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老铁路是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后,首条以中方为主投资建设、全线采用中国技术标准、使用中国设备并与中国铁路网直接联通的国际铁路,线路全长1000多公里。中铁一局新运公司承担着国内段玉溪至磨憨铁路508.5公里的轨道施工任务。
自2020年4月7日开铺以来,新运公司先后组织了1000余名参建员工,40余台运输动力、7列长轨运输车、2套铺轨机,采取“三班倒”的方式24小时不间断施工,仅用80余天,便创造了铺轨500公里的高产纪录。
“之所以能创造出这样的速度,除了科学的施工组织外,主要得益于我们在轨道施工过程中使用了6项国内首创的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新运公司玉磨项目负责人刘树公向笔者介绍到。
铺轨机也安装上了导航系统
“北斗导航信号已连接,可以开始铺轨。”
同样是下达开铺令,新运公司中老玉磨铁路铺轨现场指挥魏建平说他比以前更加自豪,也更加自信了。
“自豪的是可以用上了咱们国家自主研发的导航系统;自信的是轨道铺设更加精准了。”
该系统综合运用北斗、GPS、全站仪、互联网、物联网等多种先进定位技术,改变了原来靠提前设置引导线进行作业的模式,使铺轨精度提高2倍的同时更提高了作业效率。原来设置500米引导线需要2小时,现在1小时就可规划上千公里铺轨路径,同时还减少了2名作业放线人员。
“该系统即使进入长大隧道,在没有导航信号的情况下,我们用全站仪配合铺轨,即使不开灯也能看得见了。再也不像以前被地上的一根引导线牵着鼻子走路了。”一名现场作业人员开玩笑地说道。
铺设设备中的“变形金刚”
玉磨铁路全线共有隧道106座,其中双线整体道床18座、单线整体道床6座,有砟无砟工况转换共计48次。
“传统铺轨机的牵引车分适合有砟无砟道床的履带式和适合整体无砟道床的轮胎式两种,碰到有砟无砟工况转换就特别费人、费力、费时,非常耽误铺轨进度。”项目部机械部王永刚讲道。
为解决这种交替转换耗时长的难题,项目部改进了履带和轮胎一体化控制新型长钢轨牵引车,这样每次工况转换就节约4个小时,全线下来节约192个小时;同时还增加了整机跨线转移和自动夹轨功能。
“以前牵引车转线必须借助汽车或者道岔进行转线,现在可直接转线,作业时间可节约6小时;而自动夹轨功能也改变了以前那种6、7人手持撬棍用力抬钢轨的作业流程,使得铺轨更加机械化,可以说现在的牵引车就是我们所有设备中的‘变形金刚’。”这位参与设计制造“变形金刚”的王永刚开心地说道。
铺轨作业流水线上的“新工厂”
与其他铁路铺轨不同的是,在玉磨铁路长铺机组后,少了一支二三十安装扣配件的队伍,多了一辆“大篷车”。
这个“大篷车”就是新运公司首创的新设备扣件智能安装车,它采用先进的智能化控制技术,通过激光和视觉定位,采用四个六轴机械手实现自动寻找、定位、安装和紧固扣配件的功能,在提高铺轨的机械化程度和效率的同时,减少作业人员25名。
“以前安装扣配件真没有什么技术含量,现在就必须要懂计算机操作,会分析判断、处理简单的设备故障。幸好我是学设备的,还懂点计算机,要不然这次设备更换我就被淘汰了。”从事了10余年扣件安装管理工作的臧志峰讲道。
参与整个设计过程的设备管理部工程师杨超介绍道:“尽管扣件智能安装车还在试验阶段,但我相信通过现场的检测使用,我们一定会继续完善改进,成为智能铺轨作业流水线上的‘新工厂’。”
钢铁是这样炼成的
可能好多人都纳闷,为什么现在坐火车听不到“咣当咣当”的声音了呢?
