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4版
发布日期:2021年09月07日
国门前高高飘扬的一局铁军旗帜
文章字数:3592
 “风太大了,比想象中厉害太多了!”这是常海峰第一次来到国门阿拉山口口岸的感叹。
那是在今年的3月26日,阿拉山口市依然沉浸在深冬的寒风与大雪之中。项目负责人常海峰一行3人裹着厚厚的棉袄,清晨从乌鲁木齐市出发,经过连续十几个小时的长途颠簸,夜里9点才到达这里。他们此行的目的是为中铁一局建安公司承建的阿拉山口口岸站环保改造工程项目实地踏勘。
初到阿拉山口,刚下车,边境的狂风裹挟着冰渣雪粒扑面而来,像密匝匝的刀子把三人逼进了一家就近的饭馆。当地人告诉他们:“阿拉山口有风精,五级六级不算风。七级八级是小风,十八级大风也普通。”这里是名副其实的边疆苦寒之地。
风雪国门前展一局旗帜
中铁一局建安公司阿拉山口口岸站环保改造工程位于我国的西北国门阿拉山口口岸,主要施工内容包括:翻车机房、转载站、驱动拉紧站、中转储料仓、快速装车站栈桥、地下廊道等主体结构及装饰装修,站场新建宽轨空车集结线2条、延长既有KH18、KH24道两条,工程包含路基基床、轨道、道岔、硬化面、通信、信号、信息、电力、风水电安装等专业工程。
项目投产后,将对提高阿拉山口火车站进出口过货量、改善山口投资环境、拉动地方经济发展等方面都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因此也被列为乌鲁木齐铁路局2021年要完工运营的“头号工程”。
中铁一局建安公司在新疆的广袤大地上已经“深耕细作”了几十年,前后参建过精伊霍铁路、乌鲁木齐新客站、阿克苏火车站、库车站等几十项重点工程施工,为新疆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其足迹也遍布南北全疆,但遇到像阿拉山口这种施工环境还真是“破天荒”的头一次。
项目所在的阿拉山口市坐落于阿拉套山与巴尔鲁克山之间,峡谷之间形成了我国最大的内陆风口区和极端干旱的温带荒漠气候,全年8级以上大风可达166天,当地谚语有云:“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风吹石头跑,鸟都飞不了。”
“参加工作30多年来,这里是最艰苦的一个地方。”项目办公室主任王爱新说道。
阿拉山口的风8级起步,12级算正常,用大家的话说,瘦小体重的人出门要带上“安全带”。当地人说,12级大风情况下,学校停课、出租车停运,整个城市将被按下“暂停健”。查阅气象资料后得知,除去春冬两季,掐头去尾,满打满算,全年有效施工时间仅仅为5-9月份。
 “山口情况不乐观。”有着多年在疆工作经验的常海峰初步预感到了压力。
通过综合调研,项目管理团队发现,施工所在地不仅风大,而且资源及其匮乏。建筑施工材料要从距离阿拉山口市约600公里的乌鲁木齐市购买。蔬菜、水果、肉类等生活用品要靠90公里开外的博乐市供给。加之其特有的盐碘地质,让整个地区像极了不毛之地。
面对这样的施工环境,如何组织劳动力、机械、物资进场施工?所有参建人员如何做好疫情防控工作?大风降效如何处理?等等。这些问题就像“拦路虎”一样横在眼前,考验着项目管理团队的集体智慧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没有退路,必须干!一局的大旗不能倒!这个项目干下来了,以后走遍全国就没有我们干不了的工程!” 常海峰动员大会上斩钉截铁的说道。
“仗打到这个份上(走到今天这一步),我们别的不会,只会冲锋!”项目书记李鹏辉借用《亮剑》中的桥段鼓励员工。
5月25日,伴随着场内既有铁路线路的封锁,阿拉山口口岸站环保改造工程施工的“战鼓”正式敲响,中铁一局的铁军旗帜此刻也在国门前高高飘起。
烈火淬炼中打开新局
用工程人的行话说,施工组织无非是人、料、机、法、环这五大因素的整合与协调,其中,人是最主要的决定因素。
前期施工管理调查中,项目部也考虑到了大风天气下劳动力如何保持的问题,同时也咨询了较早进入山口开展施工的同行和兄弟单位,从思想上有了准备,但现实往往比想象的更“残酷”。
正式开工后,经过一个多月磨合,在全体参建人员的共同努力下,现场掀起第一轮施工高潮,作业人员瞬间达到了300余人。全部工作面都已打开,白天晚上加班加点,工地呈现出一片如火如荼的大干场面。但是好景不长,问题就接踵而来。
据项目部统计,阿拉山口四月份8级以上大风11天,六、七月份竟达到20天。与此同时,气温逐步攀升,出现了“火焰山”般的高温,室外测温最高达50度。大风夹带着高温,炙烤着大家的身心。施工作业层出现了劳动力流失的现象。
“受不了这里的风,我们不干了,钱也不要了。”这是项目管理人员调查了解离场原因时,作业工人给出的答复。
