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3版
发布日期:
劳模的新“职场”
——记甘肃省劳模、市政环保公司银川管网项目书记苟引劳
 搞技术二十多年的苟引劳,转行当项目书记了。
很多人听到这一消息时,顿感惊讶。这可是一位长期奋战在中铁一局市政环保公司一线项目技术口的“老革命”了。
自1996年参加工作以来,他先后参建渝怀、武广、南广、兰州枢纽、银吴客专等重点工程项目,一路攻克施工技术难题,总结出十多项技术成果、工法专利,参建的工程曾获“甘肃省建设工程飞天奖”“中国建筑工程鲁班奖”等荣誉,2020年他本人获评“甘肃省劳动模范”。
如今,转行做协调、干党群,他能胜任么?带着疑问,本报记者近日赶到工地对其进行了采访。

 4月的“塞上江南”宁夏银川,春暖花开,柳絮纷飞。
见到苟引劳时,他正从距地面近10米深的管道内钻出来。身穿黑色工装的他,尽管年近半百、两鬓微霜,一上一下攀爬动作竟十分麻利。
“欢迎,欢迎!”他快步上前,早已伸出一只有力的大手,与我们紧紧相握,随即又是哈哈一笑,“干了半辈子的技术,才转的党群口,请多多指教。”
这是一个性格随和、热情开朗的工程汉子,尽管戴着眼镜,却没有想象中的传统“学究”式的古板与寡言。初次相见,他那爽朗的笑容,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020年7月,市政环保公司中标的银川第一再生水厂建设配套进厂污水管网(一期工程)项目开工建设。还在银吴客专项目进行收尾事宜的苟引劳,被调任为该项目党支部书记,负责项目外部协调及党建。
此次他们接手的,是银川市上下瞩目的一项重大民生工程,以顶管施工为关键工序,顶管总长6.9公里,其中连续性顶管达5.8公里,被誉为“宁夏第一长”顶管项目。
该项目主要沿着银川市东郊的一条主干道,在地下7到10米的深处掘进。这里原先是荒地,当时未作城市规划,因而地下管网错综复杂。
常年跑项目的他怎么也没想到,在外部协调中,自己要与政府部门、产权单位、社区等17家主体打交道。
比如,项目要打开工作面,申请交通封闭,必须要找交警大队;要移植线路上的树木,得找园林绿化局;工程车外运渣土,需要跑综合执法局;处理高压电线、燃气管道等迁改,又要找供电局、热力公司等单位。
开工之初,苟引劳一人一车跑手续,一个月基本有20天在外东奔西跑、沟通联系。由于项目施工路段是唯一通行重载车辆的主干道,又恰逢银川创建全国卫生城市,封路、出渣土等很多手续都需要市领导批准。有时,为了找人签字盖章,他同一个地方,一天甚至跑过三趟。
在苟引劳的勤勉沟通下,项目部争得当地政府及业主单位的支持,完成临时用地征用、管线迁改、交通半幅封闭等工作,为施工创造了条件,很快实现了首顶作业。

