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4版
发布日期:2021年08月06日
七秩风云画卷传群英会上再相聚
——《铁路建设报》创刊70周年座谈会侧记 吴烨
文章字数:6547
    有一种情怀是心心念念的牵挂,有一种牵挂是日久愈醇的佳酿。
  2021年8月1日,是《铁路建设报》7秩华诞。70个春秋,70载岁月,她是无数荣光和辉煌的见证者,她记载了多少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她留下了多少辉煌灿烂的历史瞬间。
  为了这个闪光的日子,他们盼了很久。
  为了参加这次令人激动的聚会,他们准备了很久。
  7月30日,中铁一局党委在西安举办了创刊70周年座谈会,《铁路建设报》新老报人齐聚一堂,带着酝酿了半生的深情回顾过往,畅谈未来,庆祝这份从久远历史中走来的党报诞辰。
  一
  85岁高龄的报社原总编钱之强第一个来到座谈会现场,他身着白色短袖,戴着近视眼镜,身材高大,精神矍铄,声音洪亮。座谈会上他第一个发言。他说:“今天,对于我这样一位老人来说,能赶上参加《铁路建设报》创刊70周年的纪念座谈会,是一生中极其幸运的事情。”
  钱老在《铁路建设报》社工作了25年,其中有14年出任总编辑。他刚开始是以一位出版社科技书籍编辑的身份,进入到一局这个大企业新闻岗位的。到今天,他依然这样认定自己是半路出家,一切是从零开始做起。他谦虚地说:“我这个总编辑缺项太多,短板也不少,学养肤浅。对于新闻工作,只是曾经好学过,努力实践过,有些心得而已。”
  当总编辑的14年间,有许许多多难忘的人和事,无论是酸的,甜的,苦的,辣的,都是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钱老满怀着深情和大家分享了记忆深处的几件小事。
  第一个故事是“最暖心的一句话”。一位局党委书记曾经对他说过:“老钱,你是总编,以后,领导班子的活动,除了研究干部的会议,其他的你都可以参加,多听一听,对工作有好处。”这是多大的信任啊!他当时有些受宠若惊,一时说不出话来。随后的日子里,工作中什么苦呀,累呀,好评啊,非议啊,他都没有什么不能承受的,运用所有的智慧,使出全身的力气,把工作干到当时水平的极致——因为,书记的这句话,包含着对他完全的信任,对报纸殷切的期待。
  钱老还谈到了“最出乎意料的一次撤稿”,那是1992年下半年,郝光隆局长到南方工地检查,一边看一边作了一些指示。秘书们把它整理出来,作为一条“南巡”新闻。清样送到局办以后,郝光隆局长看了以后,觉得不妥,就把它“毙”了。后来,他特意跟钱之强说,他说话比较随意,有的意见也没有和其他领导沟通,不能作为正式的意见登报。他又交代,以他名义刊出的只能限于在全局性的重要会议上的讲话,那是经过局领导反复讨论过的。非正式场合的讲话,作为新闻报道,要严格控制。郝光隆局长这番话,消除了报纸报道领导活动的一些顾虑,使报纸的报道界线更加明晰,为大家吃了定心丸。
  钱老说,《铁路建设报》这么多年,得到了数以千计的通讯员的支持。他特别怀念的一位通讯员便是一处的宣传干事王顺堂。他专攻摄影,是个“拼命三郎”,那时报社条件差,在一些需要摄影的大型场合经常请他来帮忙,他尽心尽力,无怨无悔做到最好。印象最深的是1981年宝成铁路遭遇特大水灾,亲临现场的人那真是触目惊心,王顺堂冒着生命的危险深入现场拍到一组照片,被铁道部全部要走,拍了一个专题片,也没给人家一分钱的稿酬。可惜王顺堂40多岁,就脑梗了,后来的十几年一直处于残疾状态,到终了也只是个干事。他为报纸所付出的心血,不应该被历史忘记。
  说到动情处,老人声音有些哑了,他说:“我觉得我们今天在庆祝创刊70周年的时候,应该特别感谢这数以千计的通讯员,是他们给报社投稿投照片,如果说有军功章的话,一半应该给通讯员的。”
  钱老说:“《铁路建设报》是党的机关报,这是它的根本属性。七十年前创办《西北铁道》报的,是从西北战场上下来的人民解放军的将领,他们为我们建立了一块传播信息、提高觉悟、凝聚精神,为西北铁路建设作贡献的舆论阵地。七十年的历史证明,这张报纸始终是这块阵地上的一面迎风招展的猎猎旗帜。”
  钱老向大家介绍,在那个时间段,他做的那些工作中,最主要的一件,就是让国家新闻出版部门认可并为报纸批准的“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刊号”,这让其他很多报业同行垂涎欲滴。事实证明,我们报纸的刊号在经历几十年的历史沿革中弥足珍贵,在21世纪的今天,更是企业一笔无价的珍贵资产,足以令后继报人为之骄傲和自豪!
