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2版
发布日期:
飞越汉口东西湖
中铁一局武汉轨道交通1号线径河延伸线施工纪实
    7月9日,地处江汉平原东部的江城——武汉骄阳似火,酷暑难耐。
    记者来到汉口东西湖区由中铁一局桥梁公司托管的中铁一局武汉轨道交通1号线径河延伸线施工现场,工人们正冒着近40度的高温,加紧码头潭公园站、径河站和三店站站房的最后施工,向综合联调目标发起冲刺,努力铸造品牌工程。
    湖北武汉市轨道交通1号线径河延伸线工程,在2016年10月底前为中铁一局运作的BT综合工程项目,11月后改为地铁公司计价项目。主要工程有车站、区间、机电及设备安装工程、车辆及既有1号线部分系统与设备改造等。
    中铁一局管段线路全长4.031公里,双线7公里,3座站房全部为高架车站。桥梁、新运、电务公司参与施工。其中桥梁公司承建土建工程,主要包括桥梁主体、附属及声频障,车站主体及附属用房、车站装修,主体钢结构,地面景观与绿化,车辆采购等;新运公司负责轨道设备采购及铺设工程,动车调试施工;电务公司承担“四电”设备采购与安装,通用设备及电扶梯采购安装施工等。合同工期为2015年12月5日至2018年8月28日。
    自2015年12月7日开工以来,项目部发扬中国中铁“勇于跨越、追求卓越”企业精神,践行中铁一局“追求卓越是我们的人生品格”核心价值观,跑步进场,快速施工,以抓进度保工期为主线,严控安全质量环保,抢抓有利天气,全力以赴兑现工程建设总体目标,使工期大大提前,获得地铁公司赞誉。 

    抢先机,鱼塘滩涂起高桥 

    “武汉地铁1号线径河延伸线项目,对接受委托,独立实施管理的桥梁公司而言,是一个前所未有的挑战,但也是一次重要的发展机遇。”中铁一局武汉地铁1号线径河延伸线项目负责人张晓介绍道。“挑战是桥梁公司首次进入地铁领域,     中铁一局员工向武汉地铁运营管理人员介绍车站建设过程。    牛荣健摄
    没有施工经验;机遇是桥梁公司正处于扭亏解困的攻坚期,干好该项目既能为公司提质增效助一臂之力,还可以培养一批人才,为公司步入地铁施工、开拓新领域打下基础。”
    为此,桥梁公司选派了熟悉湖北武汉地区施工环境、富有朝气的项目管理团队担任武汉地铁1号线径河延伸线项目的管理中枢。
    管理人员于12月7日跑步进场,迅速提出了“临建和施工准备同步走”的工作思路。征拆、施工“两条腿走路”,为的是快速打出中铁一局品牌。
    征拆是施工的开路先锋。项目部领导班子细化分工,前期由时任项目党支部书记的葛国强主抓征拆,后期由主管生产的副经理任浩懿负责。
    该项目位于城乡结合部,线路涉及吴家山、三店和径河三个街道,拆迁量大。征拆人员依靠政府的支持与帮助,采取各个击破的方式,进场第三天就拿到了施工便道等临建用地。
    但修筑便道却成为项目的首道“拦路虎”。项目线路全长4.03公里,却有3.5公里处在鱼塘和藕地中,修筑便道需要大量的土方进行换填处理。然而,由于环保等原因,武汉地区取土困难,加上当时正值雨季,便道修筑工作受到严重影响。
    项目果断采用钢板铺设临时道路的方法,并对便道全部进行混凝土硬化,克服了软基、下雨、气温低等不利因素,仅用8天时间就完成了施工便道、现场驻地、钢筋加工场等10000平方米的临建基础硬化工作,第9天便实现了首根桩浇筑,25天临建完成,2016年1月3日,驻地达到办公、住宿条件……
    3月26日,由武汉市质量监督站、业主、设计、监理代表等组成的验收小组,验收通过了项目承台、墩柱、现浇梁“首件工程”,项目全面施工随即展开。很快,桥梁墩柱就像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一片片桥梁连点成线。
    “我们区间桥梁按照‘先连续梁,后简支梁;先下部,后上部。’的原则展开施工。为了提高连续梁施工效率,我们采用移动模架法。”项目部工程部部长、代总工程师段世强快人快语。“我们投入了10套移动模架,并在原来单一模架移动的基础上进行研究改进,实现了带模板左右前后移动,一孔就节约了3天时间,还形成了《提高移动模架的功效》的QC成果。”
    至2016年底,除过三处因高压线拆迁影响造成的“断点”外,区间桥梁主体按期完工,得到武汉地铁公司认可。 

