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3版
发布日期:
手把方向盘心系安全带
要要记四公司雀儿山隧道项目部驾驶员姚小彬
    姚小彬,是一位在海拔4300多米的雀儿山隧道项目上开了四年多车的川籍师傅。他个头不高,稍显瘦小,脸上没有高原人那特色鲜明的“高原红”,一双眼睛更是透着精明。
    驾车接央视摄制组上雀儿山的路上,有近二十个小时的行程,中途还要在甘孜留宿一晚,姚小彬却用他那一口爽脆的“川普”,几个电话就安排好了一切——他和沿途歇脚地的店老板们熟极了。一路上,每当路况良好、风光宜人时,更是频频向车里的人介绍起了沿途的风物和项目的情况。待人礼貌周到热情,处事果断利落,一副见多识广“老司机”的风范。
    序
    今年42岁的姚小彬,取得驾照还不到10年,在很多老司机眼里,他或许都还是一名新手。可是,四年多里,他翻越雀儿山已有百余次,平均每月行车5500公里左右,在高原上的行程超过20万公里。工程计价的月份,他最多一月跑过四趟成都,一趟往返就是1600多公里。
    一
    1992年,姚小彬接父亲的班,从乐山老家来到四处宝中线的施工现场,在隧道里开起了电瓶车。
    “当时的工资好低啊!”说起往事,姚小彬挠着头顶的短发不禁感叹:“一个月135块钱,我就这么拿了好多年。再然后就是北京九、株六复线铁路,渝长高速、保阜、云景公路,就这么一路干下来了。”
    2012年,公司雀儿山隧道项目部筹建。7月初,姚小彬背起行囊来到了他从所未见的高原,接着——就病倒了。
    “没来过高原,谁知道高反那么凶哦!”姚小彬笑着说。
    高原对姚小彬的第一次问候让他在德格县医院吸了三天氧、挂了三天针,这才缓过了劲来。川人倔强的性格使他毫不犹豫的把自己和雀儿山绑在了一块。留在这儿,不走了!
    姚小彬是以领工员的身份来到雀儿山项目部的,可当时正是项目建点的初期,比起领工员,更缺的是汽车驾驶员。姚小彬从项目领导手中接过汽车钥匙的时候,郑重地承诺:“我一定开好车,保证人员、车辆的安全!”
    二
    雀儿山的317国道,各种艰险被无限放大了,因而有“冬过雀儿山,如闯鬼门关”的说法。
    项目建点时,姚小彬开着皮卡车跑德格县城采买生活物资,跑成都拉办公用品、小建材,每天早上他都是很早就起来,对车辆进行安全检查,车没问题了他再去洗漱。
    行车沿途的道路哪里的弯大、哪里的路险、哪里有沟要缓行、哪里暗冰得小心,他更是处处留意深印脑中。车过雀儿山垭口下的养路队五道班时,姚小彬双手把着方向盘,用下巴一点前面的弯道介绍说:“前面这个弯在这边看着不大,转上去才能知道是个一面悬崖一面山石的险弯,而且这里背阳,弯道上的暗冰能从今年9月冻到来年5月,是这段路最危险的地方。”
    说完这话就到了弯道前,车速也降了下来,姚小彬一边观察一边打着喇叭,听到对面有大货车喇叭的回应声,他主动把车靠边停了下来,说:“咱们是下坡,让大车先上坡。”
    姚小彬自从在项目上开起了车,驾驶心态一下子就变“老”了。他说以前自己开车遇着堵车,特别是遇到别车、错车的时候,他会在车里抱怨其他车的司机,而现在他却是坐在驾驶室里耐心等待,或者替人家说两句开脱的话。
    “千里行车,安全第一,宁停三分,不抢一秒。安全最重要嘛!”说话时,姚小彬厚道地笑了。
    对行车安全的高度重视、对本职工作的认真负责、对沿途路况的烂熟于心,使得姚小彬的每一次出车都安安全全,从未发生过事故。
    三
    从雀儿山隧道的项目部驻地到成都市,有800多公里,其中三分之二都是险峻陡峭、狭窄多弯的盘山路。盘桓而上的“天路”,带着人们往仰望云巅的雪山冻顶缓缓靠近,挥别了都市的灯红酒绿,也疏远了故乡亲人的那份缱倦。
    然而身为“工二代”的工程人,姚小彬早已习惯了聚少离多的生活,只能在项目冬休假的时候,才能多陪陪家人,给他们自己力所能及的全部的爱。
    “三年如虎,五年如狼,十年赛过老绵羊。”这是司机们对驾车心态的形象比喻。作为一名职业驾驶员,姚小彬认为,行车的安全是最重要的,途中一秒的疏忽大意,导致的后果可能就不堪设想。保障安全,是对自己负责、对单位负责、更是对自己身后的家人负责。
    四年的高原工作生活,让姚小彬改变了很多,不变的却是那份四川人特有的热情和直率。
    他说自己的工作很平常,他做的事没什么,可了解他的人都知道,他心里始终有一根牢固的“安全带”,栓着那份对安全的责任和信念,才能做到行车万里无事故啊!
    (通讯员李根学靳冬旭黄建)

版权所有 2002 中铁一局集团有限公司 WWW.CRFEB.COM.CN
联系地址: 陕西省西安市雁塔北路1号 邮政编码: 710054
备案号: 陕ICP备12002715号-1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