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伊萌,现任中铁一局七公司科技管理部负责人、李伊萌创新工作室牵头人。他的寸头总剪得利落、戴着方框眼镜,既腼腆又“较真”。
正是靠着较真,他本人牵头的创新工作室以“科技创新、管理创新、服务创新和机制创新”为发展方向,成立四年多,在公司重大项目建设中实现了全生命周期BIM技术深度应用,累计获得国家级BIM技术奖项7项、省部级BIM应用成果奖17项,包括“创新杯”“龙图杯"等权威赛事大奖。
从技术员到领军人 BIM赛道上的“较真”攀登
2018年,“中铁一局杯”BIM技能大赛桥隧组决赛现场,李伊萌带着宝鸡植物园大桥BIM应用的深度研究方案,斩获个人赛第一名。彼时的他,还是扎根项目一线的技术员,却已凭借对新技术的敏锐嗅觉与一股子“较真”劲,在BIM领域踏出了坚实的探索之路。
传统施工中“测量效率低、算量误差大、方案落地难、交底不直观”的痛点屡见不鲜。一次桥梁承台施工,因图纸解读偏差导致钢筋绑扎返工,不仅浪费材料,还延误了工期。这件事让李伊萌决心钻研BIM技术,誓要破解行业难题。
他利用业余时间啃完十几本专业书籍,对着软件教程反复实操,项目宿舍的电脑前,常常能看到他熬夜到凌晨的身影。为精准掌握模型搭建技巧,他多次联系大型建筑软件公司的工程师,逐字逐句厘清技术难点。功夫不负有心人,李伊萌不仅自主考取全国BIM技能等级一级、二级证书,更将技术真正落地到施工实处。
在宝鸡植物园跨渭河钢桁架拱桥项目中,他主导搭建全专业BIM模型,通过碰撞检测提前发现管线冲突问题23处,优化施工方案6版。为确保钢结构安装精度,他带着团队对模型进行上百次模拟推演,最终在实际施工中仅用3天就完成了原本预计5天的钢桁架对接作业,单在钢结构安装阶段就节约工期15天。
同年,他带着该项目的BIM应用成果参加中国中铁首届“卓越杯”BIM技能大赛,再次取得优异成绩,让公司的BIM技术应用首次在行业赛事中崭露头角。
创新工作室 打造BIM技术转化的“较真引擎”
2020年,以李伊萌命名的创新工作室正式成立,却面临技术人员短缺、项目需求分散、成果转化不畅等难题,李伊萌的“较真”劲再次凸显——他带着团队逐一走访公司20余个在建项目,详细记录每个项目的施工难点与技术需求,制定“一项目一方案”的BIM应用计划,哪怕是偏远项目,他也坚持实地调研,绝不纸上谈兵,硬生生把分散的技术力量拧成了一股绳。 
工作室成立四年多来,李伊萌始终坚持“以成果促应用,以应用创效益”的较真理念。在银川供水项目中,针对大吨位BCCP管道敷设效率低、成本高的问题,他带领团队反复研究管道安装流程,通过BIM技术优化敷设路径,并联合厂家研发专用智能施工工装。为测试工装性能,他们在项目现场搭建试验平台,进行多次调试改进,最终使管道敷设效率提升40%;在蚌埠龙子湖产业园项目中,他主导采用“BIM+智慧工地”模式,项目不仅获评安徽省BIM大赛一等奖,还实现了质量验收一次通过率提升25%。 
截至2024年,李伊萌创新工作室主导的BIM技术应用课题累计为公司节约资金近4000万元,在市场开发中助力公司成功中标多个重大项目,成为推动公司高质量发展的“较真引擎”。
行业赋能 从技术应用到标准输出的较真跨越
随着BIM技术应用的不断深入,李伊萌逐渐意识到,作为建筑行业的一员,不仅要做好企业内部的技术创新,更要为行业数字化转型贡献力量。他带领工作室团队梳理多年来的项目实践经验,着手编制企业BIM应用标准。
为确保标准的科学性与实用性,他对照国家、行业规范,逐条款进行论证,甚至邀请行业专家、高校教授参与评审,对每一个技术指标都反复推敲。历时一年半,团队编制完成《BIM技术在铁路工程施工中的应用标准》《房建项目BIM模型交付规范》等8项企业标准,其中部分标准被纳入中铁一局技术管理体系,为行业BIM技术标准化应用提供了参考。在技术推广方面,李伊萌更是较真到底。他牵头组织公司内部BIM技能培训20余场,培训技术人员超500人次。
为让培训内容更贴合实际需求,他亲自编写培训教材,结合项目案例设计实操课程,哪怕是基础薄弱的技术人员,他也会耐心指导,直到对方掌握操作技巧。在他的培养下,公司涌现出一批既懂施工又懂BIM技术的复合型人才,多个项目的BIM应用团队在行业赛事中获奖。
如今,李伊萌依旧保持着最初的那份“较真”——他的办公桌上,总是堆满了项目BIM模型图纸和技术资料,图纸上密密麻麻的标注见证着他对技术的执着;遇到技术难题时,他还是会带着团队反复论证、不断试验,从不轻言放弃。他用自己的行动诠释着“工匠精神”,以技术较真为笔,在智能建造的画卷上不断书写着新的篇章,为工程建设行业的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BIM力量”。
 (通讯员 李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