“之所以能听到‘咣当咣当’的声音,是因为车轮碰撞钢轨接缝的声音,而现在我们都将钢轨连成了一个整体,所以就听不到这样的声音了。而要将钢轨焊接成一个整体,就相当于在施工现场要用原料连成一小节钢轨并将这节钢轨与其他钢轨连成一个整体,这就需要我们钢轨焊接成套设备及工艺。”新运公司设备管理总工程师高林解释道。
这套设备及工艺包括新能源钢轨除锈打磨机、新型分离式推瘤刀、绿色新能源储能供电移动闪光焊轨机、移动式钢轨中频正火作业车、自动化精磨机、现场钢轨闪光焊远程监控诊断系统7个新型设备。其中是供电系统均用绿色新能源锂电池替代了汽油发电;而中频正火取代了传统的氧气-乙炔火焰正火模式,杜绝了易燃易爆气体存储和搬运安全隐患。
“硬币不倒”背后的秘密
曾经有一段中国高铁上立硬币9分钟不倒的视频火遍全球,这短短的9分钟成为中国高铁最好的宣传片。而在铁路轨道建设过程中,就已经有一群自称为“平顺师”的人躬耕于毫厘之间。
“西双版纳车站正线第三遍机养作业完毕,经轨道参数自动引导记录系统自检,二号位复检,线路几何参数已达到初期稳定阶段验收范围。”刚到西双版纳车站,笔者就听到机养现场负责人臧西强对讲机里的声音。
“现在用的轨道参数自动引导记录系统,不仅可以用‘图形与数据对比’的形式对作业后的线路进行实时检测,还可以根据云端下载的检测数据自动引导机养作业,提高08-32捣固车作业效率20%。”臧西强向笔者解释道。
据悉,新运公司新改进的这种08-32捣固车,与SPZ-200配砟整形车、DCL-32连续捣固车、CDC-16道岔捣固车、WD-320稳定车配合,已经完成中老玉磨铁路400余公里有砟轨道精调作业,7项线路几何质量指数(TQI)已经达到2.41毫米。
轨道行业的“千里眼”“顺风耳”
“57001次司机,西双版纳隧道内有施工,注意观察防护报警。”
“57001次司机明白。”
在研和基地的调度指挥中心,对着沿线400余公里的施工监控画面,笔者亲耳听到调度员与相隔300余公里外的司机的对话。
而这主要得益于轨道工程运输管理智控平台,该平台经过10年的不断研发完善,现已具备信息化调度指挥、列车运行监控、施工安全管理、智能统计分析、智控车载自动放风装置、电子施工防护器6大功能18项子功能,形成了项目部、分公司、公司三级管控,全面提升公司后台对现场的指导、管控能力,提高了施工生产组织效率,充分展现了科技保障生产安全的作用。
“行车调度的老三宝:尺子、橡皮和铅笔,行车调度新三宝:电话、监控和鼠标。”用调度员之间流传的一句话就形象展示了科技在施工生产中的应用。
“除了以上六项国内首创的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外,我们还投入使用了工程测量数据信息管理系统、常闭制度轨行小车、轨道智能小平车、硫磺锚固智控电磁熬浆装置及东风4内燃机车重联牵引无线同步操纵系统等多项实用技术的展示,有效提升了轨道施工的效率和质量。”新运公司玉磨项目负责人刘树公向记者介绍道。
据了解,新运公司充分发挥中国中铁轨道技术研发中心在公司设立的优势,积极开展创新性研究和开发,建企70年来,先后开发科研课题180余项,完成上级科研成果评审90余项;获中国铁路工程总公司以上各级科学技术奖62项,拥有有效专利76项,开发各级工法87项,主持和参与编写了建设部、国家铁路局、地方等轨道行业标准53部,为国家普速铁路、客货共线铁路、高速铁路、城市轨道、有轨电车、磁浮等各轨道专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科技支撑。
(通讯员 付鹏飞 孙军红 李创新 解广义 陈高原 张文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