    降心魔,新领域里增技能 

    2017年春节前,项目部的桥梁施工已基本完成。但由于对地铁其他专业知之甚少,托管力不从心,致使车站房建、装修等工作进度滞后,施工一时陷入被动。
    项目班子看在眼里,急在心上,可苦于不精通专业,心有余而力不足。项目主要骨干任浩懿、生产副经理刘帅和段世强也因此而“萌生退意”,纷纷提出调走或辞职的请求。“他们都是和我一起打拼过来的,这个时候却要走,我的压力可想而知。”张晓苦笑着说。
    作为项目的负责人,张晓没有退路。他只能顶着压力,做他们的思想工作。一番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后,才使他们留了下来。
    张晓也开始自我剖析,以前主要是“以包代管”的陈旧思想和轻视、畏难的情绪在作祟。如何破解困局?唯有降“心魔”,直面现实,从零学起。
    于是张晓带头从基础的房建图纸学起,并邀请中铁第四勘察设计院的专家到项目讲授房建知识,还多次组织员工到21号线参观学习。
    “3月份,我们利用一个月的时间,组织包括现场技术员、领工员在内的所有人员,坚持每天晚上集中学习。就从图纸、规范、各专业基础知识学起。每天我都早到,其他人也就不好意思不来了。”张晓回忆到。
    在张晓的带动下,大家渐渐有了底气,并开始直面现实困难,抓住一切时间学习相关知识。“为了尽快学会识图,我把房建的图纸分成块,一块一块地‘啃’。就一个钢筋的配型和布置,我研究了7天。研究透之后,我再去给其他人讲解。”
    段世强曾经因为工程陷入僵局一时难以突破,而几乎垂下泪来,但经过这段扎实苦学后,很快就能站在小桌板前,给各个管理队员、施工队伍“上课”了,即使面对负责四电、联调联试等专业的管理人员,也说得头头是道。他的底气有多足呢,张晓回忆到,那个时候他“上课”的声音都比以前亮了好几个度。
    武汉地铁一号线工程是桥梁公司首次涉足地铁领域,湖北市场又一直是桥梁公司精心维护的重点市场,桥梁公司的的重视程度可想而知。中铁一局副总经济师,桥梁公司执行董事、党委书记韩利斌多次到项目部检查指导工作,要求项目深入开展“崇规守矩规范管理,凝心聚力提质增效”主题活动,认真贯彻落实桥梁公司新修订的核心制度,统一职工思想,提振将士士气,打造有力的执行团队;同时落实精细化管理细则,抓施工生产、抓经营成本、抓安全质量关,以在建项目为基础,扩大市场占有份额,提高桥梁公司在武汉市场的影响力,以干好现场保市场,让职工在武汉长期工作,进而提升员工生活质量。
    他要求武汉地铁一号线项目一定要做出一个样子出来,桥梁公司经过一系列壮士断腕、猛药沉疴般的救助,自救之后,有能力、有条件达到止血、造血,最终自愈的目的,也让其他项目看一看,学一学,比一比,最终达到扭转项目整体管理被动的局面,最终实现全面提质增效目标。
    桥梁公司还及时派出工作组进驻项目,富有地铁轨道施工经验的副总经理张建明任组长,帮助项目人员学技术、理思路、想对策、促管理。在工作组的帮扶下,项目人员的地铁专业技术知识、现场管理水平得到了显著提升。 

