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3版
发布日期:2024年10月30日
郭海玉的12次安全“穿越”
文章字数:1956

 “盾构机连续12次穿越既有线,每一次都是一道难过的坎。”郭海玉说。
今年9月,中铁一局承建的深圳地铁11号线二期中大八院站~岗厦北站区间及福新停车场出入线工程顺利通过项目验收。这一喜讯让项目团队为之振奋!
此前,中岗区间双线盾构长距离穿越软硬不均等复杂地层,连续12次小净距下穿、上跨地铁、管廊等既有线路,顶住了极高的安全压力,最终实现了精准贯通。成功的背后,离不开项目团队的齐心协力、担当作为,也离不开项目总工程师郭海玉的汗水与智慧。
这是郭海玉担任技术负责人的首个项目,他坦言,“面对这个特级风险项目,确实倍感压力,也曾茫然无措。”但经过短暂调整后,他和大家深入学习研究,创新工艺工法,逐一攻克难题,最终取得了“首战首胜”的好成绩。
回头再看,曾经令人望而生畏的12次“穿越”,成了项目团队的骄人业绩。不禁要问,他们是用怎样的管理思路攻坚克难、应对挑战的?

 方案先行,不打无准备之仗
调查研究,庖丁解牛;施工“拦路虎”变“纸老虎”

11号线二期项目地处深圳市中心,施工场地狭小,协调组织难度极大。其中,难题最突出的是中岗区间。
这段全长约1100双延米的隧道,一共12次穿越既有地铁线和电缆隧道,影响长度约500米,且最小净距仅0.83米,对于庞大的盾构机来说,几乎“擦肩而过”。此外,还要遭遇地层软硬不一、风化槽、孤石等复杂地质情况和基岩裂隙水涌水灾害,让本就危险的“穿越”难上加难。
“不要被复杂的问题吓倒,把困难分级拆解,哪些是靠自己解决,哪些需要借助外力解决,先做什么、再做什么,都要分析清楚。”郭海玉给大家鼓劲。
为应对挑战,中铁南方、中铁一局和城轨公司的技术专家组成工作组驻场帮扶指导。郭海玉带领项目技术团队仔细调研周边地质环境,将各类风险列成清单,制定“风险管理交底卡”,明确每环风险点预控措施,并将施工按风险等级和距离划分5个区段,合理设置掘进参数,加强施工组织管理,确保盾构机能够安全通过下穿段。
2022年12月16日,中岗区间左线盾构机在热烈的欢呼声中顺利始发。

成功的秘诀,就是把细致做到极致
精细管控,步步为营;既有线变形控制在2毫米以内

盾构虽然顺利始发了,但郭海玉还没有到“松了一口气”的地步。他和领导班子几乎日夜不停地钉在项目上,时刻关注着掘进情况。
“始发前制定的方案措施到底有没有效果,还需要用实践来检验。”他们在区间前100米设置了试掘进段,以便合理调整掘进参数,并按照实验结果设定参数预警值,为过程管理提供参考。
“分析、决策、执行、反馈、总结,然后再分析、再决策……每一环都要这样做。”下穿既有线期间,项目建立了掘进参数“一环一交底”、掘进施工“一环一总结”的管理链条,实现逐环施工管控。
他们将设计概况、周边环境、水文地质和设备情况等作为制定每一环推进方案的基础信息,结合试验段情况制定掘进参数。在一环推完后,通过分析每环的出渣量、渣样组成、刀具扭矩监测、渣土温度、地表监测等数据,实时更新基础信息,继续为下一环掘进提供依据。
项目还创新应急演练形式,不定时间、不定位置、不定方案进行“盲演”,确保全员时刻做好应急处置准备。
在一系列措施的保障下,中岗区间双线在历经12次穿越既有线后,于2023年9月21日顺利贯通,既有线变形严格控制在2毫米以内。

总结+创新,两大法宝助下穿
举一反三,总结提升;把“经历”写成“经验”讲出去

毛泽东同志曾说:“我是靠总结经验吃饭的。”项目团队也是通过不断总结经验和创新思路,才能在特级风险项目的施工中化险为夷,取得胜利。
2023年7月28日,当盾构机掘进至14号线及出入线下方3.9米位置时,突然出现螺旋机喷涌、土仓失压等异常情况。该位置刚好处于既有地铁线下方,且净距较小,情况十分危急。
郭海玉第一时间发现异常情况,快速启动应急预案,要求立即停机、保持满仓状态,对螺旋机、盾体四周、土仓注入化学浆液。同时加强监测巡视,分析数据变化,调整盾构施工参数。仅用10分钟,问题就得到有效解决,未对既有线造成任何影响。
险情得到控制后,项目立即组织专家组及技术人员召开风险分析会。大家发现,是由于螺旋机闸门存在一定磨损,才导致了惊险一幕的发生。
“制定方案,立行整改!”郭海玉组织团队认真总结反思,制定了一系列整改措施,并将此次险情作为后续施工的警示。同时,项目团队举一反三,再次完善各项应急处置预案,提高监测巡视频率。自此以后,穿越既有线期间的各项参数及监测数据均控制在正常范围。
中岗区间顺利贯通后,项目认真总结施工经验,成功取得了“径向孔注入化学浆液辅助保压减少地层沉降的方法”等5项发明专利,形成了针对上软下硬地层精准掘进与连续近距离穿越扰动控制方面的重要科研成果,为后续同类施工积累了宝贵经验。
“施工虽然充满挑战,但也是一个锻炼和提升自己的过程,相信未来自己能更加从容地面对各种困难,为地铁建设事业做出更大贡献。”郭海玉说。
 (通讯员 汤佳佳 刘家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