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4版
发布日期:2025年03月26日
古城印象之阆中
文章字数:1863
  李 杰
  被称作“藏在深闺无人知”的风水宝地阆中古城,坐落在四川省东部的嘉陵江畔,距今已有2300年的历史。古城最引人入胜的地方,是它那超凡脱俗的建筑风格。步入城内,在扑面而来的那种唯有市井文化中才得以充分体现的烟火气息,诱惑着你,让你情不自禁地驻足享受的那一番悠然自在中,那宛若偌大棋盘的古城建筑格局和处处透着“天人合一”先哲理念的风水文化,更会令你惊诧不已!
  古城山围四面,水绕三方,据说那山水相依相傍,势如蟠龙游走,活灵活现,腾挪欲飞,很是惊艳!据说,依照我国古时风水学的原理和思想,看今日之阆中,古城的地理布局,浑然天成并极为巧妙和谐的齐备了“龙、穴、砂、水、向”的所谓“地理五诀”:源自“华夏祖脉”昆仑山的大巴山余脉蟠龙山系,为阆中之“来源”,其由嘉陵江水一路护送而来,于城北形成天然屏障,是为靠山;汹涌的嘉陵江水在城北玉台山沙溪场“入水口”之后,数条支流汇聚,状如“九龙朝圣”,然后在百余里的锦屏山、黄华山、白塔山和大象山寺布秀称奇的“砂山”的护卫下,偎城抱廓,绕古城三面,从蟠龙山东侧“出水口”,形成一个巨大的“U”形环带,天然形成了“丽水成垣”和“金城怀抱”的风水决胜之地,整座古城“前朱雀、后玄武、左青龙、右白虎、中有玉带缠腰”的风水奇观,占尽了天地灵韵。
  说到阆中不同凡响的风水文脉,首推的是风水大师袁天罡。贞观年间,曾经编著了巨著《推背图》的著名风水大师、天文学家袁天罡,奉唐太宗李世民之命,前往西南寻找“王气”,即典籍中记载的“奉旨堪舆”。
  堪舆既风水。堪,天道;舆,地道。是中国古老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史记》将堪舆家与五行家并行,本有仰观天象,俯察地理之意,主要用于选择合适的地理位置等。堪舆学也是传统的五术之一,属于相术中的相地之术。风水学历史悠久,在古代的中国,广泛应用于城池、村落的选址以及宫殿和墓地的建设。风水的核心思想是主张人与自然的和谐,强调通过选择适当的地理位置来影响人的运势和命运。
  那袁天罡“奉旨堪舆”行至四川的阆中,以他饱学之士的独特眼光,发现这古镇“三面江水抱城郭,四围山势锁烟霞”的奇特景象,便认定这就是天底下一种难得一见的极佳风水格局,也正是自己风餐露宿,千辛万苦要找的“王气”。喜出望外之下,袁天罡便定居于此。
  在阆中的那些时光里,袁天罡将平生所学全部用在了苦研风水学上,并将城池选址与自然山水有机结合,殚精竭虑重新规划出古城阆中独具一格的九横九纵这种奇思妙想的格局。
  至此,阆中再次因“最完美的风水古城”成为国人寻旧怀古必去之处。
  阆中古城位于山环水绕的穴场吉地,其建筑布局,均是按照风水穴法巧妙布设。阆中中天楼,就是阆中古城风水的典型代表,素来享有“阆中风水第一楼”的美誉。中天楼始建于唐,民国年间被拆毁。2006年在原址上重新建起。整座中天楼为明清风格的木质建筑,楼高25米,是阆中古城的风水坐标和穴位所在。古城的街道全是以它为轴心,呈“天心十道”向四面八方依次展开。它北通北街,南通双栅子街,西通西街,东通武庙街。古人们在修建中天楼的选址上尽显了才智和聪慧,他们通过精细的测量,巧妙计算出阆中古城四围东西走向山脉和南北走向山脉最高点在天空中交汇处映射到地面的位置,然后在此修建了中天楼。登上楼顶,放眼四周,古城的风水格局尽显眼底,让人情不自禁地拊掌称绝。
  阆中古城共有117条街巷,大部分是康熙、乾隆年间建成,其中还有相当一部分保持着唐宋时期的建筑风格,大院套小院,天井连天井,多呈“品”字形,而“品”字形建筑风格,在中国古民居的风水学中也是独树一帜。马家大院、张家大院、秦家大院、孔家大院等建筑风格独特,风水讲究的古民居,时至今日,依然是布局精妙,设施考究,庭院弄堂,无一不是按风水原理布设,即便是那一藤一木,一花一草都暗隐玄机,既十分妥帖,又清新养眼。倘若有闲暇假日,不妨在这里小住几日,这种深宅大院里的古韵、古朴、宁静和雅致是其他宅第无法取代的。
  有卧龙的地方必用凤雏。
  阆中以山水为骨,以人文为魂,在存世千年中,也是人杰煌煌,才子辈出。隋唐以来,科举取士,阆中就出了4名状元,116位文武进士,404名举人和317名贡生,被誉为“状元之乡”。以“一门四进士,伯仲两状元,兄弟三人出将入相”而名噪一时的宋代陈氏家族,至今仍被传为佳话。
  “阆中城南天下稀”。广德二载(764年)唐代大诗人杜甫行至阆中小居,他几番踱步江边,远眺那天水一色的景色,惊叹于烟波浩渺的嘉陵江满目春色,心潮涌动,文思泉涌,故写下了脍炙人口的《阆水歌》。千年过去,物是人非,但这首写尽阆中古城人杰地灵,水美物丰的千古绝唱,却依然穿越时光,韵味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