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昌古称夷陵,因“水至此而夷,山至此而陵”得名,宜昌“上控巴蜀,下引荆襄”,素以“三峡门户、川鄂咽喉”著称。自古以来,宜昌就是鄂西、湘西北和川(渝)东一带重要的物资集散地和交通要道。
而今天的宜昌因为一条高铁穿城而过,将“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的屈原和“中国古代四大美人”之一的王昭君联系了起来,这便是由中铁一局参建的新建铁路宜昌至郑万高铁联络线,线路从宜昌东站咽喉引出,接入郑万铁路兴山站。
宜兴高铁是继郑万高铁之后中铁一局在湖北区域的又一重难点项目,中铁一局管段施工内容包含十桥七隧一车站,其中隧道工程全长31.1公里,占线路总长的89.3%,在隧道占比如此高的前提下,如何将“双超”治理的成效最大化直接影响到项目效益提升和成本管控的全局,甚至直接影响到项目的盈亏。统一思想聚合力笃行实干开新局
项目领导班子成员在项目建设初期便召开专题会议统一思想,确保各系统步调一致,特别是今年中铁一局隧道工程“双超”治理专项工作会后,确定将“双超”治理作为项目效益提升三年行动和强基增效专项行动的核心工作来抓,并成立了由党政领导亲自挂帅的“双超”治理领导小组,通过开展“提质增效抓光爆循环考核控超挖”管理活动,全面开展隧道“双超”治理,项目超挖初始值持续降低。
在“双超”治理的口号刚提出来时,现场许多一线工人甚至是中层管理人员都是持怀疑态度的,因为目前隧道内作业班组人员还是以农民工为主,老龄化趋势严重,流动性大、服管能力差,对精细管理抵触情绪较重,且结构物返工处理会产生一定的费用增加作业成本,使得工班利益与超挖控制存在必然冲突,甚至有作业队伍负责人说将掌子面平均线行超挖控制在15公分以内基本是不可能的。
“我们现在的首要任务就是要将不可能变成可能,要率先突破一个工点,让参建人员意识到我们完全有信心也有能力将这个记录打破”,面对作业层人员的怀疑时,项目负责人黄波在班子会上坚定地说道,“要将‘双超’治理情况纳入项目生产考核,通过加大奖惩力度让做出突出贡献的人员得到实惠,从制度层面倒逼现场管理人员提高责任意识和管理意识,同时从合同管理、利润分配等多方面系统思考,与协作队伍形成效益共同体,通过多方联动达成共识,常态化推进‘双超’治理工作。”
随着《宜兴铁路隧道光面爆破考核管理办法》的出台,2022年3月11日,长岗岭隧道2号斜井首次连续一周将隧道掌子面平均线性超挖控制在12公分,隧道开挖断面超挖控制取得了显著成效,经项目研究决定,给予六工区长冈岭隧道2号斜井奖励……用作业队队长刘光洪的话来说,“我们把活干好了,现场的兄弟们把实实在在的奖励拿到手里,干活也就更加积极主动一些,同时对于我们作业队的成本管控也是有益的,这样的尝试和突破是非常有必要也是非常值得的。”
这些成就的取得让其他工区由原来的怀疑和观望态度转变成了实践和探索,各个工点纷纷采取一系列实质性过程措施优化断面超挖成效,在项目部范围内形成了“比学赶超”的良好氛围,项目也借此机会在各个隧道工点张贴双超治理倡议书,在全标段范围内掀起了一股“双超”治理热潮。强化管理出效益成败关键在细节
有了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大家都有了探索的热情。但是在隧道工程项目管理中,有效降低超挖超耗是一项系统工作,管理界面非常复杂,要想让“双超”治理变得卓有成效,绝不是靠一个人、一个环节就能完成的,为此项目部层面超前谋划,从设计意图、地质水文、技术管理、机械选型、试验管理、原材料、合同管理等方面制定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全方位责任体系和各部门横向合作的联动机制,推行精细化管理,确保“双超”治理工作责任层层压实,逐级分解。
项目部层面每周召开“双超”治理效果总结会议,通报各工点在过去一周内的光面爆破成果,坚持常态化的写实、分析、纠偏工作循环,并在月度综合考评中予以考核。不仅如此,项目还在“双超”治理成效显著的工区定期召开正面典型观摩会,促进大家互相交流先进经验。
而在六工区经理办公室,经常能看到房间的灯亮着直到深夜,工区经理景良君和作业队长刘光洪在每一次爆破作业之后都会组织项目技术人员、劳务班组长在一起探究光面爆破效果,分析做得好的地方和做的不好的原因,向作业班组人员灌输严格组织施工的思想,强调根据围岩变化和爆破效果调整炮孔参数、装药量、装药结构等,有了工区负责人的亲力亲为和工区人员对“双超”治理理念的认同,六工区施工的长冈岭隧道2号斜井光爆质量提升迅速。
