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3版
发布日期:2024年09月20日
以坚毅之行反哺企业之情
——记中铁一局重黔铁路项目负责人张云龙
文章字数:2050
  “我上一届的学长们,学习好的都进了四公司,我也必须进,我要再试一次!”
  2006年,来自陕北农村的朴实小伙张云龙,携着三年班长的荣耀与优异的学习成绩,步入了中铁一局四公司校园招聘的队伍。首次面试的失利,反而让张云龙点燃了一股不屈的火焰,拒绝了其他相关企业的橄榄枝后,再一次回到四公司招聘现场。正是这份坚韧与执着,让他赢得了企业的青睐,正式踏上了武广客专项目的实习之旅。
  一床“丝绵被”
  “在记忆的画卷里,老家的剪影定格于陕北那片贫瘠而深情的乡土。那里,是大红枣与洋芋擦擦滋养了贫苦的农村,是红色旗帜猎猎作响的骄傲之地,也是在凛冽冬日厚重的棉被裹挟温暖的土炕。我曾以为,温暖便是这般沉甸甸,厚重得足以承载岁月的风霜。”
  张云龙深知前路或许荆棘密布,板房简居、长夜值守、风雨无阻,更需在偏远山区的寂静中品味孤独。然而当满满当当的生活用品分发到手时,他惊呆了,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吃喝全免、拎包入住”,而薪资水平也远超同级毕业的同学。
  “尤其是发的那一床丝绵被,我不怕人笑我是‘没见过世面’的农村孩子,可那确实是我这辈子第一次感受这样轻盈又温暖的被子。如今,那床被虽已残旧褶皱,我却始终收纳起来,舍不得丢。”张云龙回忆道。
  从那一刻起,企业的关怀如同一盏明灯,照亮了他前行的道路,也让他这个从农村走出来的小伙子第一次真正感受到了生活的温暖与感动。
  寒门立世 自身要“硬”
  刚来到武广客专项目的张云龙从测量员学起,并肩负起整个项目资料员的任务。他将自己定位为一名学徒,无论是工程技术还是管理知识,他都力求精益求精。
  “寒门立世,应当‘自身硬’。”张云龙常常把这句话挂在嘴边。他明白,要在竞争激烈的建筑行业中站稳脚跟,就必须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和综合能力。于是,他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自学了多种工程软件,研究多个技术难题的攻关。在武广客专项目现场技术人员空缺时,虽然负责着繁杂的资料任务,但他依然主动请缨到现场独立负责桥梁路基现场技术管理工作,并保证绝不会耽误项目资料归集整理,只为在实践中磨砺自己。
  随着时间的推移,张云龙逐渐在项目中崭露头角。他不仅成为了同事们口中的“技术能手”,更以他的勤奋和坚韧赢得了领导的认可。在武广客专项目的实习之旅中,张云龙不仅收获了宝贵的工作经验和技术能力,更重要的是他学会了如何在逆境中成长,此刻的他,已经不再是那个初出茅庐的青年。
  “管项目必须克己奉公”
  从武广客专、西宝客专到铧尖煤矿剥离、成贵铁路项目,张云龙也完成了从一名技术员、资料员到工程部长、党支部书记及项目负责人的转变。
  2021年12月,中铁一局重黔铁路项目正式“上马”,张云龙也正式担当起项目负责人的重任。项目张家山隧道位于渝湘高铁重庆至黔江段的关键位置,是驶入重庆东站所必须经过的第一个中长隧道,也是通往动车所路基的必经之路。全长6.59公里的张家山隧道跨越巴南区、南岸区和经开区,是一项城乡结合跨枢纽工程建设。然而,该项目和全线其他标段相比晚进场近两年时间,但整个重黔铁路的关门工期并没有随之调整,且隧道面临着软弱围岩、缓倾岩层、浅埋洞口等复杂的地质条件,施工难度大、安全风险高,因而被确定为渝湘高铁重庆至黔江段中的重点控制性工程和重难点工程。
  “工作虽是为了养家糊口,但我们管项目,必须克己奉公,要把自己的全部力量集中在工程建设的质量安全和成本管控上。”张云龙如是说也如是做。在重黔铁路项目,全体员工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让人振奋。项目以解决问题为导向,积极推进新工艺工法工装应用与研究,成功将新技术、新设备引入施工现场,有效解决了施工中的诸多难题,为隧道建设品牌贡献出智慧和力量。
  “其实归根结底,就是用心去做这个项目。”张云龙说。
  “那道伤疤在我心上”
  当故事呼之欲出时,陕北硬汉张云龙已湿了眼眶。工程人对家人的愧疚是常态,可伤害,总让人久久不能忘怀。
  2012年,张云龙3岁的女儿依然跟随爷爷奶奶过着留守生活,在缺少陪伴的年纪,不慎将开水壶打翻,在腿上留下一片伤疤,由于未能及时就医,那道伤疤如今依然留在她的腿上。每当夜深人静,张云龙总会凝视着女儿腿上那道触目惊心的伤疤,心中如同被千万根针刺痛。那不仅仅是一道物理上的伤痕,更是他心中永远无法愈合的痛楚。
  2014年,张云龙在成贵铁路项目参与建设时,刚好孩子有假期,他便邀请家人到项目探亲。孩子兴冲冲地到项目时,临时的出差任务让相聚化为泡影。原计划4天的探亲,化为匆匆一面,孩子眼中的失望与不解,像是一把无形的利刃,再次切割着张云龙的心。
  2019年,随着成贵铁路的顺利通车,张云龙也迎来了职业生涯的一个重要里程碑。他站在自己参与建设的铁路上,望着疾驰而过的列车,心中充满了自豪与满足。但他更明白,这一切的成就背后,是家人无私的支持与牺牲。
  从陕北乡间的质朴少年,蜕变为重难点铁路项目的负责人,张云龙以步履践行,绘就了“责任”与“担当”的深邃画卷。这份源自心底的反哺之情,更是企业精神的阵阵回响。
  “我并非圣贤也绝非英雄,只是我深刻明白二十年来自己走出农村的巨大变化,这个企业给我的太多了!”张云龙如是说也如是做......
  (通讯员 朱煜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