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5日,中铁一局2025年“夯实基础谋创新,落实行动强品牌”劳动和技能竞赛启动仪式在合武高铁麻城梁场成功举行。启动仪式前,中铁一局党委书记、董事长郗宜君对合武高铁麻城梁场进行了检查,对梁场采用先进制梁工艺、智能化工装设备、项目标准化建设以及梁体外观质量给予充分肯定。
麻城梁场以“临时工程正式化、工艺工装智能化、质量管控数字化、党建工作标准化”的管理创新实践,引领高铁箱梁预制的新高度,积极打造全国最好的高铁梁场。
临时工程正式化:“永临一体”筑基石
走进麻城梁场,就像走进一座高度智能化的工厂,错落有致的布局中,先进工装设备自主作业,混凝土搅拌站的轰鸣声与智能控制系统的提示音,交织成工业交响曲。
梁场负责人张鹏介绍,项目伊始就致力于“打造全国最好的高铁梁场”,提升中铁一局高铁制架梁品牌知名度。在临时施工中,梁场按照《中铁一局集团有限公司临时工程标准化管理手册(2.0版)》,严格落实每一项细节。
“我们始终把临时工程像正式工程一样对待。”张鹏表示,在地基处理中,基坑开挖并完成换填压实后,使用动力触探仪检测地基承载力,达到设计要求方可进入下一道工序。对于门吊基础载重区和转向区,均做了配筋加厚加强处理。
在麻城梁场,大到整体布局,小到排水沟建设,处处都体现一局人的匠心。
为了保证路面坚实美观,梁场在搬梁机通道等大面积混凝土浇筑中,增加钢筋网片、设置伸缩缝,并引进了高精度的激光整平仪控制路面平整度。场区内排水沟和配电箱纵向成列、横向成行,伸缩缝横平竖直。利用一体化污水处理系统,实现处理后的水循环应用,达到废水零排放。
工艺工装智能化:“智能建造”树品牌
“我们到多个高铁梁场学习,把好的经验做法带回来,我可以自豪地说,麻城梁场集合了全国预制箱梁所有最先进的工艺工装。”张鹏笑着说。
据商务经理姜楚敏介绍,梁场把BIM指挥中心、拌合站控制中心等集中起来,建设了占地375平方米的智慧调度中心,实现了箱梁预制过程中人、机、料、法、环的深度管控。
麻城梁场围绕数字化转型,形成了“1+8+N”的数智管理架构,即综合运用AI智能化管理系统,对人员、生产、质量、安全、技术、设备、工序、物资等八个方面进行全过程智能化管控,实现N个智能化工装设备深度链接。应用存梁台座智能沉降监测、箱梁预埋支座板检测、搅拌站远程指挥操作等多个系统,实现了终端全流程智能化管理,提高了生产质量、效率和安全。
运架设备采用北斗定位系统,实时显示设备位置和运行状况,实时监测门吊外部环境和载重数据,自动实时预警、制动控制。通过北斗定位终端、AI报警技术,实现亚米级定位精度,保障人员作业安全。
走进梁场钢筋加工控制中心,偌大的厂房内只有不到十名操作工人。只见数控钢筋剪切生产线、组合型数控钢筋剪切弯曲水平生产线等全自动设备满负荷运转。“传统的‘人海战术’在我们这里已经看不到了,这里是‘数字战场’。”在现场巡检的梁场总工程师董贺介绍说。
“麻城梁场先后引进全自动定位网焊接机、箱梁压浆一体化台车,智能割索凿毛喷涂一体化机器人、AGV钢筋运输车等40余台套智能化设备,80%以上的施工设备实现了自动化、智能化,施工效率显著提升。”说起梁场投入的智能化设备,董贺充满自豪。
据悉,梁场通过引进先进智能工装设备、打造智慧化管控系统,系统性融入绿色施工理念,生产人员较原有工艺减少了近50人,生产效率提升30%,产品质量提升25%,综合能耗降低10%,实现了生产工艺自动化、数据分析智能化、生产环境绿色化、管理过程智慧化。
质量管控数字化:“全链质控”铸品质
走进存梁区,一排排已预制完成的箱梁光滑洁净,泛着青光,走近梁体,腹板像“镜子”一样能照出人影。
“这就是我们打造的混凝土镜面效果。”梁场安全质量总监张春豪介绍说,麻城梁场从现场工序入手,扎实开展工程质量提升行动,打造质量管控数字化,用“全链质控”保证生产出的每一孔箱梁都像“艺术品”。
在钢筋工程方面,梁场研发了竖墙钢筋焊接扒渣+弯曲+抓取焊接一体化工作站,采用整体绑扎台座(设置内模胎架)、装配式钢筋绑扎胎卡具、自行式顶板钢筋绑扎胎卡具、定位网焊接机器人等智能设备,不仅减少劳动力50%,还提高生产效率。设置了标准化大样钢筋展示区及各类钢筋弯制角度1:1大样图,通过试验室检测,形成钢筋测量标准件,为后续钢筋加工测量验收提供可靠依据。
在模板工程方面,麻城梁场是全国首家全部使用不锈钢模型的梁场。不锈钢侧模消除了模板锈迹,有效提升了打磨效率,也大幅度提高梁体表面外观质量。采用内模自走行系统、AGV端模自动脱立平台,可一套对多套模型配合使用,使用率高。
在混凝土工程方面,采用34组腹板振捣器、6组翼缘板振捣器与14组桥面振捣人员相互配合。自动抹平振捣一体机,有效控制桥面混凝土浇筑速度和线形坡度。探索自制了冬夏两用智能养护棚,夏季内腔及底腹板雾化养护,冬季蒸汽或热风炮养护。一系列措施确保了梁体表面光泽度,达到镜面效果。
在张拉、压浆、封锚环节,采用新能源张拉台车、预应力钢绞线整把穿束机、智能钢绞线切割机器人、智能压浆台车、箱梁智能割索凿毛喷涂一体化机器人等智能化设备,减少劳动力,提高施工质量。
党建工作标准化:“红色引擎”强动能
党支部依托当地孝文化和红色资源,打造了麻城梁场孝文化墙和将军文化墙。以中铁一局参建的沿江工程为节点,打造的集景观、文化、历史于一身的沿江故事长廊格外惹眼。
“我们充分利用麻城文化历史悠久,红色资源富集的禀赋,打造了梁场富有特色的项目文化,以此来凝聚职工,促进生产。”梁场党支部副书记赵琦峰说。
党支部结合梁场实际,制定了党建工作日历型年度计划表,安排了创岗建区、党员讲故事、企地共建党史知识竞赛等丰富多彩的活动,以活动促团结,以团结促动力,以动力促生产。
坚持“党建+”模式,把组织建设融入生产体系、思想教育融入技术创新、作风建设融入质量安全,设立了党员责任区和先锋岗,开展“党建引领项目攻坚”活动,组建党员质量监督小组开展专项巡查……这种“党建+”模式催生显著成效,累计解决技术难题数十项,申报专利5项,培养了一大批技术骨干。
从传统梁场到智能工厂,从粗放管理到数字孪生,合武高铁智能化预制梁场用创新实践诠释了新时代基建精神。这座集智能建造、绿色低碳、党建引领于一体的现代化梁场,不仅为合武高铁建设注入强劲动能,更以其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为中国高铁高质量发展提供了“中铁一局方案”。
本报记者 第五明辉 通讯员 付鹏飞 陈凯 姜楚敏 摄影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