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5版
发布日期:2022年12月15日
既有线上的“闪电战”
——中铁一局三公司乌将扩能改造项目建设纪实
文章字数:3264
  “乌将项目部先后克服了自然环境恶劣、既有线高风险施工等施工困难,高标准、高质量、高效率兑现了各施工节点目标,为全线各参建单位树立了标杆形象。”12月7日,中国铁路乌鲁木齐局集团有限公司发来贺信,对乌将铁路扩能改造工程于2022年11月30日实现全线电气化开通运营表示祝贺,对中铁一局在工程建设过程中付出的努力表示感谢。
  时间回到今年8月,彼时,到处弥漫的沙尘、轰鸣作响的机械,还有身穿“黄马甲”争分夺秒、紧张忙碌的施工人员,构成了中铁一局三公司乌将扩能改造项目抢工冲刺的主色调。伴随着激昂的号子,施工人员挥动着撬棍不断拨动着钢轨,完成了最后一根钢轨的铺设,实现了新疆乌将铁路新增二线全线开通……
  他们靠着“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坚,特别能奉献”的作风,打赢了这场既有线上的“闪电战”。真抓实干大干快上
  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工。只有多思考、多筹划,才能做好充分准备,才能打大仗、打好仗、打胜仗。
  乌将扩能改造项目全线为营业线施工,工期紧张、征拆量大、施工内容复杂、专业交叉干扰多、自然条件差、安全风险极高,同时管段跨度长达257公里,组织协调难、劳动力密集,施工及管理难度极大。
  今年3月份扩能改造工程开工建设后,建设单位对工期进行调整,需要在不到6个月的时间里,完成105.37公里的建设任务,其中包含路基填方184.4万方,挖方31.1万方,梁桥20座、箱形桥34座、涵洞210座。工程量之大、时间之紧、安全风险之高,一度让项目部陷入被动局面。
  这注定是一场与时间赛跑的硬仗。为彻底扭转局面,打赢乌将铁路攻坚战,三公司主要领导亲自部署、赶赴现场帮扶指导。分管生产以及区域的领导深入一线蹲点督战,成立“乌将项目生产攻坚推进领导小组”,进一步强化组织领导;从机关业务部门、疆内外各项目抽调精干管理人员补强项目团队;与新疆工程学院达成合作,接收94名学生到项目开展顶岗实习。
  根据工程特点和结构物分布情况,项目部分别将乌甘段划分为九个攻坚小组,准将段划分为十个攻坚小组。同时将施工任务分解到每个小组,制定施工计划推进节点任务划分表,下达“作战图”。三公司分管领导划片区包保,靠前指挥。通过任务分解,构建网格化管理,有效缩减管理跨度,压实责任到个人,确保“作战图”能够落到实处、取得实效。
  同时项目部聚焦重点任务,明确主攻方向,着力于打破内部沟通壁垒,分别就乌甘段、准将段建立“6.30攻坚群”“7.30攻坚群”,各小组及时报告区段内各项工作任务完成情况,共同商讨解决施工遇到的困扰难题,相互分享交流工作经验。资源共享、问题解决、督导落实等工作取得显著效果。
  “全体干部职工要进一步明确目标、坚定信念,狠抓落实、全力以赴,按时保质完成各个节点目标”,项目部在大干100天劳动竞赛动员会上向全体员工发出号召。
  一车车材料提前进场,一辆辆机械蓄势待发,一支支队伍摩拳擦掌……项目部、工区、攻坚小组各司其职,鼎力相持,坚决贯彻“能开则开、多点开花、齐头并进”的工作思路,以必胜的信念、坚定的决心、无畏的气概、忘我的精神,恪尽职守,顽强拼搏,时刻保持“冲刺”态势,全力抢工期、赶进度、保履约,真正做到开战即决战、起步即冲刺。攻坚克难逆流勇进
  凡事谋定而后动,思深虑远方速达。考虑到项目工期紧的现状,项目部组织对全线桥涵进行深入摸底,并结合实际情况积极与业主、设计等相关单位对接,经过反复论证和磋商,从现场实际发出调整设计方案,并对部分有管线干扰的涵渠进行方案优化,改变结构尺寸及形式,有效地提升了施工进度。
  由于工期压缩,各桥涵只能平行作业,箱形桥同步开工,钢筋需求量非常大,原施组按照流水作业组织,以前设置的钢筋加工场不能满足平行作业钢筋需求,因此项目部及时调整施工组织,在桥涵结构物附近,增设4个临时钢筋加工点,确保钢筋供应满足施工现场需求。
  准将段施工现场多地处黄沙漫野的戈壁滩,常常因为突如其来的沙尘暴影响正常作业,因此必须紧抓一切可利用的时间开展施工作业。项目全体职工每天早上七点半就要到达施工现场开始作业,中午由项目部送饭到现场,每天不停歇轮班作业。
