在华北指挥部安排下,河北营销部积极协调人员进、出场报批手续、办理社区出入手续、现场核酸检测等工作。整个过程中,河北营销部配合现场总牵头人郝德洋,依托公司资源优势,协调和各兄弟单位之间场地、材料、设备、防疫等方面的工作,起到了积极作用。中铁一局四个参建公司拧成一股绳,不分彼此、同舟共济。
“伙食比平时还要更好,荤素搭配,味道也不错!”一名施工人员看起来对这顿红烧牛肉为主菜的午餐相当满意,不一会儿手中一盒饭便空空如也。在“腊八”这个本该阖家团圆的时刻,他们依然在不舍昼夜突击施工。更为特殊的是,当天是一名年轻援建者的21岁生日。这是他参加工作之后的第一个生日。他叫罗言东。
“我感觉自己有一份热血,我想参与这次援建,虽然我工作还很生疏,但是也想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为国家尽一点微薄之力。”没有蛋糕、没有礼物,在这样一个严寒与风沙的艰苦环境中度过自己的生日,罗言东似乎并没有任何怨言和遗憾。
上阵父子兵,罗言东与其父罗长安目前都在黄庄,老罗是第一批到达黄庄增援的员工之一。由于当时报名人数太多,小罗没有能够首批前来。但他继续请缨,终于得到了同父亲并肩作战的机会。父子俩一年未见,没想到竟在这样一个特殊的、艰苦的地方团圆了。还在武汉读大学的实习生“小罗”去年亲历了那场席卷全国的新冠危机,这一次,他不再是旁观者,而是一名真正的“小英雄”。他目前还是入党积极分子,父亲对他抱有很大的期望。
在施工现场,罗长安正在跟儿子协作安装板房螺丝,一开始小罗在给父亲打下手,过了一会儿便自告奋勇接过了父亲手中的工具做了起来。起初很生疏,甚至还把螺丝掉到了地上,父亲在一旁耐心的指导他用力的技巧,没一会儿,小罗就可以熟练掌握这门工序。
父亲说:“儿子这个生日在这样一个艰苦而危险的地方度过,我觉得比在家摆酒席给红包要有意义的多,对他的人生来说是一个转折点。我希望儿子未来对自己的人生有一个规划,对生活有信心。不管走到哪都不能丢了中国中铁的牌子!”
罗言东虽然现在是一名“工程人”,但却文采斐然,他念了一首前不久写的诗,题为《见雪思故人》。
推门惊见云千重,疑将醉梦入天宫。十里空山戴素帽,一江寒水冷凝风。思君未知君何在,怅然孤立风雪中。犹记当年恰顽童,各个尽作白发翁。
罗言东的诗让我联想到很多,尤其是“思君未知君何在”这句,我很快就在现场找到的最好的注解,由于前来援建,他们俩都错过了各自亲人的“重要时刻”。
遗 憾
1月22日,正在大巴车上休息的天津公司职工罗光辉突然接到远在800多公里外的侄子的电话,得到弟弟不幸去世的消息,罗光辉瞬间觉得脑子一片空白,不禁泪流面满,跟弟弟约定好今年工作结束一块回老家看望老母亲的约定再也无法实现了。
见到罗光辉时,他的双眼通红,看起来已经连续作战多时。“疫情防控的情况下,我就是想回去也回不去了。单位在得知我家里发生变故后,第一时间就委派了同事前往我老家协助料理我弟弟的相关后事,让我在这里也能宽心。”由于正定县酒店已经被防疫部门全部征集,罗光辉和另外二十多名同事已经在大巴车里睡了6天,我难以想象蜷缩在那种座位里身体如何能获得充足的休息,同事告诉我,他们从来这里到现在,一次脸都没有洗过。
另一人是53岁的袁峰华,他错过了儿子在1月的婚礼。早在去年年末,老袁就已经跟项目请好了假,准备回陕西老家操持儿子的婚礼。儿子是家中的独子,老袁盼这一天的喜庆,不知道盼了多少年。可是还没等袁峰华动身,就接到了项目征集赴石家庄修建黄庄隔离场所志愿者的通知。
看到征集通知,袁峰华没有一丝犹豫。他找到项目书记胡泽刚说:“俺不回家了。俺必须去石家庄。这么急的活儿,现场咱最应手!”他拆开早已经打包进箱的行李,把本来给家里人带的雄安新区土特产,也全都送给了工友。
老袁向我们展示着儿子、儿媳妇的结婚照,起初笑嘻嘻地满脸都是幸福,但随着照片在屏幕上一一划过,他的眼眶渐渐湿润了,然后便再说不出一句话。
燕赵多慷慨悲歌之士。对于生活来说,成功和欢喜只是一时的,而失败和遗憾才是主旋律。而真正的勇者,就是看清生活的真相后,却依然热爱它。
年轻党员和青年团员们也是本次援建的主力军,接到援建消息之后,两名青年张博超和郭子月便开始酝酿他们各自的“逃跑计划”。他们都是瞒着家人来到的黄庄。
1月19日郭子月的母亲在微信上给他说:“明天家里吃饺子,给你送到项目部哦”。担心被母亲发现他参加抗疫支援的事实,郭子月对母亲说,别送了,工地工作太忙没时间吃。然而,第二天一大早郭母给儿子打电话说,已经拿着饺子到项目部门口了!
