隧道深处,盾构机的轰鸣声如战鼓般激荡。在幽暗的地下世界里,李文磊用六年如一日的坚守,诠释着“干中学”的真谛。
“这让我找到了方向”
2019年7月毕业于大连交通大学的李文磊,同年加入中铁一局二公司盾构分公司,自此开启了与盾构机相伴的职业生涯。
“没有公司的平台,我可能永远只是个操作手。”初入盾构分公司时,李文磊面对庞杂的盾构机图纸和复杂的液压系统,一度手足无措。
中铁一局二公司为年轻人量身定制的培养计划,让他找到了方向。技术培训、技能竞赛、师徒结对……公司不仅提供设备实操机会,更将青年推上各种比赛舞台。2024年“中铁一局杯”技能竞赛中,李文磊一举夺得个人第一名。“每一次比赛都是突破自我的机会,公司给了我们敢拼的底气。”
第一次参加比赛时,由于经验不足,对盾构机的熟悉程度也不够,李文磊心里满是紧张与忐忑,最终个人成绩并不理想。但那次比赛经历让他深刻认识到自己的不足,激发了他的斗志。
此后,每一次比赛前李文磊都认真准备。他告诉自己,不要过于在意结果,而是要专注于比赛过程,将比赛当作提升自己的机会,把自己的所学所练充分展示出来。正是这种平和且坚定的心态,让他在赛场上越来越沉稳,成绩也越来越好。
从“摁按钮”到“解难题”
“机器不会说话,但故障会‘教’你成长。”刚接触盾构机时,李文磊连按钮都不敢轻易触碰,生怕引发连锁反应。他白天对照图纸摸透每个零件,夜晚在隧道里与机器“对话”,硬是靠死记硬背将整台设备的结构烂熟于心。通过不断地摸索、学习和实践,他逐渐熟悉了盾构机的每一个系统、每一个零配件,能够熟练地解决各种设备故障。
在沈阳地铁四号线一标正式进入始发掘进阶段,李文磊被调任该项目担任盾构队长。盾构掘进中期,双轨梁频繁故障导致双侧吊机失效。原装进口吊机返厂维修虽能彻底解决问题,但工期延误代价巨大。面对两难抉择,他带领团队创新思路,在本地购置两台电动葫芦替代原吊机。然而,电动葫芦需手动分别控制,无法满足盾构施工的同步遥控需求。凭借对设备的深入了解,李文磊大胆改造电动葫芦的遥控系统,仅用小成本实现无线同步控制,不仅节约了数万元维修费用,更保障了施工进度。“干中学,学的不仅是技术,更是解决问题的胆识。”
团队的力量
在沈阳地铁4号线施工中,盾构机突发液压系统故障,李文磊和团队连续奋战半个月无果。关键时刻,盾构分公司总工何海超带队深入一线,从液压油箱中揪出一个破损的密封圈,难题迎刃而解。“领导亲自下场,我们哪敢懈怠?”这次经历让他深刻体会到“传帮带”的力量。如今,作为队长,他带领队员“手把手教原理,心贴心传经验”,团队5人在2024年“中铁一局杯”技能竞赛中斩获团体第二的荣誉。他说:“没有团队的支持,我不可能取得这样的成绩。”
妻子的“未知哲学”
在李文磊的成长道路上,家庭的支持是他坚实的后盾。他的妻子曾对他说:“体验世上的未知,才是生而为人的乐趣。”这句话深深影响了他,让他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始终保持积极乐观的态度。
“生活和工作中都有很多未知,每天感受不同事情的发生,才组成了丰富多彩的生活。”李文磊说。妻子的支持不仅让他在工作上更加自信,也让他在面对压力时能够保持内心的平静。正是这种温暖的力量,让他在盾构机操作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掘”进不停歇
对于盾构分公司现阶段的发展,李文磊感受颇深。他见证了分公司从成立之初逐步发展壮大的过程,参与了多个重大项目的建设。在这些项目中,分公司面临着诸多技术难题和挑战,如复杂地层掘进、盾构机接收难题等,但凭借着强大的技术团队和全体员工的共同努力,都一一克服。分公司在施工过程中不断创新技术,像沈阳盛滂电力隧道工程中创新的盾构接收工艺,以及针对风化花岗岩地层制定的渣土改良技术方案等,都为项目的顺利推进提供了保障,也提升了分公司在行业内的竞争力。
“我想一眼看透故障本质,做盾构领域的‘定海神针’。”面对未来,李文磊目标清晰。他计划深耕设备维保技术,将多年经验提炼成标准化解决方案,并带出更多“能挑大梁”的徒弟,用创新和坚持书写属于自己的“掘”进历程,为中国的地下工程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从操作手到技术标兵,从青涩到成熟,李文磊的足迹印证了“干中学”的力量。他说:“图纸是死的,但实践是活的。只有脚踩泥土,才能听见技术生长的声音。”在地下隧道中,这位盾构尖兵依旧在“掘”进——不仅为了贯通城市脉络,更为证明:真正的成长,永远始于实干,成于热爱。
(通讯员 刘立娜 李新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