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山梁,位于四川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的雪宝鼎腹地,海拔4017米,是西进黄龙景区的必经之路。因为没有隧道,要想翻山就得绕行34.78公里,需要2小时。且每年11月之后,大雪封山,大雾弥漫,弯多弯急,地面常有暗冰,极易发生交通事故。
为此,阿坝州于2009年底决定在此修建雪山梁隧道,并将其纳入“5.12”灾后振兴项目。通车后,从松潘川主寺镇到黄龙景区,车程将缩短约半个小时。
雪山梁隧道项目全长17.59公里,其中雪山梁隧道主洞7966米,分两个标段从两边同时向中间施工,工期54个月。
2012年2月三公司中标了该隧道A标段及11公里路基工程。同年9月16日,隧道开工;今年10月9日,平导顺利贯通,主洞率先到达临界点;11月29日,雪山梁隧道全面贯通。
走进雪山梁
2012年2月,三公司川黄项目第一批建设者来到雪宝顶脚下的巴十沟,经过巴十沟沟口的村子,他们往山谷深处走去,手机渐渐失去了信号,除了两边青翠的大山,只有偶尔几只漫步吃草的牦牛,俨然一副原始森林的景象,顿生几分恐惧。
“缺水、缺氧、缺人,没电、没信号、没暖气。”这是川黄项目部经理王皓对这里的第一印象。
项目驻地就选在雪山脚下,但却没有足够的水源。雪山融水根本解决不了项目施工和生活用水。为此,项目派了3个人带着干粮专门到大山里寻找水源,但都是无功而返。之后,项目曾请来专业队伍打水井,却依然找不到。所以,从开工至今,项目只能依靠3台水车从7公里外的川主寺拉水。
不止是缺水没电,手机无信号也是“家常便饭”。虽然后来拉了电线、光纤,却常常因为信号不稳定而与外界失去联系。
最难让人忍受的是高原、高寒、缺氧。一些工人刚到项目便出现了严重高原反应,流鼻血、耳鸣,别说干活,生命都受到了威胁。为此,项目部配置了医务室,购置了氧气瓶等员工职业健康配套设备,确保员工生命健康。
坚持绿色施工
雪山梁隧道处于著名的黄龙景区,环境保护要求高,山地不能随意破坏,一般长大隧道为了加快速度,可以通过开凿横洞或者斜井增加作业面,但是在这里只能从隧道口独头掘进4千米。
为了保护景区的一草一木,在施工过程中所产生的建筑废物,项目部都及时采取倒运、覆盖等措施处理。材料运输车辆均要冲洗干净,方可进出现场。运送散装材料的车辆也都要配备防止散落的措施,防止污染地面。
在施工现场,随处可见“少些尘土、保护碧空蓝天”等各种宣传绿色环保的标语,时刻提醒着施工人员增强绿色施工意识。
“刚进场时,项目部为了保护植被,便在设计的路基上修建施工便道。在一个叫水晶坡的地方,我们遇到了2米深的冻融土,土壤含水率大,履带挖土机也陷入泥里出不来。为此,作业人员就把原来的冻融土设法清除,换成片石和碎石。就在这段几百米的路基上,我们干了三个月。”王皓说。
信息化护航安全
为了确保隧道施工安全质量,项目部一直坚持超前地质预报、打水平钻。为了在意外发生时,方便逃生,项目在隧道里设置了直径1.2米的逃生管道,而设计要求达到0.8米就可以。
在雪山梁隧道洞口,专门有电子监控室,通过各个摄像头,对洞内外的施工进行全方位监控。在洞口有门禁系统,通过安全帽中的芯片,对每个作业工人进行编号,这个芯片不但能检测出人员的出入,还能定位,洞里面还安装了火灾报警系统,一旦出现明火,就会自动报警,洞外同步收到信号。
“安全应急演练我们每年至少开展两次,主要是预防隧道坍塌,涌水突泥险情发生。同时,隧道施工的每个班组都配备有一个专门的有害气体检测员,每次施工前,先对有害气体进行检测”项目安质部长杨上介绍。
此外,项目部切实做到了一切安全生产活动有据可依、有资料可查;制定了安全工作目标及控制措施,实行安全生产责任考核制度,安排了年、季、月安全培训计划,这一切都为实现本质安全提供了有力保障。
成功穿越岷山主峰
从2012年11月初隧道正式进洞以来,全体参建员工发扬艰苦奋斗精神,千方百计克服高寒、缺氧、物资匮乏等多重困难,于今年10月9日实现平导顺利贯通,主洞率先到达临界点;11月29日,雪山梁隧道正式全线贯通,成功穿越岷山主峰。
雪山梁上的五彩经幡随风飘动,传递着虔诚的藏族同胞对大自然的崇拜。贯通后的雪山梁隧道拉近了九寨沟和黄龙两大景区的距离,以方便藏区老百姓及过往游客的方式,歌颂着中铁一局三公司建设者5年的坚守与付出……
(特约通讯员 张特军 通讯员 张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