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印发了《“十四五”建筑业发展规划》,明确提出了我国建筑行业发展的总体要求、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及措施保障,为建筑业高质量发展汇聚了发展共识,指明了前进方向,是国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再启建筑业创新发展新征程第一个五年规划期的重要纲领性文件。结合企业发展情况,针对建筑业“十四五”谈几点关注点和应对思路。
一、智能建造与建筑工业化是建筑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
建筑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为我国的经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但是,多年来一直面临劳动生产率不高、科技含量低、环境污染严重等诸多问题。早在2020年7月,住建部等13个部门就联合发布了《关于推动智能建造与建筑工业化协同发展的指导意见》,其目的就是要解决建筑业生产方式粗放、建筑业企业管理粗放的问题。十四五期间,无论政府还是企业都将高质量发展作为主基调,智能建造与建筑工业化无疑是建筑业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对此,作为建筑业企业,千万不要醒得早起得晚!
1、要早研究。无论是智能建造还是建筑工业化都是一门系统的专业技术,企业需要下功夫去研究。然而一些企业并没有专人去研究,或者只是被动研究,企业缺乏战略敏感性,导致多年来水平一直停留在最基础的阶段甚至概念阶段。
2、要早布局。企业一定要有超前思维,不能只看到智能建造和建筑工业化发展初期存在的投入大、成本高等问题,要将眼光放长远,要懂得一旦整个行业体系完善了、标准统一了再去布局实就会丧失市场定价权等等的道理!尤其是行业头部企业、大型企业,要在内部早规划早布局,如成立专门的子公司,并且加大投入,要引领行业的发展,要勇敢地承担起行业发展的责任,至少不能落伍。
3、要早培养人才。对于建筑工业化来说,要培养大批既懂设计又懂施工的技术和技能人才;对于智能建造来说,要培养一批既懂施工又懂信息化的综合性人才。
二、把握资质改革的窗口期。
建筑业资质改革贯穿了整个“十三五”,实施力度之大前所未有。今年2月,《建筑业企业资质标准(征求意见稿)》等四项资质标准公开发布,预计“十四五”期间,建筑业资质改革将取得实质性进展。企业也应紧跟形势,规范管理。
1、把握当前的改革窗口期,积极推进现有资质升级。去年12月,住建部发通知,将企业现有资质证书的有效期统一延期至2022年12月31日。在新的资质标准还未实施之际,建筑企业一定要把握好当前的窗口期,结合企业的发展战略,积极推进企业实施二级资质升一级,尤其是一级资质升特级。根据改革方案,原来10个类别的施工特级资质改革后将整合为综合资质,可以承担各行业、各等级的施工总承包业务,最大限度的拓宽了企业承揽业务的范围。“以一抵十”的改革红利,企业应该搏一下。
2、以“十四五”规划为导向,优化人力资源结构。新资质标准对建筑人员的要求更加细化,各类人员的配备分工明确、避免了交叉。施工企业应持续优化人力资源结构,以标准数量为基本,超前谋划、统筹部署,培养一批与企业发展相适应的结构合理、数量充盈、专业配套的“多面手”和专业精英,切实解决企业资质维护和经营发展所需的人员问题。
3、及时掌握改革动向,规范经营管理。资质改革后,企业在干好项目的同时,必须随时确保现有经营要素符合自有资质要求的各项标准,四库一平台、“社保联网”等服务平台信息务必真实一致;并及时开展注册人员和施工业绩的系统录入和备案,注重工程业绩的日常积累,避免因更新不及时或信息录入失误导致企业信用损失或业绩不能认定,常态化推进企业资质管理。
三、施工企业工程总承包要补短板。
工程总承包是公认的解决工程建设组织方式落后、效率低下的最有效的手段。但因我国建筑业产业链各专业分工过全过细,各成体系;建设方因利益切割、管理能力等原因缺乏主动性;工程总承包项目在实施过程中发、承包商之间、设计与施工单位之间分歧、矛盾较多等原因,前些年我国工程总承包市场发展之路并不顺畅。在国内市场真正大力度、实质性推进是在2017年2月《关于促进建筑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意见》(国办发〔2017〕19号)出台之后。2019年12月,住建部、发改委联合印发《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项目工程总承包管理办法》,进一步规范了国内工程总承包市场的管理;本次住建部印发的《规划》再次将推广工程总承包模式列为“十四五”建筑业发展的重要任务。据统计,2020年全国EPC项目中标数量46206个,同比增速为55.35%,比公投市场整体增速高出36.75个百分点。可以看出,国家在推广工程总承包模式上是不遗余力的,并且成效显著。而对于施工企业,开展工程总承包业务是要补短板的。
1、积极培养设计能力。施工企业搞工程总承包其短板是设计能力。要聚焦设计能力的培养,以提供全寿命周期服务,实现设计与施工的深度融合。施工企业应将做强做大设计业务坚定不移的写入战略,必要时通过收购兼并等市场化手段提高其设计能力。在管理过程中,要以设计为龙头,做到设计与商务协同、与施工融合,在客户满意的情况下取得最大的经济效益。
