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5版
发布日期:
在世界屋脊筑天路之桥
写在青藏铁路通车十周年之际
    青藏铁路开心岭1号特大桥。    杨军摄
    2002年3月,中铁一局桥梁处参与青藏铁路建设的消息迅速在桥梁处遍布全国各地的20多个工点传开来。上百人拿着体检表,有组织安排的,没有组织安排的,纷纷到中铁一局集团华县中心医院、处医院要求体检。一时间,华县医院被围的水泄不通,个个想方设法通过体检。
    通过体检的拟任总工程师梁保利,抱着图纸,回家收拾行装。远在西安高架桥工地的妻子拜育锋急忙赶回家。看着要启程的丈夫,一个人在阳台上流泪不止。忍不住,跑出来,端详着丈夫,一遍又一遍的叮嘱:“保利,到高原一定要注意安全和健康,再抱一抱刚满一岁的女儿吧。”大夫陈长安,默默地将孩子送到幼儿园,不停地挥手,向孩子致别;静国锋,由于家远在内蒙古赤峰市,他打电话给父母道安;年仅24岁的工程师叶挺军,这位中铁一局五处退休铁路职工叶文奎的儿子,与父母谈到要上青藏时,他的父亲激动地说:“你不愧为我们铁路职工的儿子!”小叶给远在老家的未婚妻谈到马上要上青藏线,她说:“安心上青藏,我等你回来结婚!”环保质检工程师刘岩,他告别了新婚七天的妻子,和工友登上了西行的列车……
    桥梁工程处承担青藏铁路开心岭地段7.04公里的桥梁、路基、涵洞、车站和线下施工任务。具体为2002年承担开心岭特大桥1座,中桥2座,小桥1座,涵洞9座,路基土石方58万方;2003年承担“以桥带路”工程大桥2座,路基护坡、格栏、挡水捻等附属工程双面7公里多,开心岭车站等施工任务。
    3月的青海格尔木,冰雪初融,枯木逢春。先一年到达格尔木的集团公司指挥部领导,已在南山口基地为准备征战的桥工们建起了一排排“习服”中转站。第一批到达格尔木的桥梁处青藏铁路项目经理闵拥军,总工梁保利、工程师叶挺军、材料主任方礼云等,在指挥部马新安副指挥长的带领下,于2002年3月15日,首次上山到开心岭去看特大桥工地。
    在图纸未到之前,桥梁处有两项艰巨的任务必须在大桥开工前完成,那就是建驻地和修筑便道。当年4月6日,梁保利带领8名员工第一批驻扎工地,开始建驻地。4月,大桥工地风雪交加,冰天雪地,白雪皑皑,四处散发着冰冷的气息。建点的第一天晚上,梁保利他们穿着棉大衣,戴着棉帽子和衣睡在铺了四床褥子,盖了三床被子的帐篷里,冻得直打哆嗦。高寒缺氧,帐篷中的蜡烛烛光十分微弱。帐篷外四处寒风呼啸,动物嗷叫,让人心惊胆战。在第二批、第三批,大部分队上山之后,青藏公路西侧,109国道里程碑3168旁,一个干净卫生、整洁有序的项目部四合院建起来了。开心岭脚下,109国道东侧,开心岭1号特大桥项目队,施工区规划出来了,生活区建起来了。
    6月的开心岭,腊月迹象,但青藏铁路的建设却呈现出一派紧张繁忙的景象。
    开心岭1号特大桥有77根钻孔桩,最长桩有26米,最短为8米,其全部分布在开心岭湿地之中。湿地、融区筑桩,第一道工序就是筑岛。青藏高原筑岛十分独特,首先要确定筑岛的大小;其次将岛域内植被移走,并另找地方植活。再运走植被下的软泥,填上石料,围垫一个可供大型机械施工的区域;最后还必须将施工区域用绿网围起来,防止超范围施工,目的是保护藏北唯一的湿地。
    高原封孔,难度很大。钻机什么时候成孔?必须第一时间以最快的速度下钢筋笼,浇灌混凝土。否则,就会塌孔,就会断桩,会给基础施工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