项目承建的万家山隧道隧道洞身穿过12条断层,建设难度极大,安全风险高,是全标段最难啃的“硬骨头”之一,隧道内涌水最严重的时候一周内出水量能达到30000多方。针对隧道富水地段施工造成的喷射混凝土浪费情况,项目部一方面采用接水盒、排水管集中引排,精心配置混凝土配合比等,控制富水地段及不良地质段的混凝土超耗。同时项目采用黏结力极高的高性能喷射混凝土,大大降低了富水隧道的混凝土消耗,由于这种混凝土黏结力极高,对钢材握裹力增强,初期支护能力相应增强,围岩失稳、垮塌大大降低,安全也得到了保证。
在工法调整方面,项目根据围岩等级动态和掌子面稳定性调整能及时进行支护且发挥支护结构效果的工法,在软弱围岩中,选用能快速施作边墙及仰拱初期支护的微台阶法,能及时确保结构成环。对于无拱架的硬岩地段,如果完全按“宁欠勿超”的原则控制也会得不偿失,主要由于硬岩难以采用铣挖机和破碎头清理,多数情况非得补炮才行,经济性也会大大降低,因此项目会以精准爆破的思维进行光面爆破,确保施工质量。
对于因循环进尺过大造成的超挖问题,项目部充分考虑超挖和工效的经济关系予以判断,寻求最合理、最经济的平衡点,根据统计分析综合考虑,普遍采用安全管理红线约束的循环进尺进行标准化施工,同时加强对技术人员和现场施作人的专项培训,要求现场开挖队伍定期要对掌子面采用短循环进行修整,减小开眼误差,定人、定钻、定区域,培养施钻工人对围岩的感性认知。
在仰拱施工中,项目始终遵循“精细化开挖”的思想,确保仰拱开挖紧跟掌子面进行,保证初期支护及时成环,提升结构安全度,避免和运输、仰拱二次衬砌发生通道冲突,在施工过程中参考上下台阶围岩破碎程度进行仰拱开挖爆破,让工人容易找到施钻感,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虚碴检查等隐蔽工程的过度管理。
深化改革创新唱响“智造”品牌
正如项目建设目标中提到的那样,创新是企业发展的不竭动力,项目部层面不断加强新技术应用,针对“双超”治理典型问题成立了科研攻关领导小组,结合施工现场遇到的实际问题对关键技术领域进行科研攻关。
值得一提的是,由项目主要领导牵头的QC小组申报的《提升隧道光面爆破效果》QC成果,荣获“2022年陕西省工程建设优秀质量管理小组一类成果”。该科研项目选定项目管段内超欠挖不易控制的万家山隧道作为主要研究对象,组织有丰富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对现场进行详细调研和论证,结合工程现场地质条件和施工环境条件,针对性设定了质量控制目标,并在施工过程中予以实践,经过PDCA循环后的隧道Ⅱ、Ⅲ级围岩施工现状得到有效改善:隧道光面爆破围岩的平整度、拱部、边墙超挖面积的合格率由60%上升为91.8%,万家山隧道横洞、斜井正洞Ⅱ、Ⅲ级围岩光面爆效达到目标值90%以上,推动光面爆破提升活动逐步趋向于理论与实践的深度有机结合,为“双超”治理活动注入新动能。
针对传统钻爆法施工对中心水沟施工超挖的影响因素,诸如水沟断面较小、炮孔间距偏差大、爆破后易延围岩节理面脱落等,项目技术团队创新性采用岩石切割锯及破碎锤开挖方法,施工中将岩石切割锯切割和破碎锤破碎开挖两种方法有机结合起来,通过两种开挖方法的合理配合,综合调整测量放样、切割及破除深度,降低中心水沟开挖超挖,有效地控制超挖量,减小了混凝土回填超耗,极好解决了中心水沟超挖超耗的问题。
除此之外,项目还借助业主单位隧道智能化建造协同管理平台,组建远程控制中心,通过现代隧道机械化大断面修建技术与信息化、大数据、工业化智能工装的深度融合,以标准化施工、流程化作业、规范化建模、网络化交互、可视化认知、高性能计算及智能辅助决策为支持,实现“围岩智能分级、设计参数智能优选、衬砌质量智能监测、隧道结构智能设计”等功能,在传统施工经验的基础上,将智能建造打造成为项目又一管理亮点,用数字化手段辅助“双超”治理工作顺利进行。
自“双超”治理活动开展以来,宜兴项目掌子面平均线性超挖和混凝土超耗持续降低,当前人工钻爆Ⅱ、Ⅲ级线性超挖由原来的15~18公分降低至8~12公分,降低值为6~7公分,大机钻爆Ⅱ、Ⅲ级线性超挖由原来的18~23公分,降低至13~19公分,降低值为4~5公分,各项隧道混凝土超耗率降低10%~15%,同时培养了一支勇于创新的技术团队,综合治理成效和人才效益显著。
目前,“双超”治理活动正作为项目强基增效专项行动中一项常态化工作在宜兴项目各个隧道工点持续开展,“双超”治理理念早已深入人心,项目将以成本管控和效益提升为主要目标,持续夯实各项基础管理,通过严肃考核形成长效活动机制,不断巩固“双超”治理成果,持续擦亮五公司隧道施工的“金字招牌”。(通讯员黄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