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3版
发布日期:
雀儿山的“精神之树”(下篇)
    (承接上期)
    第二“枝”:“穿越巅峰,拼搏争先”,难在“穿越”。四公司副总经理兼四川工程事业中心总经理刘新文主管着四川区域的全面工作,曾经参加过青藏铁路工程建设,他对雀儿山隧道以及高原项目倾注了大量心血,两次到雀儿山隧道项目部指导帮助工作,为项目进展顺利提供了精神力量和技术保障。他说:坚守高原只是个最基本条件,他们的责任和使命是按照工期和工程节点要求,安全优质高效的完成隧道施工任务。雀儿山工地氧含量是内地的6成多,山高路险,运输困难,到项目需翻越5000米高山好几座。包括设备也不能正常运行,拌和机、挖掘机、铲车、汽车等机械功效只达到60%,机械损坏率极高,可以说人、机、料都面临严峻挑战。加之隧道地质复杂、围岩破碎、断层严重以及常年冻土、涌水等,这给施工组织、技术管理都造成诸多困难。项目总工姚志军认为雀儿山隧道施工之难,甚至要超过青藏铁路的风火山隧道。隧道的掘进,可以说是步步惊心。最初的130多米是高原特有的冰水堆积垄软弱围岩,他们用导管引流;开挖后再加注水泥浆和水玻璃双液浆止住了水艰难前行。冬天零下20多度的低温下,周围山体形状显著变化,为了把洞口撑住、不变形,技术人员试验了特殊的蛭石混凝土拌料,给洞口明洞段盖上了一层棉被,又用热水加温等办法,度过了寒冬。隧道缺氧,项目采取弥散供氧措施,通过管道,将氧气一直送到掌子面,缓解缺氧的症状。为了保证把新鲜空气压到洞的最深处,隧道通风设施不断改进创新,他们采用“又吸又吐”的方法,以巷道式通风为主、独头压入式与巷道通风对流循环相结合的通风系统,通过以射流风机和抽气机共同运动,实现了全面“除尘清毒”。项目严格执行精细化管理、规范化操作、责任化考核要求,对所有施工工序、工艺进行了严格的安全质量技术交底,严格按照施工安全、质量规范加强过程管理,从开挖、爆破、初支、仰拱、二衬及水沟电缆槽的每个环节进行现场监控,保证了施工安全和质量。通过开展“创先争优”以及各种劳动竞赛活动,加强对安全、质量、效率等的综合考核,评选出团队或个人,激励大家,拼搏争先,多做贡献。科学管理,严谨专注,苦干实干,力拔头筹。他们在隧道掘进上不断创造佳绩,安全顺利攻克130米滑塌山体、四级以上围岩3000米和3段流砂断层及5处大的涌水,创造了主洞月进度163米、平导月进度203米的高原奇迹。不仅提前完成本标段掘进任务,还一鼓作气跨标掘进850多米,做到了安全、质量、进度及文明施工、环保全程受控,项目在历次业主综合检查中,均获得第一名的好成绩,成为国道317线的排头兵。
    “叶”之茂
    由于雀儿山隧道处在“川藏第一险”的特殊地位,由于川藏人民群众对“天险变通途”的急切盼望,更由于雀儿山项目部这个优秀团队的出色表现,一时间雀儿山成为热点、兴奋点,也成为各种媒体高度关注的新闻点。生花妙笔写春秋,多彩镜头展英姿,动情歌声传四方……这些表现雀儿山隧道建设者们的新闻作品、文艺作品犹如雀儿山“精神之树”上苍翠欲滴的片片绿叶,她是那么的让人养眼醉心,让人回味无穷。
    2014年7月,中铁一局宣传部杨峰部长就带领中央主流媒体,长途跋涉来到雀儿山进行集中采访。人民日报、新华社、工人日报、科技日报等媒体记者,许多人都是初次到高海拔地区,高原反应强烈,头昏脑涨地进行现场采访、拍摄,三更失眠时还在挑灯夜战写稿子、整片子。之后中央新闻单位以及人民网、新华网、中国网、央视网、央广网、中新网、凤凰网等多家网络媒体记者先后到项目专访,各类宣传报道稿件达2500多篇。他们用自己独到的视角创作出不同风格不同题材的新闻作品、文艺作品,堪称经典。这里只撷取几片“绿叶”,便可领略全貌。
    人民日报记者雷声拍摄雀儿山的系列照片(刊发日期2014年08月11日)通过画面让人们身临其境,感受到建设者们的艰辛与拼搏,震撼人心,配写的文字“雀儿山上筑天路——挑战生命极限,穿越川藏天堑”感人至深:“在雀儿山这样的地方,拼的就是意志”“在生命面前,钱有多重要?!之所以没走,就是要挑战自我。”