    面对高原湿地,开挖承台,机械只能开挖出“雏形”,其余工作量全部需要人工开挖、破桩头和浇筑混凝土。冰天雪地挖基坑,工人们的头和脚冻得发麻,人工破桩头,常常震的工人手流血。夜里浇筑混凝土,工人们边吸氧边施工……经过117天艰苦卓绝的鏖战,2002年11月1日,开心岭1号特大桥77根钻孔桩和18个承台全部浇筑完成。经检测合格率达95%,优质率85%以上。而此时的开心岭,以大雪封山,工人们被迫暂停施工。
    2003年2月18日,青藏铁路吹响了复工的号角。项目经理闵拥军带领着大桥上部施工的工人们,又回到了阔别4个月的开心岭,向两个桥台,18个墩柱和盖梁、数十块垫石展开“激战”。经过百余名职工的艰苦奋战,6月10日第一个墩柱成功浇筑,8月26日最后一个墩身、盖梁完成。前来视察、检查的各级领导;质检站、安检部门无不拍手称赞。
    高原冻土施工,这是一个全新的课题。闵拥军是桥梁处青藏铁路项目的经理兼党工委书记,在攻克高原冻土的施工中,还是QC攻关小组组长。冻土区域桥梁基础钻孔施工,难点在于孔桩周围的冻土保护。他细心听取了铁科院冻土专家张鲁新关于冻土、热融塘地段施工的理论知识,和工程技术人员认真研究,采用“旋挖钻”施工,“干拔出土”工艺,不破坏冻土层,一次钻孔成功。
    通风路基施工中,为了使路基下多年冻土不被破坏,保护路基的长期稳定性,他们采用了下垫片石的方法,使冻土层上限热量能够很好的扩散,防止冻土层下延而使路基变形。
    参建人员生理保障上,项目部与驻地环保部门、卫生部门联系,走访藏民、汉民住户,了解开心岭一带各种环境、卫生、自然条件。在诺日巴根曲河畔选好住址,搭帐篷、起房屋,将经理部、项目部生活区建成整洁、卫生的绿色小区。建立起一系列纪律、卫生环保保障制度,规范职工行为,生活区的垃圾装桶,集中堆放、分类处理。烟头、纸屑、剩饭污物全部倒在指定位置。建立起洗澡堂、洗衣房、卫生所、职工消费合作社。卫生所为每位职工建立了个人健康档案,定期在生活区、施工区喷药灭鼠灭蝇,做好防疫工作。在职工吸氧问题上,他拿出资金购买了26个大罐瓶,13个小罐,30多个氧气袋,做到职工每4人一大瓶氧气,劳务工每8人一瓶氧气。范安芳是工地的医生,他每天都要到工人们的帐篷里检查。看哪位工人的脸色不对,需要休息,需要吸氧;看哪个工人宿舍氧气瓶没有了氧气;看食堂、宿舍卫生、防疫状况是否合格?干净整洁的职工食堂,职工文化娱乐室,洗澡堂,业余政治、技术学校等一应俱全。还在高原上架起了卫星接收器,让职工在青藏高原上能够看到《新闻联播》。
    青藏高原拥有独特的地理环境和自然环境,有着极丰富的野生动植物、水和矿产资源,被称为人类的最后一片净土,但是生态系统极其脆弱、敏感,破坏扰动后很难恢复。党中央提出一定要将青藏铁路建成一条生态环境保护型铁路,实现环保与双赢目标。项目部制定了详尽的保护措施并上墙,狠抓工地落实。刘岩作为环保工程师,他熟知桥梁处工地所处源头,这里碧水蓝天、草原茂盛、野生动物自在生长,因此环保相当重要,他将铁道部总指、集团公司指挥部编制的《青藏高原环境保护手册》、《青藏高原环境保护措施》发到每位参建人员手中,并结合各自所承担的任务、所处的地段、所在的工作岗位组织认真学习宣贯,使每位职工从心里树立起环保意识。
