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被誉为“死亡之海”的罗布泊深处,一条钢铁巨龙正顽强地向荒漠腹地延伸……
2024年3月,新疆罗布泊至若羌铁路(以下简称罗若铁路)正式开工建设。同年11月,米兰至若羌段已率先开通运营。眼下,米兰至罗布泊段建设正全力推进。全线建成后,将彻底填补新疆铁路环线关键空白,对促进南疆地区资源开发、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服务国家战略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在这里修铁路,却有诸多的考验。
罗布泊,我国最干旱、极高温、强风沙的极端地区之一。夏季地表温度超70摄氏度,冬季气温可降至零下30多度,全年8级以上大风天数超过200天,沙尘暴频发,是名副其实的“生命禁区”。无水、无电、无信号、无人烟,“四无”之境,每一步施工都是对技术与意志的极限考验。
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参建单位中铁一局的建设者们承担起了全线297.73公里轨道铺设、376孔简支T梁的预制与架设任务。他们以科技为刃,以坚守为盾,在茫茫戈壁中书写下又一页中国铁路建设的奇迹。
智慧梁场:于极端严酷中“精雕细琢”
T梁,是普速铁路的“脊梁”。
一片T梁从预制到架设完成,需经过数十道严格的施工工序,每一道工序都将直接影响T梁的质量和后期铁路运行的安全。
“罗布泊自然环境恶劣,T梁就面临更加严峻的耐久性考验。我们必须确保每一片T梁都具备极强的抗风沙、耐高低温、防腐蚀能力。”项目负责人王海岩介绍说,为了提高T梁的预制质量,中铁一局在米兰投资建设了新疆首个智慧梁场,通过科技赋能,进一步提升T梁的预制质量。
项目引进预埋件智能检测平台、全自动定位网焊接机、T梁底板养生池、预应力自动张拉设备、智能压浆一体车、信息化智控中心等智能工装设备,实现从钢筋加工到混凝土浇筑、养护、张拉压浆等全过程数智化管控。同时,项目试验室信息化系统和检验审批管理系统,通过物联网技术,实现数据的自动采集与分析,为工程质量和安全生产提供坚实保障。
梁体养护是桥梁预制的关键环节,梁体需要在恒温恒湿的环境中,持续进行3天的养护,常态环境下继续养护11天,才能达到设计强度。
然而,罗布泊的年蒸发量高达降水量的60倍,昼夜温差超过40摄氏度。狂风卷走水分,暴晒炙烤混凝土,传统养护方式在这里完全失效。
项目团队结合当地施工环境特性,自主设计和制造了T梁全封闭钢结构智能养生棚,这座全封闭钢结构的智能养护棚,仿佛一座巨大的“生态方舟”,对外可以抵御强风与沙尘侵袭,对内则依托智能养护系统,对棚内温湿度进行24小时不间断监测与精准调控,确保拆模梁体始终处于最佳养护环境。借鉴箱梁自动喷淋系统,改装了T梁全自动喷淋养护系统,解决了人工养护不到位、工作周期长等问题,保证了梁体养护质量。
“智能养生棚内,传感器能够实时测量温湿度数据,自动启停加湿与温控装置,真正实现了‘环境随需而动’。”项目总工王树生介绍,系统能根据实时数据自动调节喷淋时间与水量,确保混凝土在最恶劣环境下依然达到最优强度指标。 (下转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