    善统筹,集团作战促进度 

    今年初,武汉地铁公司要求加快工程进度,工期比原计划提前一年。此时项目剩余工程量巨大,难点工程还有三个站的主体站厅层,附属用房,装修,区间轨道铺设、综合联调等,按照正常的施工进度,至少要20个月才能完工,现在却要8个月完成。这不仅让项目部感到“压力山大”,也让负责托管工作的桥梁公司承受了巨大压力,同时也让中铁一局面临巨大挑战。对此,中铁一局集团公司从资金、技术等方面给予了大力帮扶,桥梁公司也从组织管理、施工方案、人财物投入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共同帮助项目渡过难关。
    4月底,为了进一步理顺管理,形成合力,打响桥梁公司品牌,桥梁公司又组建了以总经理殷文虎为组长、副总经理陈文斗,总经理助理李新安为副组长,工程管理部、物资设备部、成本部、安质部等其他生产部门负责人为组员的“第二波”工作组,进驻项目进行深度帮扶。
    殷文虎说:“武汉市场是桥梁公司重中之重,轨道交通1号线是桥梁公司首建地铁工程,‘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我们要干中学、学中干,后台支持、服务、帮扶前台,后台工作重心前移武汉,把1号线建成‘品牌工程’,在武汉形成‘优质工程群’。”
    “工作组进驻,干了八件大事。”陈文斗说,“第一是协助项目确定劳务队伍;第二是开展劳动竞赛,掀起大干热潮;第三是盯紧卡控物资,不让物资成为进度的掣肘因素;第四是让现场施工队伍“出活”,现场的施工面貌一天一个样;第五是确立“领导权”,让桥梁、新运、电务三家公司协同作战;第六是优化施工工序,形成流水线作业;第七是将桥梁公司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的精神发挥到极致;第八是加强沟通交流,让一切都‘顺’起来。”
    “八件事”让员工转变了思想观念,让先进理念渗透到项目管理的各个环节,工程质量得到保障、文明工地大变样,施工组织协调统一,项目管控也由“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精细化管理落地生根。
    协作队伍配合的好坏直接关系着施工进度。“进驻项目后,我们不仅帮助项目转变了管理理念,同时也理顺了各专业施工间的工序衔接,使各参建单位配合更加默契。”陈文斗介绍。
    项目部也从自身进行审视,转变了以往对待协作队伍“命令式”的管理模式,想方设法从后勤服务、物资保障等多方面为各专业队伍创造条件。比如为了保证5月25日达到冷滑条件,项目则优先安排了站台轨行区两侧3米之内的施工,就是这样的“全局谋划”的思路使得各专业实现了集团化作战,齐头并进。
    钢结构施工受制于材料供应,项目部便把所有物资人员派到各个加工厂督促生产,确保出一批成品,装运一批。原计划5月初才能加工完成的钢结构,4月27日就全部到场。1500吨的钢结构,只用了23天吊装完成。
    装饰装修配合机械吃紧,项目部就主动帮助他们联系机械;屋面施工作业面少,项目部统筹协调,增加了3个工作面,使屋面施工形成流水线作业。
    5月份,工作组与项目部精细策划,结合中铁一局工会在武汉地铁市场组织的“劳动竞赛”活动,开展了针对各专业协作队和项目部管理人员的“大干红五月”劳动竞赛,分类制定了详尽的施工计划和配套激励机制,拿出350万元奖励各专业协作队和管理人员。
    竞赛期间,项目全员盯控在现场。大家每天早上6点50分点完名就上工地,午饭在工地吃盒饭,直到晚上学习才回去,很多时候,学习完还要再上工地。任浩懿说:“那段时间我们都是连轴转,完全没有了时间概念,累了就在工地上歇一会,休息一会又接着干。3000平方米的码头潭公园站站房,只用了18天就(把框架)抢了出来。”
    那个时候,桥梁公司工会主席杜芳栋一行及时为项目部送去清凉,有力地凝聚了人心,提振了士气。
    每座车站27个专业同时施工,高峰期有400余名工人同时作业,协调工作显得尤为重要。项目部每天都要召开各专业的“碰头会”,每周四召开生产例会。碰头会重点解决“哪些单位配合”、“怎么配合”等问题,生产例会则是总结本周施工情况,兑现考核,同时下达下周计划和落实措施。
    项目部采取领导带班制,张晓、刘帅、任浩懿三个班子成员各负责一个站点,同时又实行站长负责制,让张科学、刘海军、杨又让3名责任心强的管理人员分别担任三个站的站长。站长对车站全权领导,又对带班领导负责,形成了每座车站“带班领导+站长”这样互为补充的管理体系。
    1992年出生的吉林建筑大学电器工程自动化专业的张科学,从项目物机部调到码头潭公园站任站长。参加工作只有两年多的他,学习能力极强,他把图纸电子版存进手机,一有时间就学,并虚心向工人请教。很快就学会了看图,对各专业了如指掌,把工作安排的井井有条,连工地上经验丰富的老师傅都很佩服他。
    电务公司分部负责人耿安安介绍,供电专业是2016年12月26日进场的,在张科学的协调下,早在新运公司浇筑轨道板时就预留了设备安装基础支座的预埋钢筋,使得一切工作变得顺畅很多,5月底就完成了设备安装工作。而这在别的工地很难达到。
    各参建单位想尽一切办法赶进度。桥梁公司施工的区间桥梁因三处高压电线迁移达不成协议,造成断点。新运公司铺架分部负责人张大龙说:“就条件,成熟一段铺轨一段。”电务公司分部提前计算好断点长度,在断点处增设端口配盘,一旦断点架通,立即完成电缆线布设。
    3月29日,经过一年多的不懈努力,区间桥梁三店西路三跨现浇简支梁处高压线终于达成停电协议,桥梁公司项目部立即组织施工,从钻孔桩到现浇梁全部完成只用了一个月不到的时间。随后新运、电务也快速跟进,5月17日便完成了长轨通。
    新运公司负责动车调试的何小波告诉记者,动车调试组5月27日进场完成三权(管理权、指挥权、控制权)接管工作,开始对各专业进行安全、动调宣贯。在完成区间限界清理、安装隔离门、拆除车档等准备工作后,6月26日正式冷滑,7月15日进行热滑,为开通运营扫清了障碍。
 
