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3版
发布日期:
雀儿山上的大国工匠
——记四公司雀儿山隧道项目常务副经理尧总工程师姚志军
    姚志军,2012年9月响应公司号召,主动请战世界第一高海拔特长公路隧道——雀儿山隧道,任项目总工程师。作为项目的技术负责人,他深知肩上的担子有多重:四级以上围岩86%,穿越三条断层,130米冰雪堆积垄以及围岩地质变化大,岩爆涌水频发,目前世界上还没有先例及资料可查询,这对施工方案和工艺工法都是一种严峻挑战。
    姚志军说:既然来了就要坚强面对,总有办法克服困难。
    针对刚进洞130米软弱破碎围岩,他制定了三台阶七部开挖预留核心土及短进尺、强支护、快封闭的施工方案,超前锚管注浆及水泥浆加水玻璃进行加固,每天不到半米的进度,持续了整整六个月,才攻克了此地质段。
    在断层及涌水的处置中,他提出主要采用“防水于外、限量排放、重点堵流、截流引排”相结合的立体综合治水处理原则。在隧道掌子面一次断层涌水中,水量达到720立方米/小时,加之围岩不好,时有塌方,姚志军亲自在现场值班,适时改进既有方案,排水后强压注浆,经过30多小时连续奋战,终将水引流及注浆封堵成功。
    随着隧道的不断深入,通风供氧成为最大难题。姚志军加强理论通风计算,结合现场检测多次修改通风方案,并通过了各方通风专家的肯定,最终确定施工通风轴流风机功率810千瓦,射流风机1275千瓦,合计投入施工通风功率2085千瓦,在现场实行巷道式对流循环通风,通过增加、挪移风机及堵塞横通道强化通风效果;在洞口建立吸氧室,室内配置25套吸氧终端;洞口施工配合区,配置40升氧气瓶;为确保洞内施工人员及施工机械对氧气的需要,制氧站安装输氧管道至轴流风机进风口,通风管内加入氧气,随同通风输送至隧道掌子面;隧道内吸氧车(氧吧),为隧道内施工人员提供吸氧场所,以便于洞内施工人员在身体不适时或休息时吸氧恢复,保证洞内施工环境。
    四年来,在姚志军的组织引领下,项目科研取得了丰硕的成果:项目共计上报合理化建议64项,姚志军个人上报合理化建议18项;获得中铁一局二等奖2项、三等奖2项,四等奖4项;上报工艺工法18项,个人17项,获得省部级2项,中铁一局级4项;上报科技论文11篇,其中局刊物《科技通讯》发表5篇,4篇获局级优秀论文,获2014年度陕西省铁道学会中铁一局分会优秀科技论文3篇,2015年在刊物《低碳世界》发表1篇;项目共计上报QC成果14项,其中获得局级优秀QC成果7项,荣获省部级优秀质量管理小组称号4项,荣获全国工程建设优秀质量管理小组3项,获得国家级QC成果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他本人总计上报实用新型专利20项,已批复颁发18项国家实用新型专利证书,两项已通过专利公司评审,正在上报国家专利局评审中。总计上报发明专利6项,现正在国家专利局评审中。他本人也被评为中铁一局2015年度十大科技标兵。
    为了更好地干好雀儿山隧道,姚志军以身作则,想方设法进行科研创新,同时传帮带其他技术人员投身到科研中,培养出了一批高原隧道施工技术人才。
    2015年12月,姚志军接任项目常务副经理,但他还是难以割舍施工技术工作,特别是高原隧道施工的技术研究。他说,能攻克世界第一高海拔特长公路隧道——雀儿山隧道,今生再也不留遗憾了。
    从到单位的那一天开始,姚志军带着祖孙三代中铁一局人的希望和梦想,始终践行着自己对技术工作精益求精的目标。一次次的技术进步、一次次的工艺革新,都是他在工作道路上不断攀登的基石。
    登上了巍巍雀儿山,姚志军更是将当代中国、现代施工企业建设者们对“工匠精神”的庄严承诺和不懈追求演绎得淋漓尽致。他也一定会怀揣着这份承诺和追求,在新的战斗中展现出“大国工匠”的别样风采。(特约通讯员 李根学 通讯员 贺志杰 靳冬旭)

版权所有 2002 中铁一局集团有限公司 WWW.CRFEB.COM.CN
联系地址: 陕西省西安市雁塔北路1号 邮政编码: 710054
备案号: 陕ICP备12002715号-1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