 在当下工程建设领域,顶管施工技术已相对成熟,引进的设备也较为先进。然而,现场最让人操心的,却是协调处理那些无法预料的突发情况。
“叮叮叮……”2020年10月中旬的一个午夜,刚从工地返回驻地准备休息的苟引劳,接到了现场打来的电话。
原来是现场领工员反映,顶管作业时,泥浆中突然闻到了一股天然气的味道。
难道是顶断了天然气管道?那是啥后果!
想到这,苟引劳不由惊出了一身冷汗。他立马往工地赶,同时给天然气单位负责人打电话告知情况。约10多分钟后,对方也带着检测设备赶到,探查一番,才发现是十多年前废弃的天然气管道被顶破了,众人是虚惊一场。
当然,现场协调中,也不乏一些突发的棘手事儿。
去年冬天的一个下午,苟引劳在接到电力局的电话后,刚赶到现场,便被一群人围住了。
由于电力局事先未能排查出高压电缆,现场施工时顶断了电力管线,导致一个片区发生停电。在耐心解说之后,他带领现场人员,积极配合电力局进行抢修线路,直到恢复供电,连续奋战两天一夜,他都没合过眼。
随后,又有不明内情的市民跑到项目驻地来“扯皮”,要求赔偿,甚至个别人发来了律师函,苟引劳在耐心做好解释工作的同时,积极寻求地方政府和后方公司法务部门的帮助,有力化解了舆情,维护了企业的正当利益。
正是凭借着这一股韧劲和强烈责任感,他先后稳妥处理了数起“风波”事件,保障了管网项目稳步推进。
从跑协调、处突发,再到项目党建工作,他始终都坚持一个理念:心里没数就学,不懂就多问,而且积极要与新闻媒体记者打交道、处朋友。
苟引劳常说:“迎接新工作,咱边走边学,虽然你不一定能走不到最前头,但至少不能落后。”
项目党建工作,尽管是首次接触,但他定的目标也毫不含糊。一次,从不发脾气的他,把项目办公室人员叫来严肃地教育了一顿,原因是项目初期太忙,党建资料填报得有些粗糙,随后就是要求认真整改。
项目员工70多人,如何带领领导班子和10名党员发挥积极作用?作为支部负责人和有着15年党龄的老党员,苟引劳始终坚持个人带头作表率,一心扎在工地,紧盯现场,遇到困难自己先顶上,主动参加工地值夜班。特别是遇到晚上加班,既是凌晨从工地回来,他第二天也照常参加早点名。
说到苟引劳,共事多年的老搭档、银川管网项目负责人李旺深有感触:“干啥都很投入,工作精益求精、眼里揉不进沙子,又不在乎名利和个人得失,他呀,真是我们的好‘政委’,是我们学习的好榜样!”
在苟引劳和同事们的辛勤劳作下,银川管网项目施工稳步推进,目前工程已全部完工,正在进行竣工验收,按照业主要求,部分管道目前已通水。

 这已经不是苟引劳第一次挑战风险高、压力大的项目了。
早在1996年7月,大学毕业后的第一个工地—马栏河引水隧洞,苟引劳就深切领教到“险”的滋味。那是在陕西铜川的一座大山里,修建引水隧洞。一次,在掌子面测量放线的他,突遇头顶上掉下来一块二三吨重的大石头,石头几乎是贴着他的后背砸了下来。在死神面前捡回一条命的他,现在回想起这一幕,至今都心有余悸。
项目工地又险又偏远,地处两山之中,离最近的村子也要翻山5公里。当年同来项目的4个见习生,没过几个月就走了一半。但他却一路坚持了下来。
2016年,工期仅两年的银西高铁银吴(段)客专开工。由于工期紧、结构形式复杂多变、施工难度大等因素,苟引劳和同事们几乎是“飞行进场”,进场即大干,还要克服冬季施工的影响。在银吴项目,他天天跑现场,人晒黑了,头发变白了,头顶稀疏了,却依旧坚守到项目完工通车。
问他,这么险这么苦这么累,咋坚持下来的,有没有后悔过?
他突然沉默下来,顿了顿嗓子,说道:“咱是农村娃,公费上的大学,人要懂得感恩,哪里能打退堂鼓?很多工作,单位既然将担子交给了咱,就要努力把它干好,绝不能当逃兵!”

 前不久,单位组织职工体检,不少同事的身体被检查出毛病,苟引劳也被查出了肺上长了个小黑点,颈椎也严重变形,已压迫神经。大家的心里有些低落。
“都看开点。心态好,啥病都会好起来!人这辈子还长着呢!想想自己,还有好多有意义的事要做哦!”
“人生之路,充满了很多未知因素,就好比在黑暗的管道中行走摸索,只要心有阳光、坚持理想,不久的未来,你总会找到光芒、迎来生天。”
在劝慰大伙的同时,平时喜欢听歌的苟引劳又给自己新增了个兴趣爱好:航拍摄影。
当然,还有一个小心愿:项目收官时,正好儿子高考结束,他要带着全家人外出游历一番。
(本报记者 薛亮 通讯员 陈晓 张煜学 冯浪 白静)

版权所有 2002 中铁一局集团有限公司 WWW.CRFEB.COM.CN
联系地址: 陕西省西安市雁塔北路1号 邮政编码: 710054
备案号: 陕ICP备12002715号-1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