  在戈壁滩上,风沙是最大的敌人。放眼望去,一望无际的沙石在阳光照射下闪闪发光。每当大风掠过,黄沙滚滚,遮天蔽日,令人无处藏身,项目职工每天都是席地而坐就风咽沙吃午饭。与风沙相伴的,还有高温酷暑,火辣辣的太阳像个大火炉,把大地烤得发烫,就连空气也是热烘烘的,令人难以忍受。
  而荒漠信号不好所带来的沟通不畅,更是严重影响着施工的进程,考验着大家的耐心。“既然我们无法改变环境,就只有去适应它,用最原始的办法——驱车面对面沟通,解决信号问题带来的影响”边达县说道。因此,现场施工负责人一天需要驱车多个来回,白天头顶烈日、面迎风沙,一出去就是一整天,每个人脸上都被晒起了皮。
  风沙可以遮挡职工的眼睛,却掩不住职工心中澎湃的热血。虽然工作环境和工作条件很艰苦,但全体职工斗志昂扬、精神饱满,时刻坚守在施工生产一线,用责任和担当践行初心使命。
  “我们采取划段施工,各单位密切配合,发扬‘开路先锋’精神,在高温持续、疫情反复,人员严格管控的环境中,每日投入数千名工人和数百台设备,沿线昼夜作业,取得了一个又一个阶段性胜利……”,项目负责人边达县说道。
  6月29日,乌北至地窝堡的过渡线以及站改顺利完成;
  7月26日下午,乌将线准东至将军庙段路基主体全线贯通;
  8月15日,乌北至甘泉堡段的成功开通;
  8月26日,随着准东至将军庙段开通,标志着乌将铁路新增二线全线开通。
  在自然环境恶劣的戈壁滩上施工,项目全体职工需要多付出数倍的努力,洒下多几倍的汗水。每一分成绩都是与漫天黄沙和滚滚烈日搏击的成果,都凝聚着施工人员无数的心血。
  安不忘危行稳致远
  项目部牢固树立安全发展理念,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始终把安全生产放在首要位置。
  “泾溪石险人兢慎,终岁不闻倾覆人。却是平流无石处,时时闻说有沉沦。”看似平常的工作,却最容易麻痹大意而出错。为此,项目部始终将施工生产与安全质量同步部署:建立从经理到全体职工的安全生产责任机制,做到“高效管安全,明确抓责任”;通过各类警示教育培训会,进一步强化全体职工的安全生产意识和底线思维。同时按照“不培训不上岗,不合格不上岗”的原则,推行“持证上岗”;强化安全风险隐患排查整治工作,坚持定期开展周例行检查、月例行检查及不定期专项检查,对重点工序、重大危险源进行无死角排查,将安全生产隐患扼杀在萌芽状态;坚持落实班前安全讲话制度,拧紧大家上岗作业前的最后一道“安全阀”。
  “安全要求高,施工任务重。我们充分利用碎片化的时间,增加人员和车辆,多点施工、齐头并进,确保如期、保质完成施工任务。同时针对有效施工期较短的实际情况,我们把现场安全生产管理作为重中之重来抓,着力抓好施工质量,努力把项目建成新疆铁路的优质工程。”边达县说。
  “要说最有挑战的,就是乌甘段的天窗点施工了,天窗点密集且作业环境复杂,作业空间狭小,多数是在接触网下进行作业,且基本在月黑风高的丑寅之时,安全风险极高”。为了确保既有铁路安全运行,同时保证施工生产高效优质推进,项目部提前谋划、综合考虑、周密部署,科学制定专项施工方案,并对现场所有管理人员、作业人员进行岗前技术培训和安全培训。
  天窗点施工时,项目部积极主动与乌鲁木齐铁路建设指挥部、各车站、设备管理单位等相关单位沟通交流,明确分工、责任到人,把安全生产作为重中之重抓实抓严抓细。每道工序都定时定人定量,完成的每项工作都必须经由施工负责人细致排查;现场施工防护人员高度警惕,与驻站联络员时刻保持联系;同时项目负责人、总工程师、安全质量总监现场把关盯控,对安全、质量、施工进行现场指导,以保证施工线路内无缝线路切割、架设扣轨梁、平交道移设等各道工序顺利完成。施工完毕后,更要做到现场“工完料净场地清”,确保铁路线路正常运行。
  在这场战天搏地的“闪电战”中,一局人秉承“开路先锋”精神,充分发扬“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必胜”的铁军传统,迎难而上、奋力拼搏,真抓实干、乘风而上,如期圆满完成乌将铁路扩能改造任务,兑现了为建设大美新疆再立新功的誓言。
  (通讯员张特军张蓓周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