“好不容易把工人组织上来了,一场风就给刮没了。”项目部所属劳务分包单位负责人郭凤铜操着一口东北口音,半开玩笑地如此戏说。
炎炎烈日下,为了保证工人的作业安全和身心健康,项目部为每一间工人宿舍都配备了空调,发放了防暑降温药品和物资,开展了夏送清凉活动,同时调整作息时间,采取抓两头的工作模式,避开高温,在科学合理的安排下,有序抢工,与时间赛跑。
狭路相逢勇者胜。高手过招凭的是一口气,要么战胜困难,要么被困难打倒。项目部全体参建人员也憋着一口气,那就是——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精神和敢在风口“舞长龙”的勇气。
齐心协力化解危机
为了抓住有效施工时间段,赶在冬季来临之前完成土工作业,项目部于7月份开始组织“大干100天”劳动竞赛活动,从优化施工方案、细化节点目标、加大资源配置、强化保障措施等方面进行了系统安排。经过大干动员,施工现场瞬间像变魔术似的增加至500多人,正准备轰轰烈烈大干一场时,口内(疆外)疫情反弹,也波及到了边境阿拉山口市。
“新疆的疫情防控是很严格的。”去年在疆经历了疫情防控的项目管理人员说道:“测温、消杀、登记、戴口罩、做核酸、行程码,一样都不能少。”
如果仅仅是这些还不算什么。常海峰担心的是材料进场也将会因此受阻,到时候500多号人“等米下锅”,一旦无法稳住“场面”,势必导致劳动力再次流失,之前的辛苦努力也将付诸东流。
然而,常海峰担心的事情终究是发生了。
7月底的一天上午,李鹏辉突然接到现场打来的电话,说是运送木方的材料车被扣博乐市检查站,要求相关部门开具备案单方可通行。
“原本我以为不是多大个事儿,跑一趟办个手续而已。后来,事实证明,还真不是小事儿。”李鹏辉说到。
原来,这批木方经过单位集中采购,途径上千公里从山东运抵新疆,只因检验检疫证上,植物检材原料来自国外,而被博乐检查站查扣。
施工大干中,现场材料供应一刻也不能耽误。李鹏辉像热锅上的蚂蚁,从上午一直到晚上,接连奔跑于阿拉山口市疫情指挥部、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疫情指挥部、交通局、涉铁办等多家单位,打报告,交资料,说明具体情况,阐明施工紧迫性和工程重要性,以期获得相关单位的理解和支持。
但等来的结果却是疫情指挥部研判不通过,执行劝返。
“一边是现场急需施工材料的催促声,一边是运输方司机的求援声。那种被夹在中间,可又无能为力的感觉真不好受。” 李鹏辉事后回忆到。
吃一堑长一智。为了保证施工生产顺利推进,把边境疫情防控对施工的影响降到最低,项目部立即调整思路,一方面通知材料供应商,将木方材料换成国内出产,国内加工。另一方面克服阻力和困难,收集驾驶员和车辆信息,提前办理相关材料进疆报备手续。同时积极联系疫情指挥部,采取先口头通报,再书面报告的形式,打好先手牌,下好先手“棋”,为施工生产“保驾护航”而争分夺秒,全力以赴。
攻坚克难赢得胜利
“我们中铁一局人不差事儿。”这是常海峰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
看似轻轻松松的一句话,背后却是实实在在的付出和沉甸甸的履职践诺。
阿拉山口的特殊环境,以及恶劣的自然条件,决定了口岸站环保改造工程施工的艰难和不易。这是一场“硬仗”,比以往更“硬”。常海峰心里明白。但是,一旦拿下了这场“硬仗”,今后再干任何项目都将不在话下。
理清思路后,常海峰开始给管理骨干分析形势,讲利弊条件,畅想着“爬坡过坎”后的苦尽甘来。李鹏辉也开始“擂鼓助威”,执令旗,吹号角。其他领导班子成员和管理骨干迅速再凝聚,整装再出发,背水一战,只为那句言必行,行必果的郑重承诺。
万事开头难。临建施工现场没有水电,项目不等不靠,自己想办法解决;甲方专业分包队伍影响工期,我们派人支援。经过前期紧张筹备,项目部在短短十天内便完成了进场200多人,开辟十多个作业面的工作任务,一个月内达到了“全面开花”,关键部位施工也取得阶段性“突破”的优异成绩。
“工程推进很快”“这样干下去挺好”“中铁一局不错”“这才叫工地大干”……开工以来,项目先后受到了包括中国铁路乌鲁木齐局集团有限公司工程管理所、中铁第一勘察设计院、阿拉山口市火车站、阿拉山口市综保区管委会等上级单位相关领导的好评。
这是对企业实力的认可,也是对项目管理团队坚守边境,辛勤工作付出的最高赞美。
8月13日凌晨4时,国门前一局人胜利的欢呼在再次响,起阿拉山口口岸站环保改造工程迎来了又一个胜利的节点,工程的重要部位——筒仓主体,顺利完成了首节施工。这是一局人不惧风雪、克服酷暑、迎难而上的又一次胜利!他们用自己坚韧、实干、奋斗的品格,将一局“诚信创新,永争一流”的精神旗帜稳稳的立在了阿拉山口国门前。
(通讯员:李鹏辉 梁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