    施工区域,桥梁、涵洞、路基、站场、便道项目繁多。项目部对施工区域的环保进行了周密的设计、布置。刘岩负责落实拉设每一道绿网、挂设三角旗帜、立警示牌,将各项环保措施做得扎扎实实。生活区的垃圾集中堆放、集中销毁,污水集中排放。在项目部的宣贯教育下,职工们对待青藏高原的草皮、野生动植物倍加珍惜、倍加爱护、如保护自己的眼睛一样,保护着开心岭上的一草一木、一水一鸟。比如在利用取土场的时候,将取土场草皮如卷地毯一样,一片一片移植到诺日巴根曲河畔,经过一年多的悉心培养,青藏铁路主体完工后,又将其移回取土场,让青藏高原百年、千年、万年长起来的草皮再次覆盖在取土场、高原路基上。再比如,吊车司机薛增民在操作吊车、支架吊车时,从不占用绿地、从不破坏植被。2002年6月,他在调运预制块时,吊车油管突然爆裂,他急忙脱下衣服铺在漏油处,以防止漏油喷洒到附近的草地上。2003年5月,青海省格尔木市环境检查站下文,开心岭1号特大桥为“示范线”;同年6月22日,铁道部青藏总指挥部组织全县指挥长、总工,现场观摩、学习,交流。
    中铁一局桥梁处承担的工程段地段位于青藏高原腹地,位于沱沱河沿岸、开心岭山区及通天河盆地。这里海拔4600-4800米,高寒缺氧、气压低、紫外线照射强烈、气候变化大。人到了那里就要经受胸闷、头痛、浑身乏力等生理反应的挑战。
    8月的开心岭,是铁路施工的“黄金季节”,一日胜似一年,项目经理闵拥军操心工地施工,在赶回工地的路上,由于青藏公路摊铺路面,阻车十分严重,为了寻找能绕道行驶的路线,在寒风刺骨的夜里,在空旷的可可西里大草原,深一脚、浅一脚地爬行了一个多小时,为小车寻路开。
    第二天,他双脚疼痛难忍,但他仍到大桥工地,现场解决钻孔桩施工中存在的问题;到涵洞施工旁,亲自指挥涵洞底座的拼装;到工地卫生所,要求医务人员为每位职工做详细的检查,就在午饭时他召集经理部全体干部传达局指的指示要求……
    技术员叶挺军,今年25岁。上高原后,胸闷、头疼了二十多天,医生怀疑他不能适应高原环境,多次劝他下山,但他始终不肯。他说“我既然上了山,就不会轻易下去别人能在上面待,我相信自己也能行。”经过一个月的抗争,终于适应了高原环境。
    当时的桥梁处施工技术主管刘峰将自己的婚期推迟上的青藏线。他每天坚守在工地,紫外线将这个帅小伙晒得使他原本白嫩的脸变成了紫黑,嘴唇也干裂得退了几层皮,但总是面带笑容,从不言苦。在高原,刘峰一待就是100多天。有时候工地打灰,他一守就是十多个小时,困了吸口氧气提提神,饿了吃口方便面又继续干。值班时还经常遭遇突如其来的暴风雨、冰雹的袭击。
    青藏高原温差大,有时白天气温达到37度左右,而晚上气温可达零下几十度。4月份,平原地带已是暖意融融、春暖花开的季节,这里还寒风刺骨、冰天雪地。晚上气温零下二三十度,测量技术员袁小虎、岳喜吉却每天都在7公里的区段忙碌着进行放线、测量等工作。有一次,为了不耽误第二天施工,深夜两点了他们还打着手电筒在桥墩上打点放线。尽管穿着棉衣、戴着棉帽,但还是冷得直打哆嗦,技术员袁小虎被冻得眼泪都流出来了,但他没喊一个“苦”字,而是默默坚持直到手中的活干完。自进青藏高原以来,他们每人平均瘦了十几斤,他们却说“青藏高原,减肥瘦身的好地方。”
    (第五明辉整理)

版权所有 2002 中铁一局集团有限公司 WWW.CRFEB.COM.CN
联系地址: 陕西省西安市雁塔北路1号 邮政编码: 710054
备案号: 陕ICP备12002715号-1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