“我心想这不马上露馅了么!没办法,我只能硬着头皮说,项目部疫情管控严格,不让接收物品,要是领导知道了,工作就丢了,您要是不想我丢了工作,您就赶紧回去吧。”母亲没有办法,只能端着饺子回家了。
大 雾
1月22日清晨,大雾弥漫正定县,雾里入黄庄,十米不见人。天气预报说,这是小雪过后的“平流雾”。今天,中铁一局的援建队伍已经推进到黄庄“中军帐”,因为这次施工的42套房间正处于建设总指挥部那栋黄色楼房的门前,这里也是总占地700多亩隔离场的腹心地带。此役中铁一局二公司、新运公司、天津公司、建安公司团结协作,集体行动。这场与疫情比速度的赛跑已经到了决胜时刻。
一间不足20平米的小板房里挤了十来人,这里是中铁一局的临时施工指挥部。总牵头人郝德洋正在部署此次突击战的人员、物资和施工方案。由于发电机24小时不停工作,哒哒哒哒的巨大响声萦绕耳边,地板也在震颤,让人既烦躁又兴奋。长期在这种环境下,所有人都自然而然成了大嗓门。“要在明天中午12点前完成本次任务”,最终目标被明确定了下来。
盯着前面队友若隐若现的绿色反光背心,穿过壕沟纵横的工地,这场面看起来像极了雾气掩护下的一场军事突袭。70名中铁一局施工人员来到位于总指挥部门前的“2号物资营”。现场除了简单的框架别无他物。
一开始施工并非一帆风顺。困扰大家的是房间吊顶任务,此前对吊顶工作还未涉及,现场无足够技术支持。为了不耽误完成任务,万勇胜率领各组负责人去其他已经安装完成的隔离房看安装情况,现场测量,照片取样。由于现场没有办公条件,就将图纸画于废料板上,用手机拍照留下资料。
中铁一局的工地扎到哪里,党支部就扎到哪里,临时党支部书记丛芝峰现场指挥,甚至直接上手,他最担心的还是技术问题,害怕安装的隔离间不够牢靠,不够完美。每一道工序,他都跟大家一起反复尝试,绝不将就。就这样,所有人现学现做,在保证时间的情况下依然保证质量。
我看到了嗓子喊哑了的董晓威。他为了协调物资、材料、机具,来回奔波于前线指挥部、设备厂家、料场、工地之间,接打电话上百个;我看到建安公司同志们在王茂元带领下,发挥公司安装施工本行经验,他们四天四夜连续奋战80个小时,确保按时完成承担的任务。在整个工地范围内,中铁一局永远都是到处打增援的团体,且没有一个人有怨言。据统计,中铁一局的援建者先后参与了400余间隔离房的安装任务。
希 望
时间过得很快,当时针指向中午12点的时候,这时再看向42套房,发现它已经全部被“封闭”了起来,这意味着墙板安装已基本完成。阳光大方地洒向这片展示着“中国速度”的基建场,一扫连日阴霾。“飞一下航拍器吧”,我这几天的采访搭档韩善有建议。
无人机再次起飞,摄像头向下转动的一瞬间,我震撼了,我看到了那一抹巨大鲜艳的红色覆盖在这白色军阵之上,是国旗!是五星红旗!不知何时,一面巨幅国旗披在了建筑物之上。岂曰无衣,与子同袍!我仿佛听到千万人在齐声高唱国歌,在高喊“河北加油”。在无数危难中成长起来的共和国,早已形成了“万众一心,同舟共济”的普世价值和习惯。在这场疫情当中,无论你是什么职业什么身份,都无法置身事外,也不会置身事外。每个人所做的每一次选择,都是抗击疫情走向最终胜利这条大河中的一滴水。
在采访的最后一天,我们还饶有兴致地走进已经建好的隔离房内部“先睹为快”。房间大概20平米,桌椅、单人床、电视、空调和卫浴系统一应俱全,完全达到了中等宾馆的住宿条件。离开石家庄后,我们按照国家防疫政策集中隔离。我也听说,中铁一局的这批援建者也在项目所在地进行集中隔离,这意味他们都没办法回家乡过春节了。
我觉得,所有人的付出不见得能看到一个直接、明确的意义,但是他们亲手筑就的这些纯白色建筑绝不会是冷冰冰的,隔离的是病毒,而不是人心。或许就是这一间间小小的房子,会让某一些人的命运就此改变。他们可能是丈夫、妻子,是父母、儿女,他们可能会因为这间幸运的房子,从而在后面的人生旅途中,得以与最亲近的人共度每一个春节,与最亲近的人一起看花开日落,看星辰大海。
(本报记者 侯若斌 通讯员 韩善有 程瑜 范通帅 王磊 胥兵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