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是一天中日头最毒辣的时候,随着一辆货运列车隆隆驶过乌鲁木齐地窝铺车站,中铁一局的全体管理人员和现场工人才如释重负般松了口气,这标志着新疆乌鲁木齐北至准东将军庙铁路扩能改造项目第一阶段重点任务完成,为“打通新疆运煤主通道最后一公里”打下基础。没有欢呼与庆祝,已经连续奋战了好几天的人们,此时最想要的就是回去洗个澡、美美的睡上一觉。
乌将铁路全长约257公里,线路起自乌北站,经乌鲁木齐市米东区、国家级甘泉堡经济技术开发区、阜康市、阜康产业园、吉木萨尔县北三台循环经济工业园、准东经济技术开发区至准东煤田将军庙矿区,这条铁路定位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资源型铁路通道,以货运为主。
自3月份扩能改造正式开始以来,中铁一局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前提下,精心组织、精密筹划,投入最佳资源,配备最强技术和管理人员,在保证营业线正常运营的情况下,全线划段施工,土建、站后四电、轨道专业通力合作,高峰期上千人在最短的时间作业,全力打通新疆运煤通道的堵点、痛点,着力解决好最后一公里的运输问题。
这是边达县第一次担任铁路营业线工程的项目负责人,迎接他的不只是职位与头衔,更是紧迫的工期与繁多的交叉作业。更重要也更艰难的是,来自多方多角度的协调问题。乌将项目分为乌甘段和准将段,乌鲁木齐北至甘泉堡段在城市内施工,不仅会受到征拆难度和非自然环境的限制和干扰,还需要面对上千人力同时开工时所考验的统筹力。但边达县在铁路营业线施工期间遇题解题,见招拆招,积极协调当地产权所属单位,不断优化施工方案,高效不失高质量,协商更显行政力。
二工区地处黄沙漫野的戈壁滩,连绵数百里,一片荒凉的景象。风吹起来,漫天黄沙迎风飞舞,所到之处,遮天蔽日,肆虐的狂风夹杂着沙尘,咆哮地横扫着戈壁滩上的一切。项目副经理古斌介绍道:“因为少雨,水源极度匮乏。放眼望去,随处可见干涸的黄沙丘和星罗密布的碎石,看不到绿色。除了少许生命力顽强的骆驼刺,几乎看不到生命的色彩。火辣辣的太阳炙烤着戈壁大地,发烫的地面让人难以忍受,但持续高温少风的天气,正是准将段一年之中难得的工程建设的‘黄金季’。在自然环境恶劣的戈壁滩上施工,项目全体员工需要多付出比内地数倍的努力,洒下比内地多几倍的汗水。由于戈壁滩气候多变,工地上常常因为突如其来的沙尘暴影响正常作业,项目部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时间开展施工,每一分成绩都是与漫天黄沙和滚滚烈日搏击的产物,都凝聚着施工人员无数的心血。”
“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赧郎明月夜,歌曲动寒川。”
每逢天窗点施工,边达县便会亲自去往现场查看进程并进行技术监督。然而乌将项目的“天窗点”频繁,且集中在月黑风高的丑寅之时。彻夜的工作这或许是他所处的群山环绕里最真实的写照,只不过不见炉火,唯有切割钢轨时传来的阵阵摩擦与火花,不闻赧郎声歌,唯有边达县的指挥协调声和对对讲机的呼号声,与嘈杂的施工环境一同律动。
十数台大型机械轰鸣声从地窝铺车站各个作业面奔腾起来,追随着“一机一控”人员手电筒指引的方向一路前进;1000余名作业人员分散在各个作业工序的岗位上,在这片热血的“战场”洒下汗水。张扬的头灯照亮夜幕下的云翳,走动的黄马甲点缀晨曦下的道砟,现场持续大干的热潮如火如荼。
施工现场,锯轨机迸发而出的烟花为现场新添了星光特效,零碎的脚步在灰枕两头来往,执拗的撬棍碰上坚定的钢轨铛铛作响,起道机、捣固机的声音补充在了各个工序的衔接之中,偌大的施工场面宛如一场施工交响曲,用工作人员出镜的画面,演绎了一部热血篇章。