  钱老退休后一直关注《铁路建设报》的成长与发展,经常阅读当期报纸了解公司的重大新闻及改革,他说,我们现在这张《铁路建设报》,早已旧貌变新颜。从小报变大报,彩色印刷,到如今的建立融媒体中心,进驻各新媒体,形成全媒体传播格局,我们的“身价”明显提高了。他还说,早几年前,窦铁成事迹报道的重大策划,那么多家中央媒体和地方媒体在同一天刊出同一个人的报道,可谓历史上绝无仅有,产生了空前的社会影响。后继的白芝勇的报道,精心策划成了一个大系列,传播空间之大也是难以估量的。我们做了很多的有影响的、传播空间很广泛的报道,比如我们的青藏铁路、我们的雀儿山隧道、我们的大柱山隧道,当然还有习近平总书记视察过的柞水县金米村的脱贫攻坚等等,我们这些报道影响之大,是连省级报纸都比不上的。当然现在的新闻成本越来越大了,需要下的功夫也越来越大了。时下,中铁一局的热点新闻,大量地登上新媒体,人民日报人民号、新华网新华号、央广总台央视新闻……传播规格高了,传播领域宽了,传播形式立体化了,新闻的价值和社会效果大大地提升了,称得上是一张现代型优质报纸传播的新格局了。
  会场上,大家静静地聆听着钱老的深情回顾。最后,他意犹未尽地说:“闻名遐迩、对国家做出重大贡献的中铁一局,注定会有一张影响深远的一流报纸流传下去。我祝愿《铁路建设报》越办越好,期待它随着中铁一局的脚步,有八十年,九十年,乃至一百年的辉煌!”
  二
  离开报社总编位置7年的柯满堂部长步态稳健,气色红润,他抚摸着桌上为他备好的新书《见证荣光》深情地说:“这一届领导班子对宣传文化和对报纸工作的重视,确实是令我很感动。”他说,一部专题片,一本新书,一部《铁路建设报》大事记,还邀请了部分历任的领导和记者、通讯员代表,并对报纸获奖情况都做了一个系统的收集归纳整理,这是一个了不起的事情,是在抢救历史,也是在传承历史,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
  他向大家谈起了他与《铁路建设报》的渊源历史。“我对《铁路建设报》有着一种特殊的感情。从某种意义上讲,是她伴着我一路走来,她是我开眼界长知识引领我前行的老师,也是我诉衷肠发感慨可以推心置腹的朋友。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她成就了我。”
  1977年4月,柯满堂参加工作成为铁道部第一工程局的一员,被分配到四处三段九队当工人,参加唐山地震后的救灾重建。拉沙运砖拌合水泥,重体力劳动十分辛苦,文化生活却单调枯燥。有一次,他在队部偶然发现了《铁路建设报》,一见钟情,每一期报纸都会从头到尾一篇不落地读下去。这份小报让他开阔了眼界,增长了知识,对铁一局这个企业也有了更多的认识。他忽发奇想,憧憬自己也写点东西,争取能够变成报纸上的铅字。工地上,朔风阵阵,天寒地冻,柯满堂和工友们穿着厚厚的冬装,一起挥动着道镐,一镐又一镐,一天复一天,整道养路。此情此境,使他陡然想到那个曾经在西伯利亚修筑铁路的保尔·柯察金。相同的境遇使他感情的潮水不由得喷涌而出。他在简易的工棚里爬在床铺上将自己的感受写成了第一篇稿子《打道镐》,《铁路建设报》在1979年12月7日发表。小小的成功,使他信心满满,写稿的兴趣大增。之后他不断写稿,《一池热水暖人心》《工程队的带头人》等文章陆续刊出,柯满堂成了工程队里小有名气的“笔杆子”。也正是因为他较强的写作能力,后来被推荐到局团委工作,通过当通讯员写稿,他用自己的笔改变了命运。他说,是《铁路建设报》成就了他,给了他一个施展才艺的平台,以至后来他的事业不断发展,2004年被委任报纸总编,个人事业的命运与报纸的发展紧密相连,这份情,这份缘,是一腔浓得化不开的深爱永存心间。
