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5周年,作为一名普通的铁路建设者,回顾自己一路走来,见证祖国铁路建设事业发展壮大的辉煌历程,心中感慨万千。
1972年元月,还不满18岁的我,与百余名同龄人一道,从嘉陵江畔千里迢迢地来到海拔3800米的青藏高原参加青藏铁路一期工程建设。这个青藏铁路克(土)哈(尔盖)段通过的地方,海拔高、无人烟、极其寒冷和偏僻。这种极其恶劣的生存条件,是对我们刚出家门的“年轻娃娃”的一个严峻考验。而此时此刻,又正值天寒地冻的隆冬季节,气温零下40多摄氏度。即便是裹着皮大衣、捂着皮帽子,戴着双层的棉口罩,走在来往工地的白雪皑皑的旷野上,也让人感到寒冷刺骨瑟瑟发抖。没多久,我们每个人的脸上、手上就布满了冻疮。我们那时所做的工作,就是用铁锨、铁镐、大锤、架子车这些最原始最简陋的生产工具,在厚达二三米的冻土层上进行蚂蚁啃骨头式的土方路基和桥梁施工。当时,一个几百人的工程队,没有一台发电机、卷扬机这样的机械机具,只能靠我们手中的大锤,一锤一钎地打出自己发明的“葫芦炮”进行土法爆破,然后再用12磅的大锤将爆破下来的冻土块,硬打硬砸成路基填料,装上架子车运到路基上。当路基填筑到四五米,架子车实在难以行进时,便在路基上开出马道,由马匹拉着架子车进行施工。生活条件也是难以想象的艰苦,住的是三四十人一间的又矮又黑的大地窝子。有将近一年多的时间,队上没有发电机也就没有照明设备,地窝子里的照明用的是立柱上挂着的用罐头瓶子自制的煤油灯。工作之余的业余文化生活,就是摸黑打扑克。那时候,年轻人多,也想看书,但没有看书的条件。一是地窝子里光线太差,看书非常吃力。二是根本没有书。我自己离家时姐姐送给了本《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便成了我的宝贝,直到夜深人静的时候才悄悄地拿出来,躲在被窝里打着手电筒悄悄地阅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本书一直伴随我很多年,书中的主人翁保尔·柯察金让我看到了一个真正的布尔什维克的忠诚、无私;看到了面对困境所表现出来的坚韧和坚强。这位苏联青年也因此成为自己心目中的英雄和偶像。我还写下了整整2本学习笔记,记述下了自己的读书心得和点滴体会。
英雄的事迹和英雄的精神一直在潜移默化地吸引和激励着我,要在艰苦的环境和平凡的岗位上,做一个有理想有抱负的好青年。1973年4月的一天,我们班在热水1号大桥桥基础开挖中,由于地下水突然上涌,又没有抽排水设备应急排险,眼见即将开挖成型的基坑要毁于一旦,危急关头,老班长肖树荣毫不犹豫地跳进了齐腰深的雪水里,用自己的肩背死死扛住即将坍塌的冻土层,指挥大家抓紧打板桩,搞支护。老班长的举动让我一下想起了我心目中的英雄——保尔·柯察金,我不再犹豫,也跳进了基坑,与随之跳下来的工友们手挽手,肩并肩,用我们的身体筑起了一道临时的抗滑桩。虽然冰冷刺骨的雪水和险情让自己经历了一次人生体验,但心里是欣慰的甚至是骄傲的,是书中的英雄让自己拥有了一种面对生死也不退缩的勇气!
斗转星移,时光如白驹过隙,2001年6月,作为世纪工程的青藏铁路二期工程全面开工。10多万铁路建设大军在高海拔的生命禁区,用热血和汗水书写着让人民放心,为祖国争光的又一个人间奇迹。这期间,我先后两次来到海拔4800米位于唐古拉山镇的长江源头沱沱河施工现场进行采访。在这里,我欣喜地看到,工人们的生活条件已经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建立在格尔木南山口的生活后勤保障系统,会在每天将蒸好的馒头等食品,通过运输车辆,送到四五百公里的各个职工驻地;走进职工宿舍,会看到及时供应的哈密瓜、苹果、香梨等新鲜瓜果;每个职工的床头上都配备了氧气装置,随时可以吸氧休息。在这样周密良好的后勤保障下,工人们可以心无旁骛地安心工作。工地上无论是大中小桥和隧道、冻土路基施工,全都实现了机械化。更让我倍感激动的是,那些从父辈手中接过接力棒的年轻一代筑路人,用顽强的意志和勇气,战胜了各种难以想象的困难,攻克了高寒缺氧、多年冻土、生态脆弱三大难题,创造了人类铁路建设史上的一个个奇迹,成为令世人为之赞叹的“美丽的高原红”!经过细致的现场采访,我独自完成了十多篇报告文学和长篇通讯,先后发表在中央和省部级报刊上。2014年我在西平铁路胜利通车后光荣退休。四十多年中,目睹了祖国铁路新线建设事业的蓬勃发展,以及在推动国家经济振兴和繁荣中所发挥的不可替代的巨大作用。正是这种自豪感时时激励着自己,最大限度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有上千篇记述职工精神面貌和建功立业事迹的新闻稿件先后发表。1987年还以我国第一条重载单元铁路大秦铁路建设为背景,创作了电视剧《山魂》,在中央电视台和省台黄金时段播出。创作了反映新中国成立后筑路人创业历程的长篇小说《我们这一代》和《血脉》以及二百余篇小说、散文、报告文学。
岁月芳华皆是歌。正是一代又一代铁路建设者薪火相传,砥砺奋进,才在祖国广袤大地上抒写了一曲曲撼天地泣鬼神的壮丽凯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