顺着钢轨延伸的方向望去,一个身影顿时出现在了画面。一双黑球鞋搭着一条宽松的蓝色牛仔裤,黄色的工装袖子旁有一个露出半张纸的文件包,白色的安全帽在夜间照明下熠熠生辉。他就是后春彦。
铺架工区综合队队长后春彦,他挽起袖子的手臂是对他最清楚的记忆。班前安全讲话时,空中挥舞的,是他的手臂;施工方案布署时,图纸上映衬的,是他的手臂;机械大臂施工时,指导作业的,是他的手臂,他总是出现在机械和人员交织的施工画面当中。
“要说最有挑战的,就是车站里的天窗点施工了,作业环境复杂,作业环境狭小,要在短时间内干出高效率、高质量的施工,就要仔细复盘一遍施工方案”,后春彦在施工前交班会上说道。为此,他和几位副队长集思广益,一遍一遍复盘着施工计划,合理搭配人员机械,合理安排施工作业,并优选出一套最完善的方案推进施工。在去地窝铺车站的路上,车上最洪亮的声音莫过于他念起来的施工计划,“1组:乌将正线拨接,2组……”。随着封锁命令下达,防护人员随即到位做好防护,作业人员和机械按照预先的方案进场施工,现场作业紧密有序,以厚积薄发的实力迅速掀起了施工大干高潮,这一干就是三天两夜。
目光向上望去,一个个“蜘蛛人”在夜空中飞檐走壁,闪转腾挪于接触网之间,这便是如杂技一般的四电作业。站后四电专业包括电力专业、通信专业、信号专业和牵引供电专业。
地窝铺站综合信号楼工程,是区间内列车运行信号交互和通信收发的核心中枢。数十台大型机柜、桥架、线缆布设得井然有序,是展现乌将项目工艺工法和产品质量的窗口。
“乌将项目部会同乌鲁木齐铁路建设指挥部,联合推出安防监控平台,实时追踪定位,超界自主报警的新技术手段,有效监管施工现场,降低风险。在大型机械安装车载声光报警系统,预防施工嘈杂环境引发机械越境拦停列车风险。”四电工区负责人翟仁技介绍道。
“泾溪石险人兢慎,终岁不闻倾覆人。却是平流无石处,时时闻说有沈沦。”翻开项目书记倪浚之的笔记本,第一页抄写着唐代诗人杜荀鹤的《泾溪》。“疏忽大意,灾祸之源,安全管理,处处要严”,这是倪浚之在项目部讲话时经常强调的。工作上,倪浚之坚决履行安全质量第一责任制,坚持施工生产与安全质量同步部署:他首先明确项目经理是安全生产第一责任人,由上到下建立起从经理到参建员工的安全生产责任机制,做到“高效管安全,明确抓责任”;他在认真执行上级安排的每月安全大检查外,还会带队组织“周检”,问题隐患发现一处整改一处,做到迎检常态化、绝对安全常态化;在现场,他加强管理,不但配备了专职技术人员,而且设立了专职安全总监,并配备有专职安全员、防护员;为巩固员工的安全意识和提升生产综合素质,他在项目部有针对性地进行文明安全施工宣传和安全教育培训,集体分析、学习典型事故案例,增强员工面对突发安全状况的预防和应变能力。
近年来,新疆铁路部门落实绿色发展理念,打好货运增量攻坚战,把一条货运支线发展成为煤炭运输的主通道,乌将铁路年运量从160万吨提升至近6000万吨,为疆内主要企业发电、供热及疆煤外运、南疆民生煤运输提供保障。随着运输需求和运量的增加,乌将铁路通道能力紧张的状况日益突出,为了提升运输效率,保证重点物资运输,铁路部门一方面采取优化运输组织模式的方法提升效率,并分阶段启动了乌将铁路扩能改造工程,其目的是变单线为双线,变内燃机车牵引为更为环保的电力机车牵引,进一步提升运输能力,助力打赢蓝天保卫战。此次组织施工的地窝铺车站改造项目为乌将铁路扩能改造今年的重点项目,该项目改造完成后,将在不影响生产组织的情况下,保证施工改造快速高效开展。
中国铁路乌鲁木齐局建设部副主任陈利介绍:“这条双线开通以后,每天要完成50列以上的运煤保供任务,准东至乌西方向的单向运输能力预计将由5千万吨提高到1亿吨,提高运输能力、降低运输成本。”
(本报记者 侯若斌 牛荣健 通讯员 张特军 袁阿吉 胡少华 王玉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