  谈及过往,他说:“在团委这个平台上,我有机会采写了重大会议、重大活动等报道,随笔杂文也屡屡见报,我成为报社连续多年的优秀通讯员。报社的老师和领导对我也很器重,关爱有加。李敬寅、刘本贵、刘绍英、王梦楼等老师帮我改写新闻稿和随笔杂文,赵崇敬老师为我的文章配漫画插图,钱之强总编给我出题目,培养我写特约评论员文章,使我在新闻及言论写作上有了很大提升。后来我从事教育卫生管理工作,虽然写稿少了,但我深知报纸宣传舆论导向的重要,便充分利用《铁路建设报》这个平台,宣传了全国教育劳模呼秀珍、儿童版画教育家张桂林、宣传教育教学改革、宣传职工培训、宣传青藏铁路高原病防治,都取得了显著成效。”
  谈到办报心得,柯老总结了六点感触,一是坚持正确的办报思想。《铁路建设报》是中铁一局出资兴办的,是中铁一局党委主办的,也是国家新闻出版署核定的具有国内统一刊号的正规报纸。认清报纸的这些基本属性十分重要。因此在政治上应自觉和党中央保持一致,围绕党委的中心工作,当好党的“喉舌”,正确把握舆论导向,按照新闻规律,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二是注重策划做好重点工作宣传,比方那次对罗布泊的宣传,阵容强大,效果非凡,主要是前期策划筹备到位;三是一以贯之做好典型宣传,比如窦铁成、白芝勇、呼秀珍、冯斌等等,前期都是从《铁路建设报》展开最初的宣传的,后来的所有荣誉如果没有前期在《铁路建设报》的宣传铺垫和积累,是不会一蹴而就的;四是浓笔重彩宣传重点工程建设;五是让报纸亮出自己的“灵魂”,言论即报纸的灵魂和旗帜;六是致力于培育和建设通讯员队伍建设。
  柯老说:“《铁路建设报》能够较好地发挥她应有的作用,得到企业领导和职工群众的认可,连年被评为陕西企业报“十佳”和行业“金叶奖”,并获得多个新闻奖项,是报社这个优秀团队全体采编人员集体智慧和群策群力的结果。我经常看到咱们报社这些同志真的是非常不容易,下去采访也好,回来作编辑也好,确实付出了很多,而且近年来我觉得报纸差错率也非常低,就说明我们的这种职业水平还是相当高的,尤其是在全国获了那么多的新闻奖,真的是很了不起,我给咱们报社同志点个赞。”
  谈到与报纸的感情,柯老说:“我挚爱这份报纸,丝毫不敢懈怠,每每有所感动感悟,也不忘写稿。我是吃着这份报纸的“桑叶”长大的“蚕”,心甘情愿吐出万千“蚕丝”,殚精竭虑编织这份报纸的锦绣华章。如今,我已离开工作岗位,但依旧关注着《铁路建设报》。希望她如生命之树长青,不断产生有影响的新闻报道,不断有美文美图展现在世人面前,不断带给人们新的惊喜。”
  最后,柯老为报纸奉上一段文采斐然的致词,以表达对报纸的热爱和敬意:
  “你是企业发展的北斗导航
  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
  扬清激浊鼓劲给力
  始终传播着正能量你是职工群众的精神家园与时俱进奉上精神食粮传播文化凝心聚力弘扬先进激扬榜样的力量你是企业走向社会的靓丽名片展示开路先锋的无限荣光传颂闻名遐迩的经典工程让天下第一局的美名远扬”
  三
  优秀通讯员代表唐博学在也会上做了独树一帜的发言,他用正宗的陕西方言讲述了自己从一名普通工人向《铁路建设报》投稿开始,一步步走向更高的刊物和媒体,写作功底在磨炼中日渐扎实,其中最引以为豪的事就是一连二十年蝉联《工人日报》“优秀通讯员”称号,这项殊荣在陕西省是绝无仅有、独一无二的!在场的前辈和同仁都向他树起了大拇指,由衷地鼓掌祝贺!
