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4版
发布日期:2024年08月28日
帐篷里的烛光
李茂平
文章字数:2452

 1952年第五工程队铁小师生合影,马振娴老师为后排最右。
  
  值此第四十个教师节到来之际,我不禁深深地回忆起我的小学老师——马振娴,她端庄、慈祥的面容,优雅、大方的举止,睿智、知性的谈吐,至今还印在我的脑海里。她在当年的铁路小学(工程单位),随着一局西进的步伐,犹如缀在新线铁路上的珍珠,发出璀璨的光芒。许多像马老师这样的教师,在艰苦和磨难中,风雨无阻、呕心沥血,为了铁路施工单位职工子女的教育,贡献了自己的一生。在这些小学成长的孩子们,永远不会忘记培育他们的老师,也不会忘记培育他们成长的每一个铁路小学。
  今年以来,我多次通过微信和马老师的女儿沟通、交谈。并专程到西安采访当年的亲历者,搜集马老师生前精心整理的相册及回忆等相关资料,根据这些史料和自己的回忆,整理撰写了一系列回忆文章以飨读者。
  一九五二年,天兰铁路第五工程队——兰州十里山隧道工地,为了解决双职工孩子上学难的问题,在山顶搭起了两顶帐篷,建立了第五工程队铁小,帐篷便是铁小的教室,这也是叫帐篷小学的由来。铁小的校长由工程队队长邹栋兼任。实际定员只有马振娴老师和校工李师傅两人,虽然条件十分简陋,但确确实实解决了大家的燃眉之急和后顾之忧。铁小招收男女学生59人。两个帐篷就是两个复式班,一、二年级为一个班,三、四年级为一个班,每天同时上课,马老师给一、二年级上课时,三、四年级自习,马老师给三四年级上课时,一、二年级自习,自习时李师傅帮着招呼一下。
  一个老师带四个年级两个班,不可谓不辛苦,但马老师任劳任怨,干得特别起劲儿,因为让工地的孩子学习文化,掌握知识,不要因为频繁流动、条件艰苦而耽误了学习,这是马老师不变的初心。
  马老师晚年曾经回忆:“1932年至1937年,我和随光、洪志平在开封北仓女中读书,1937年,日寇占领开封,我们退学回家。1938年至1941年在家逃难,听说开封女中搬到淅川县,我们三人转学就读,1942年7月高中毕业,没钱升学,我到了交通部一总二分段索奎光(马老师丈夫)工作的地方,叫宝鸡方塘铺。看到工地一些半大的孩子无所事事,我就有自办小学,让孩子学点文化的想法。1943年8月至1945年3月,我有了在宝鸡扶轮小学任教的经历,1952年5月,铁道部招收一批小学教员时,我就正式参加了工作,成了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也就有了办帐篷小学的想法。”
  马老师喜欢当老师,一生执着于教育事业,有可能和她年轻时的经历有关。她在晚年回忆中写道:“1931年以前。我和两个妹妹都在开封北仓女中上学。从1937年七七卢沟石桥事变开始,全国抗日热潮特别高涨,日寇又特别凶残,他们的铁蹄很快踏进很多地方,所到之处,烧杀掳掠无所不为,沦陷区的老百姓都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七月底,开封也告急了,工厂、学校都纷纷搬迁,好好的书读不成了,我们被迫回到杞县老家。索奎光那时因为就读的上海交大要搬到平邑,也只得暂时回家。老人们想着,既然到处都是兵荒马乱的,不如趁大家都在家,让我与索奎光结婚。1937年农历腊月三十日我们成婚。这时杞县越来越紧张了,每天都有几架敌机在头上盘旋,到处轰炸。一家人只能白天到郊外躲避,天黑回家。人们无时无刻不处在惊慌之中。在这万般无奈的时候,爷爷忽然想起了城南100多里有个姓方的学生,学生跟爷爷的感情深厚,又是个大户,房子很多,于是决定全家到乡下逃难去。趁天刚亮的时候,一群人都穿上破旧衣服,带上干粮,整整走了一天,后面是老人和小孩子,坐在拉行李的大马车上。天快黑的时候,突然遇上几个土匪拦住马车,上去就是一阵乱抢,幸好他们只是谋财,大家生命得以保全。杞县沦陷后,家乡被侵略者祸害得一塌糊涂,到处都是残垣断壁,老百姓死伤惨重,尸骨遍野,霍乱到处流行。正在大家一筹莫展的时候,我收到在淅川县开封女中(战后搬迁到那里)上学的鲁秀珍同学来信,说那里管吃管住,还管继续上学等事儿,让我赶紧过去。接到这封信,给老人们说了,他们都信以为真,尤其是婆婆很支持这件事,于是她马上张罗着,又是卖粮食,又是从各方面筹集钱财,准备干粮……1938年8月13日一大早,随光、志平、奎光和我,怀着不同的心情离开了祁县老家,一路日行夜宿,走到西安,在那里与奎光分手。他到交大继续学习,我们三人不知又走了几天,终于到了淅川开封女中了。到学校后,我们真的享受到了每月每人六元的贷款,生活由自己安排,买不到书,有学校给印发讲义。夏天可穿便宜的草鞋,冬天可以拾同学的旧棉鞋穿,想补点儿零用钱,就到印刷厂给他们写几张讲义。给奎光写信时就用旧报纸糊个信封,上面贴一块白纸,只要写清地址,信照样能寄到。有学上我真是太高兴了!我深深体会到,一个人有自由,有饭吃,有书读,有朋友,对人生是多么重要!”从这段回忆可以看出,马老师年轻时对文化知识的渴望,对美好读书环境的期待。
  “当老师就要当个好老师,我要点亮帐篷里的烛光,为工程队的孩子们照亮成长的路!”马老师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随着一局西进修筑兰新铁路,马老师的铁小教师生涯一发而不可收,先后在十里山铁小、东沟铁小、武威铁小、张掖铁小、兰州西站铁小、兰州下西园铁小、吐鲁番铁小、大阪城铁小、哈密铁二小任教,十年十个铁小,送走了成百上千的小学毕业生。马老师一生正直善良、豁达开朗,她前半辈子在铁路工地颠沛流离,为了学生全心全意付出,真的难能可贵!坚守初心,砥砺前行,只求问心无愧,从不怨天尤人,这就是马老师!
  一九五三年,马老师跟随施工队伍搬迁到兰新线东沟车站,在两个简易的家属房内办起了东沟铁小,学校员工只有她和刘克孝两人,刘老师管财务兼杂物,马老师任四个班的班主任兼体育老师。学生共30人,分一二三四四个年级,还是两个复式班,马老师每天兢兢业业上课,用知识浇灌着祖国未来的希望。
  一九五四年,马老师随施工单位搬迁到武威,在当时兰新线上较大的武威铁小任教,教职员工达到三十多人。
  20世纪50年代,马老师在那样艰苦的条件,下无论走到哪里,也不管在哪个铁小任教,永远像个辛勤的园丁,深耕着小学教育这块沃土,浇灌着花园中的每株花草。她言传身教,用自己掌握的丰富知识和人格魅力教书育人,真正做到了“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