2、完善组织体系。施工企业应建立健全适应工程总承包模式的组织机构、人员结构、制度流程等管理体系,改进项目管理模式,构建总承包项目管理的体系。
3、加强人才培养。工程总承包管理将从之前的单一施工过程管理变为从项目立项、勘察设计、建造施工甚至运营维护的全过程的管理,员工要在自己原有的专业领域向前或向后延伸,做到既懂设计又懂施工,还要知道怎样管理最经济。这对企业现有人员的能力是个挑战,企业应建立工程总承包人才的培育、培训机制。
四、产业工人队伍建设要纳入企业战略规划。
应该说,长期以来产业工人为建筑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近年来,伴随我国人口结构变化和国家对农业发展的政策扶持,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就近就业,建筑业从业人数增速放缓趋势显著。2021年,建筑业从业人员5282.9万人,同比下降1.6%,连续三年增速为负。当前我国建筑产业工人队伍存在用工荒、无序流动性大、老龄化现象突出、技能素质低、权益保障不到位等问题,制约着建筑业持续健康发展,产业工人队伍建设亟待加强。这是施工企业“十四五”期间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
1、要将产业工人队伍建设纳入企业战略规划。建筑业企业资质分为施工总承包资质、专业承包资质和施工劳务资质,总承包企业将工程的劳务部分分包给劳务企业,长期以来很多总承包企业几乎丧失了自己的作业层。这就出现了项目现场管理很多怪现象:工程进度、质量等受制于所使用的劳务队伍的好坏,成本更是被劳务队伍绑架。多少血泪教训使得施工企业认识到拥有自有作业层队伍的重要性。有了自有作业层队伍,遇到“急难险重”项目的时候就能用得上,用自己人的话就是“关键的时候能够冲得上、打得赢”!否则永远就会受制于人或者被要挟。尽管随着智能建造等建筑技术的发展,建筑业作为劳动密集型行业,施工企业对劳务队伍和劳务人员的依赖还将是一个长期的事情。基于此,总包企业必须将产业工人队伍建设纳入到企业的战略,作为企业人力资源的一部分进行规划。否则,势必会制约到企业的发展。
2、要有稳定的劳务资源。两个建议:一是建立劳务人员培育基地。与建筑工人输出人数大的地区建立合作关系,设立建筑工人培育基地,通过培育和与职业院校合作等方式,建立相对稳定的劳务人员来源。二是控股或参股劳务公司,以形成长期的战略合作关系,谋求合作共赢,共同发展。
五、海外业务再难也要“走出去”。
近年来,世界经济受新冠疫情、中美关系等因素影响,全球大变局加速推演,局地风险源显著增多,各种不确定性因素交织叠加,走出去存在的客观不利因素太多;另一方面,的确存在我国的建设标准不被认可的问题,让我国的标准成为国际认可的标准还需要下很大的功夫,还需要走很长时间的路;同时,一些企业因为对海外具体国家的法律、法规、规则的认知还不深入,导致近年来海外项目经营成本、履约风险、合规风险显著增加,管控难度明显增大。所有这些使得建筑业“走出去”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然而,再难也要“走出去”!
从国内看,建筑业产业规模持续扩大,行业过度竞争现象普遍。截至2021年底,全国具有资质的建筑业企业由2019年的10.38万家增长到2021年12.87万家,年均增长率11.35%。与此同时,国家建筑业产值由2019年24.84万亿元增至2021年29.31万亿元,年均增长率8.71%。产值增长率未跑赢建筑企业规模扩张,行业竞争格局趋于固化;业内不同专业流动性不强,受企业数量、政府投资及行业技术、成本、服务等因素影响,加之国家对建筑行业监管的逐步规范,全行业利润率持续走低,国内市场趋于饱和。
从国外看,“十四五”期间,国际环境正发生深刻变化,虽然疫情、战争、逆全球化思潮对世界经济产生了巨大的冲击,但各国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根本需求缺口决定了国际基建市场仍蕴藏广阔蓝海。随着新冠疫苗接种率、特效药的逐渐普及和应用,疫情对各国经济的干扰将逐渐减弱,海外基建投资与建设也将迎来新一轮的发展机遇。可以预见,后疫情时代的国际基建市场,在关注新技术赋能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同时,公共卫生领域的项目建设也将是规划期国际基建的关注焦点。此外,我国建筑业在国际高铁、跨海大桥、超高层建筑、隧道施工等领域优势明显,是建筑业企业“走出去”的优势所在。
无论从内外哪一方面看,建筑业都必须走出去!
六、结语
建筑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性产业,持续推动行业转型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进一步稳固支柱产业地位是建筑业“十四五”规划的核心要义和本质要求,我们必须以发展的眼光坚持系统思维,通过前瞻性、战略性布局,全局谋划、整体推进,才能切实推动企业实现可持续、高质量的发展。
(通讯员樊卫勋张凯王海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