    勇争先,勠力同心现共赢 

    近几年,在“武汉,每天不一样!”的新城市形象口号的感召下,武汉轨道交通以每年至少建成2条轨道交通线路的速度高速推进。
    中铁一局武汉轨道交通1号线径河延伸线在各参建单位的通力合作和密切配合下,充分体现了武汉地铁建设的速度要求,工期大幅提前。目前,已开始综合联调工作,正在为提前开通做着最后的准备。
    勠力同心实现了进度与安全质量共赢。电务公司分部在接触轨安装过程中,要求接触轨与钢轨的高度误差必须控制在正负5毫米之内,6月25日,分部总工程师叶刚在业主运营和车辆、动调等三方的共同见证下,实际测量了接触轨高度,误差在正负1毫米之间,局部还实现零误差。
    2017年,中铁一局武汉轨道交通1号线径河延伸线工程还获得武汉市建设安全管理协会颁发的“2016年武汉市建设工程安全文明施工示范项目”称号,并捧回了武汉市建设工程“黄鹤杯”。
    眼下,武汉的天气一天热过一天,但中铁一局建设者的热情也是“一浪高过一浪”,桥梁公司职工与时间赛跑,与自己较劲,他们正在用行动证明自己,用结果诠释“担当立品质,诚信通天地”的核心价值观。
    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桥梁公司雄踞湖北,跨越武汉三镇,建设了襄樊汉江二桥、鱼梁洲大桥,武汉长江二桥、机场路府河大桥、马池大桥、三金潭立交桥等市政项目。随着市场变化,在宜万铁路、汉洪高速、恩黔高速、利万高速、城市圈环线等项目的建设中,桥梁公司又逐步走向了武汉周边地区。而这次以全新的姿态、全新的理念再次挺进武汉,他们已经用工程业绩证明了自己。
    (本报记者 牛荣健 第五明辉 特约通讯员 陈君柱 通讯员 李康 彭修刚)

版权所有 2002 中铁一局集团有限公司 WWW.CRFEB.COM.CN
联系地址: 陕西省西安市雁塔北路1号 邮政编码: 710054
备案号: 陕ICP备12002715号-1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