    工人日报女记者李元程通过与项目部年轻人的深层次交流,和他们成为很好的朋友。一篇“也许今生不会再见面”,把这一群年轻人的生存状态、信念追求、吃苦奉献、筑路情怀写得细腻生动,让人对这一群朴实无华的年轻人不由得心生敬意。“也许今生咱们不会再见面了,但我相信,凡是到过雀儿山的人,都不会忘记这里。”多少人读到这里,情不自禁的流下了眼泪。
    《当代中国画报》社记者张永太已经是60多岁的人了,硬是不顾高原反应的风险,也要学雀儿山的年轻人“挑战极限”,在高原上坚持采访、拍摄,并精心策划报道主题、版式设计。他的长篇报道“雀儿山上的无悔青春”(刊发日期2015年5月5日)与多幅视觉冲击力极强的图片配发在一起,有一种让人回肠荡气的感觉。“打通雀儿山,让文明不再遥远”。且看项目部经理王刘勋当初的如是说:放眼望去,整条路满目疮痍,苍凉得令人绝望。“再看看挡住去路的那座山,就有一种冲动:钻透它,让这段路成为遗迹。”这是一个流血流汗不流泪、能打硬仗的西北汉子。只要他上了山,雀儿山隧道一定是一场痛快淋漓的歼灭战。“强将手下无弱兵”。他带领的团队所向披靡,他们自信,再难的事情也是人干成的,当初前辈们能建成317国道,今天我们就能让这条路更通畅。
    雀儿山位于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德格,这里有一位因为一首《向往神鹰》而走红全国的藏族歌手尼玛泽仁·亚东,与腾格尔和容中尔甲合称“高原三星”。听说自己家乡人民盼望已久的雀儿山隧道正在建设,亚东便满怀激情地来到工地采风,携手扎西多杰,陈泽坤合力创作了一首堪比“天路”的高原之歌———“雀儿山之歌”:“是这座穿山越岭的隧道,让蜿蜒曲折的天路,变成通向幸福的坦途。让幸福和谐的光芒,闪耀在高原深处。让万水千山的天险,变成风景壮美的旅途。从此高山不再险阻,让雪域儿女的歌声,回荡在草原深处。”亚东的制作团队专门标明:谨以此歌献给世界第一高海拔特长公路隧道——雀儿山隧道的建设者们。
    雀儿山的故事也被中宣部和中央电视台纪录片频道作为国家广电总局“中国梦”主题宣传的重点项目《中国人的活法》之一,摄制组五上雀儿山进行拍摄中铁一局四公司雀儿山隧道建设者们奋战雪域高原的感人事迹,忠实地记录了他们的生活、工作的点点滴滴,记录了他们所有的工作和生活细节、情节,记录了他们在雪域高原不一样的活法。
    “花”之艳
    辛勤的浇灌必然会开出艳丽的花朵,艰苦的付出也一定会有丰厚的回报。雀儿山项目部4年执着艰苦的坚守高原,义无反顾的挑战极限,矢志不渝的穿越巅峰,竭尽全力的拼搏争先,使得雀儿山的精神之树鲜花盛开,争奇斗艳。且看这一朵朵姹紫嫣红的“花”:—“安全文明之花”。开工以来,雀儿山隧道青年班组以安全生产为切入点,推行青年安全生产示范岗创建活动,不断加大安全培训教育,强化安全红线意识,提高安全工作技能,积极排查安全隐患,带领广大青年以“钢钎打不进、人也要扎根”的精神信念,坚守高原、拼搏奉献,精细工作、确保安全,充分发挥了青年的生力军和突击队作用,为项目安全全面可控做出了卓越贡献。项目部被共青团中央和国家安全总局授予2014年度“全国青年安全生产示范岗”荣誉称号;项目还获得2014年度中国中铁安全文明工地以及2014年度陕西省优秀施工班组荣誉称号。
