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中铁一局在平潭综合实验区第一批建设的试点BT项目,不仅聚焦了平潭所有参建者的目光,也让厦门公司平潭BT项目的所有建设者承受了前所未有的压力。五个BT项目的回购工作从最初的艰难打开、蹒跚推进,再到如今的步入正轨、全面开花,取得的成绩令人瞩目,这样的成绩中少不了厦门公司平潭竹屿湖(综合管廊)项目的示范带动作用,少不了项目常务副经理杨世宏的辛勤付出。
杨世宏今年34岁,毕业于陕西铁路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公路与桥梁专业。2005年参加工作,先后在桥梁公司子靖项目、重庆外环高速公路项目、西商项目、厦门公司仙岳路项目、向莆铁路大樟溪项目、平潭环岛路项目担任见习生、技术员、工程部长、副经理、总工程师等职务。2012年开始担任厦门公司平潭竹屿湖项目常务副经理一职。凭着踏实肯干和吃苦耐劳的一贯作风,从基层技术员干起,一步一步成长为项目负责人,带领项目部的弟兄们常年累月奔忙在施工生产一线,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展示了当代青年人的良好精神风貌。
梦想起源选择投身建设事业
也许是缘分,也许是巧合。上中学时,一位学长考入了陕西铁路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在那个时候能够顺利的考上这所学校不是件容易的事。毕业那年代课老师总拿这位同学给大家做榜样,以鼓励学生们学习,当时杨世宏心里就暗暗下了决心,别人能考上他也一定要考上,更何况他的学习成绩也不差,最终通过刻苦努力,他以第一志愿填报并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在选择专业的时候,一方面出于对桥梁工程的好奇,另一方面认为桥梁技术难度大,更有挑战性和成就感,他毫不犹豫的选择了公路与桥梁专业,毕业时又选择了中铁一局桥梁公司。他回忆说:“我应该是先选择了这个行业,然后才爱上这个行业。”这样的选择一坚持就是十年,十年里他始终兢兢业业,恪尽职守,用自己的坚持和执着站好每一班岗。
勤于学习争作业务领域骨干
2005年7月,刚到桥梁公司报到不久的他被分配到榆林子州子靖项目工作。看着眼前尘土飞扬、喧闹纷杂的工地、异常拥挤的宿舍,心理落差极大,但从小在农村长大的他,凭借着吃苦耐劳、坚忍不拔的品质,和执着、坚毅、乐观的天性,很快就融入到了项目生产之中。初次接触高速公路的施工,他深感压力巨大、时间紧迫,为了尽快的适应工作,唯一的办法就是学习。刚开始的半年,他把一切时间都用来学习,白天跟着师傅跑现场,晚上就自我总结,不懂的地方就向书本、规范、设计图纸学。这样还不够,他经常向身边有经验的人学,一遇到经验丰富的老师傅,他总是滔滔不绝,永远有问不完的问题。通过持之以恒、坚持不懈的努力和积累,他很快就实现了从职场新人到业务骨干的转变。对此,他还是不满意,挤出休息时间在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攻读工程管理本科,通过系统的学习,丰富了工程管理理论知识,为今后提升管理水平打下坚实的基础。
勇于钻研突破施工技术难题
2011年,他被调到平潭竹屿湖景观整治项目任总工程师。竹屿湖景观整治项目是厦门公司第一个BT项目,合同价值10亿,分4个单项工程,施工种类繁多,其中包括吹砂造地、环湖围堰、景观绿化、深基坑作业等等。虽说已经是入行6年了,但还是第一次接触水利项目。竹屿湖吹砂清淤施工过程中,他悉心学习水利施工的每一道工序,反复研究现场水域情况,跟当地的渔民讨教涨潮退潮的规律,亲自绘制了水域情况表和涨退潮统计表。竹屿湖清淤总量426万立方米,清淤量比较大,加之湖区长而曲折,他提出要因地制宜,按水域特点将整个竹屿湖分区分单元进行施工,根据每个区域淤泥分布的厚度,通过深挖控制仪确定绞刀下放深度,定位科学精准、开挖位置得到有效控制,大大提升了施工效果,使竹屿湖施工成本大幅降低。
研究完水下施工,他又动起了水上施工的脑筋。由于竹屿湖是内湖,大型的清淤船无法进入场地作业。经过1个多月的缜密学习和研究,多次向水利专家请教,他提出要有针对性的改良绞吸船性能,最大限度的发挥船支作业能力,不仅是在绞吸船的动力上做改变,还必须在水上浮管、接力泵站上下功夫。经过与厂家技术人员反复沟通试验,最终确定不同水域选用不同马力的绞吸船;水上浮管由排泥钢管、浮体及橡胶软管三种材质组成,由柔性胶管连接而成;在接力泵系统运作方面,他坚持使用无线电讯设备联系各泵站,防止泥浆外溢,污染环境。就连船厂的技术人员都说,还真是没遇到过这么“较真”的客户,能够如此深入研究,连他们自己也不曾想到可以把自己的产品做到如此完美。
攻坚克难打开项目施工瓶颈
