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库尔勒讯 “当年穿越罗布泊,苦战北天山,祖孙三代上兰新,住地窝子斗风沙,几十年时间我用相机见证了中铁一局筑路大军从新疆一路走来,茫茫戈壁通铁路,无人区里建绿洲,为新疆的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和牺牲。我想跟后生记者们交流的是,初次接触铁路工程的人会误以为平整的站场、标准化的生产、精神抖擞的员工面貌是理所当然的。但事实是,要达到这一标准是要付出艰辛的努力,没有长期的积累是无法实现的。今天的中铁一局让我们看到了什么是标杆!”
6月2日,13家主流媒体聚焦新运公司格尔木至库尔勒铁路(新疆段)首铺现场。在媒体见面会上,已76岁高龄的原新疆铁道报主任记者田增玉的一番话,勾起了在场参与过这段历史的过来人的回忆,也激发起了初次接触新疆铁路建设的记者们的热情。
田增玉老师打开了话匣子,从当年的施工装备,到地貌气候,一例例工程如数家珍。乌鲁木齐铁路局库尔勒建设指挥部党委书记陈军杰,中铁一局党委宣传部部长杨峰,新运公司党委书记陈杰等领导出席媒体见面会,同20余名记者畅所欲言,深入交流。地窝子是一种在沙漠化地区较简陋的居住方式,挖制方式比较简单:在地面以下挖约一米深的坑,形状四方,面积约两三米,四周用土坯或砖瓦垒起约半米的矮墙,顶上放几根椽子,再搭上树枝编成的筏子,再用草叶、泥巴盖顶。地窝子可以抵御沙漠化地区常见的风沙,并且冬暖夏凉,但通风较差。上世纪50年代的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以及后来的铁路筑路大军,都曾在地窝子里生活过。现在地窝子已经较少看到。
60多年来,新运公司在新疆共架梁4857孔,铺轨总里程达6939公里,占新疆乌鲁木齐铁路局运营总里程的近80%。其中,第一次进疆铺轨1904公里,第二次进疆架梁656孔,铺轨1287公里,第三次进疆架梁4201孔,铺轨3748公里。目前,格库铁路、乌鲁木齐地铁、克塔铁路和阿富准铁路四个项目正在紧锣密鼓建设之中。(本报记者 侯若斌 通讯员 党立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