    —“科技之花”。项目部深知“穿越巅峰”必须坚持科技领先,依靠科技攻坚克难。目前已上报国家级科研成果1项,取得国家实用新型专利11项,中国中铁科研成果1项,上报中铁一局工艺工法15项,合理化建议66条,发表学术论文5篇。上报QC成果12篇,其中,6篇获得省部级优秀质量管理小组称号,2篇分别获得国家级QC成果一等奖和二等奖。—“项目文化之花”。项目部坚持文化引领,通过核心价值观和职业道德、项目“六大文化”学习培训,培养全体人员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致力于培育打造“雀儿山精神”,把坚决的态度、坚定的信念、坚强的决心、坚毅的作风体现在艰苦环境磨练坚强意志、雪域高原铸建精品工程的精神理念中,并重视培养和总结先进典型,借助媒体大力宣传先进典型,极大的激发了员工发挥不怕吃苦、迎难而上、顽强拼搏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项目部获得2014年度中国中铁项目文化示范点和2015年度中国中铁“优秀道德讲堂”荣誉称号。—“党建之花”。项目部党支部在做好日常施工生产和党建工作的基础上,针对高原施工任务及发展形势的实际,创造性地开展“坚守高原铸精品、我为党旗争光彩、劳动竞赛我争先、技能比武创佳绩”等高原特色的党建工作,达到了党员争先,促进施工的效果。项目党支部荣获2016年度“中国中铁先进基层党组织标杆”和国务院国资委党委表彰的“中央企业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劳模之花”。在4年的坚守与拼搏中,雀儿山项目部荣获2016年度全国总工会颁发的“工人先锋号”荣誉称号;先进模范人物层出不穷,有数十人受到公司、中铁一局、中国中铁股份公司的表彰。其中项目经理王刘勋荣获中国中铁“十大杰出青年”和“劳动模范”称号,并在中国中铁“道德大讲堂”作事迹报告,项目安质部长王志强荣获中国中铁“劳动模范”称号,使“雀儿山精神”得到广泛传扬。—“青年文明号之花”。雀儿山隧道苟涛青年班组是一个朝气蓬勃的青年集体,他们以“钢钎打不进、人也要扎根”的精神信念,坚守高原、挑战极限、全力攻坚,全身心地投入世界第一高海拔特长公路隧道的建设中,他们用实际行动践行了新时期青年文明号的时代精神和价值追求,在高山和冰雪的见证下谱写自己人生最美丽的青春华章!项目部苟涛青年班组被共青团陕西省委命名为“2015年度陕西省青年文明号”。—“民族团结之花”。项目部领导懂得,要“入乡随乡”,主动沟通,加强联系,尊重藏区乡俗,保护环境和植被,因为任何小事都可能引起民族纠纷,必须以政治的高度协调内外关系,严谨地处理好项目与地方政府和藏族群众的关系。为了使拆迁及时到位,他们成天奔波于县乡村进行协调,费尽口舌。为利用温泉,他们不惜爬山十几次,耐心细致,苦口婆心,最终达成协议。项目部医务室还主动为山下村落的藏族群众医治病情,融洽了民族关系。项目部副经理赵小冬还千方百计帮助交通局的藏族干部找到了失散30多年的亲人。“以心换心”,换来同心协力。他们和当地藏族干部成了好朋友。国道317线德格段协调办副主任彭措旦珠就是代表。他帮助项目协调征地、用水用电,协调项目与政府各部门、与当地群众的关系,组织各方适时地到项目部慰问,策划组织联谊活动,手把手教项目部员工排练节目,加强路地关系。德格县在电力紧张的情况下,做出了优先保证隧道施工用电的制度倾斜。大德高僧来雀儿山隧道慰问祈福,为建设者献上哈达,诵经加持。
    彭措旦珠一席话也许能够表达当地的藏族群众的心声:真心地感谢你们这些建设者,从内地到高原,远离亲人,受苦受难,坚守四年多,为我们藏区打隧道修公路,为藏区人民造福,你们功德无量啊!
    雀儿山隧道即将贯通,川藏几代人的梦想就要成真。过去历经2个多小时才能艰难通过的“川藏第一险”,今后只需12分钟就可以一穿而过。雀儿山隧道这座精品工程,与高入云端的雀儿山同在,而与雀儿山隧道一起成长起来的雀儿山“精神之树”,也必将以其独树一帜的风范傲然挺立于山巅。高山仰止。雀儿山虽高,雀儿山“精神之树”更高,更加令人景仰。
    (特约通讯员 柯满堂 李杰)

版权所有 2002 中铁一局集团有限公司 WWW.CRFEB.COM.CN
联系地址: 陕西省西安市雁塔北路1号 邮政编码: 710054
备案号: 陕ICP备12002715号-1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