身为项目总工程师,他苛求每一道工序都做到尽善尽美;每一个步骤都做到恰到好处;每一段成型的区域都做到有模有样。在坛西大道地下管沟的施工过程中难题颇多。坛西大道已经交付使用,管沟沿线每天都是车水马龙,施工时段严重受阻;基坑开挖最深处达13多米,水文地质条件复杂;加之平潭雨季集中,对工期影响不容忽视。面对这一道道难题,他知难而上,想办法、理思路、寻方案,每天第一个到现场,总要把3.52公里的管沟全线走一遍,逐个复测、采集数据;一回到办公室就忙着对比现场数据、统计图纸不足、探讨优化方案。最终,他提出基坑开挖采取机械结合人工开挖的办法施工,每次开挖过程中对边坡顶部进行平面位移观测及沉降观测,以便及时对边坡进行加固支护,开挖至距基底30cm立即停止开挖,用人工及时清理并再次复测,保证基底以下土体稳定,基槽挖至设计标高后,立即浇捣碎石、素砼垫层,并进行底板的施工。
在原工艺采用支架法施工,支架法施工每个施工周期需6天、施工周期较长,严重影响施工工期的基础上,他提出采用新工艺台车法施工的方案,即只需拼装完成,以后每个施工工期只需要4天(仅需台车滑移和校模)即可完成,施工时按照台车轨道系统、走形系统、台架主体、支撑系统、模板及背勒等部分进行拼装,极大地提高了施工周期,每个周期节约时间4天,避免了原设计施工方案在施工方面的质量缺陷,加快了施工速度,经计算分析,节约成本约56万元,创造了较高的经济效益,也使生产计划得以保质保量实现,赢得了业主及平潭管委会的好评并多次被授予实验区的样板工程、示范工程。
精益求精狠抓安全质量管理
有过经营开发工作经历的他,始终把经营理念融入到项目管理的全过程中,他曾参与公司多个项目的投标全过程,真真切切的体会到能拿到竹屿湖这样的大项目是非常不容易,如果项目干不好,干不出精品工程,必将影响公司今后在平潭市场的发展壮大。
在整个项目管理过程中,他把质量安全看做是头等大事。甚至小到临时施工便道这样的临建工程,他都严格按照安全生产法及中铁一局安全管理规定,一丝不苟的把安全落实到具体细节上,始终要求项目部全体员工落实安全责任制,形成人人讲安全,人人抓安全的良好氛围。他始终坚持“安全无小事,细节必讲究”的理念,把安全的点滴融入到项目管理的每一个细微之处,铸就了中铁一局在平潭市场的品牌力量,也为厦门公司赢得了荣誉。
全力以赴争创回购全新局面
竹屿湖项目在平潭做到了“三个第一”:第一个完成所有建设手续,第一个完成交工验收,第一个实现项目回购。现在回想起来,他用“痛并快乐着”来形容回购的过程。对于回购,项目部没有任何经验,也从来没有从事过这方面的工作,只能从头做起,加之,平潭是先行先试的实验区,政府各部门也没有出台相对成熟的回购程序和政策,有时候业主、片区管理局、交建局、质监站也是两眼一摸黑,不知道回购应该怎样操作、怎样才能做到合法合规。他决心打破这种僵局,创新回购办法,一定要早日拿到回购款,保证公司利益不受损。为此,他带领项目员工主动帮助业主办理项目建设手续,学习并整理BT项目回购程序供业主参考。那段时间,他整个人真像是上了发条一样,每天都紧绷着,总是工作到深夜,每天睡眠不足5小时。白天更像是个陀螺一样一个单位挨着一个单位跑,一个部门接一个部门追踪落实,很快把回购的框架摸清了。但这具体经办起来可不是件简单的事情。就拿一份看似简单的回购报告,他就修改了10多次;一份承办单就需要16位相关人员签字,为了加快回购进程,他天天一上班就跑到相关单位,有时候为了等一个人签字,等上十来天也是常有的事。
作为平潭第一个BT项目回购,政府及行业主管部门也没有固定的流程,因此在经办中就表现的特别谨慎小心,不断的提出新的要求,不断蹦出新的问题,但他从不气馁,带领大家,齐心协力、一遍遍来过,一次次克服难题。终于在2014年6月18日坛西大道综合管沟收到了首笔回购款,共计1.158亿元。收到回购款,大家都欢呼雀跃,兴奋不已。他也露出会心的微笑,总算是功夫不负有心人。他说:“有了这个良好的开端,我们要加大步伐,积极推进后续回购。”在他的带领下,2年来竹屿湖项目已经累计实现回购款7.34亿元。
当谈到如何看待这份成绩和荣誉时,他总是把公司和他的团队推到前面,他说:“竹屿湖项目回购工作不是我一个人可以完成的,是因为我们有团结协作的优秀团队,有能力非凡的领导策划,能第一个完成所有手续并完成回购要归功于公司的策划,要感谢在回购工作中我的团队以及所有人的帮助,正是有了他们,才让我成了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人生如一片汪洋大海,就要像轮船一样乘风破浪,人生如一片深远蓝天,就要像雄鹰一样搏击云霄;人生如一座摩天山峦,就要像攀登者一样不畏艰难;人生如一重险关,强者则要做一名挑战者,不怕艰险,永不退缩。正是这样的人生信条鼓励着他前行、攀登,在事业的康庄大道上无惧风雨、砥砺前进,为厦门公司的发展不断做出新贡献。
(通讯员 罗凡凡 曹晓娜 王苗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