  唐博学向记者讲了一个小故事。在四十五前年,修建西延铁路时,他所在工班有个出名的小淘气工人,年龄小,干活总是偷奸耍滑,干啥都不争气,干啥都干不好,工班工人给他起了个外号叫“破铁皮”。可能是这个不好听的外号“刺激”了他吧,他后来还真的变了。有一次唐博学去工程队,工人给他说,那个爱偷懒的“破铁皮”经组织做工作,已经变好了,干活舍得岀力,工作中的累活脏活总是抢着干,经常汗水都弄湿了衣服,现在大家再也不叫他“破铁皮”了,他成工班的积极骨干了。唐博学把这件事写成了一篇《昔日的“破铁皮”,今日的新积极》的文章投到报社,没多久就见报了,全队人看了都高兴得跳起來,从那次练笔实践,他明白了新闻的价值和文字的力量,他下决心要用自己手中的笔去记录工程队发生的各种鲜活的故事,去记录单位各种重大事件,让历史定格在方寸纸上,成为永恒。
  他说,后来一直给《工人日报》写稿,《东临碣石谱新篇》《女大学生爱上了筑路工人》等就是那时的作品。《经济日报》领导看上他这个人才,一定要调他到北京报社,还专人带上介绍信到铁一局唐山京秦铁路指挥部专谈此事,但一局领导惜才而不放,这次机会就这样错失了。
  最后,唐老以一首古诗为大家祝兴:
  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原采编科科长李林是位内秀的文人,在《铁路建设报》工作了28年。他说,这是一个无悔的选择。到《铁路建设报》时,他是中专毕业,职务是主任干事。他说自己这时理论和文字功力还不足,但报社的领导为了让他熟悉企业情况和提高理论水平,一方面,让他到局企业管理办公室去上班一两个月,旨在让他对企业管理等方面知识有初步了解。另一方面,领导又推荐他到陕西省委党校脱产学习了两年的新闻知识,拿上了新闻大专毕业证书。与此同时,又经过两年半的走读,他又获得了陕西省委党校经济管理的本科证书。理论的提高,企业知识的加深,为他在《铁路建设报》写社论、本报评论员文章、短评、署名评论等文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李林说,在《铁路建设报》社工作期间,他共写评论200余篇,有的作品获奖。《写新闻评论的体会》这篇论文还在人民日报主办的《新闻战线》上获奖。这一切成绩都离不开组织的培养。
  性格内向的李林话语虽然少,但在向记者谈起报纸时激动地说:“《铁路建设报》社是我的工作岗位,也是我的精神家园。在《铁路建设报》工作期间,可以说是尽力工作的。一份耕耘一份收获:职称上拿到主任编辑职称;荣誉上获得“首届全国铁路百优新闻工作者”称号。2003年又被铁一局评为‘优秀工作者’获‘建功奖章’一枚。成绩的取得,我要感谢组织的培养,要感谢平时相处的同事。铁一局和《铁路建设报》社是温暖的家,我就是在这个温暖的家里成长起来的。”
  他还说,根深才能叶茂。铁一局可以说是一棵参天大树。近日,参观了局展览馆,形象地认识了铁一局的历史和取得的辉煌成就。参观展览馆之后自豪感油然而生。再看看铁一局本部优越的工作环境,应该说在铁一局工作是幸福的。
  他给报纸创刊70周年的寄语是:《铁路建设报》是联系全局上下的“桥梁”,是员工的精神食粮。现在《铁路建设报》员工队伍年轻,文化素质高,敬业精神强,希望你们发扬中铁一局吃苦奉献,争创一流的精神,弘扬主旋律,采写编辑好稿件、编排优质好版面,不辜负这张在新中国最早时期创刊时老一代报人的期望,不辜负企业和全局员工的期望,再上新台阶,为中铁一局的发展鼓劲加油!
  他寄语年轻的同事们“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
  座谈会上,原报纸总编杨峰、原总编助理贺钢、原科长刘本贵、记者王朝升、总编助理邓乘进也袒开心扉做了热情洋溢的发言,深情回顾了自己与《铁路建设报》的渊源故事与亲切往事,谈到自己以往工作中的亮点和成就,泪点和不易,讲到动情处,忍不住哽咽;讲到高兴处,就开怀大笑;讲到历尽艰辛取得的荣耀和成绩时,会场又会响起一阵阵经久不息的热烈的掌声。
  是的,所有的荣耀和成就都已过去,但它们桩桩件件都被记录下来,它们将被镌刻在一局历史的丰碑上,永远辉映着后来人,而我们这些新老报人,正是历史的刻碑人!
  座谈会结束后,贺钢老师发来一幅贺联,致词所有的记者和编辑:
  “侍弄文图,做好嫁衣,甘苦自知;
  担当道义,笔端情溢,无悔无怨。”
  横批:“见证荣光风雨”
  这份报纸从悠久的历史中走来,从新中国刚刚成立的昂首阔步中走来,70年的积淀,70年的传承,70年的精神薪火相传,她有了高山的巍峨和大海的辽阔,她有了天空的胸怀和大地的厚重,但她依然年轻,她在新时代的浪潮中激流勇进!勇立潮头!她成为时代的号角和历史的见证者。它承载着汗水和泪水,辉煌和梦想,激情和信仰!在一代代报人披星戴月、宵衣旰食的辛勤培育下,它将焕发出更强大的生命力,与不断发展日益壮大的中铁一局一起,走进新的辉煌时刻!
  写到这里,意犹味尽,于是以这首诗作为本文的结束:
  七秩风云画卷传,群英会上再相聚。
  筚路蓝缕先哲志,峥嵘岁月后人肩。
  砥砺前行一局梦,虎争龙跃长安花。
  初心未改来时路,黄钟大吕开新篇。
  风华正茂,未来可期!祝《铁路建设报》迎来新的高光时刻!
  (作者单位:中铁一局机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