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3版
发布日期:
撑起偌大检修车间的小个子
记新运公司托电运输分公司检修车间制动钳工张太军
    这里没有雅观别致的工作室,只有堆满各种器件的维修间;这里没有光鲜亮丽的面庞,只有一张张粘满油腻的脸;这里没有干净整洁的床板,只有一箱箱布满油渍的零件。这里是新运公司托电运输分公司检修车间机械工班,在内燃机车的地沟下,在打磨零件的车间里,总会有一位一米六五的小个子,穿着已经洗不出底色的工服,拿着各种工具,根治着机车制动机的各种“疑难杂症”。他就是托电运输分公司检修车间人眼中的“技术大拿”——制动钳工张太军。 

    把困难当成阶梯的勇士 

    17台平均年龄比张太军还大的内燃机车承担着整个托电运输分公司的全部牵引任务。平均每天周转28台次,一天牵引1500多公里,而张太军就是这17台机车制动部分检修的员工之一。他一天要上车30多趟,检查100多个部件,来来回回上下地沟20多次。
    张太军2010年来到托电铁路运输分公司检修车间,被分配到走行组负责机车走行部的维修。瘦弱的身体是不被车间人看好的,都想着他可能很快就会被累走,因为机车走行部的每一个部件都彰显着大、重,平均一般部件的重量和他的体重是相持平的。一晃几个月过去了,张太军不但没有被累走,反而凭着他那对机械修理的热爱和那种想干好工作的不服输精神,使大家的质疑烟消云散,得到了大家对他工作的认可。但张太军并没有停滞不前,因为在他的眼里走行部有许多的工作要等着他去做,等着他去完成。接下来的几年时间里他先后对机车走行部齿轮箱的拆装方法进行了改进,使齿轮箱在拆卸时更加的安全、快捷、方便。用一小块废旧的角铁,就解决了困扰大家很久的闸瓦偏磨的问题等等。总之在他的努力下使走行部很多不规范的作业,都实现了标准化作业。
    2013年下半年由于车间制动工班人员的调动,造成作业人员紧缺,此时正值一年一度的机车秋鉴时期,车间管理人员一筹莫展,就在这时张太军主动请缨:我可以转岗来干制动同时兼职干走行。车间领导同样是怀着质疑说:“你能行吗?”张太军只说了三个字“没问题”。接下来的半年时间里,他是走行有活就干活,走行没有活他就研究制动,靠着自己肯学的劲头,仅半年的时间里他就将制动方面的检修理论知识和实作技能全部掌握,并在实际作业中运用自如。 

    把技艺融进血液的工匠 

    车间领导多次说过,工班里只要有张太军在,大家的心里总能踏实许多。2016年,分公司运用机车先后出现了制动机减压不成比例的故障,车间技术人员组织制动工班相关人员进行了多次研讨,可终究也没有找到解决的办法。就在大家都准备对此故障放弃交给机车厂处理的时候,张太军却暗下决心啃掉这个“硬骨头”。他将故障机车的全部闸件,都拿出来进行反复的拆卸、组装、试验,他坐在工作台前,一会儿拿起柱塞,一会儿拿起胶圈,一个个部件在他的手中不停的变换着,大家下班了他还坐在工作台前手拿部件不肯离去。夜里两点车间领导来夜查时,发现他还坐在那里,透过门窗看见他那瘦弱的背影在钢与铁的映衬下显得越发的瘦小了,夜查领导走到近前劝他回去休息,他用那双略显疲倦,但炯炯有神的眼睛看着领导说:“不急,我就快找到故障点了。”果然在第二天的早交班会上,张太军拖着疲倦的身躯将故障问题一一向工班人员讲解,大家听后恍然大悟,原来是配合件的研磨精度不够,就差0.05毫米的间隙,毫厘之差,这么小的误差用眼睛根本是发现不了的,张太军用千分尺对数十个部件进行了反反复复的测量及比对,最终才找出了故障问题。熬了一晚上大家劝他回去休息,他却说我要看着故障机车修复心里才踏实。就这样在他的带领下工班先后对运用机车制动减压不成比例的故障进行了修复。大家为张太军这种忘我的工作精神而纷纷点赞。车间领导说每每回忆起这一刻,心里总有一些酸楚。第二天就在大家为故障问题得到解决而高兴的时候,张太军针对机车存在的制动减压不成比例的故障问题进行总结,整理成笔记,车间还将他整理出的笔记,作为处理故障的典范,用作学习会上的学习资料。并且,他将造成故障的零部件进行了逐一改良、提出了新的检修工艺工法,此项故障得到了彻底的解决根治。同事眼里的张太军,已经把这些技艺和他的血液融为一体。
    在修理技术上,张太军是当之无愧的领头羊。而在大家看来,他还是一名技术创新的能手。近几年来由于机车上干燥器排污阀不能排污故障的频发,造成机车及车辆的制动机因空气管路的水分过多,冬季频繁出现制动机闸件失灵的故障,严重影响着列车的运行安全。张太军靠着对制动部分的了解,经过几昼夜的研究,通过减少缓解弹簧圈数的办法,解决了排污阀不排污的故障。
    “我师父带出来的徒弟,都是单位里的中坚骨干。”张太军的徒弟冀晓红骄傲地说。自己做出成绩不简单,让自己的徒弟同样成为行业中的佼佼者更不简单。正如冀晓红所说:“我们的师傅从来不会留一手,有什么就教什么。” 

    技术创新中的领军先锋 

    技术高了思想高了,资历老了技术新了。这是熟知张太军的人对他的一句评价。在大家的眼里只要张太军肯研究,那被研究的部件指定能够出亮点。而且他总是能够在千道的工序中发现那细微的漏洞。2017年车间在分公司的要求下筹建创新工作室,其中一项技术是利用废旧机车上拆下来的制动部件,制作制动机车下模拟操作系统。张太军在接到车间下达的任务后与同事一起将车上拆下来的数百根管子和接头,耗费几天的时间终于组装在一起,可是到了最后试验的时候却出现了制动减压不成比例的问题。眼看着上级领导来检查的日期就要到了,大家心急如焚。这个时候又是张太军站了出来,他说:“我有办法,只要将现有的总风缸容积增大就可以解决问题了。”看着大家质疑的眼光,他说:大家不用怀疑试一试就知道了。大家齐心协力将风缸更换后,果然故障问题不在了。在他的词典里技术、创新已被诠释的淋漓尽致。 

    脏累工作中的幕后英雄 

    人们或许能看见机车每天一如既往地奔跑在铁路线上,却看不见那些战斗在地沟,忍受夏季酷暑、冬季严寒进行维修的无名英雄。
    “有一年夏天的中午,机车在区间发生故障,我们只能奔赴现场修理。”张太军想起那一幕,依然记忆犹新。夏天室外温度就高达摄氏三十七八度,更不要说没有空调,温度高达五六十度的密闭机械间。两个多小时,张太军顶着炙烤,毅然将车辆故障排除。“我刚参加工作时,那些老师傅对我的影响很大。他们技术精湛,坐在一边看你操作就能发现问题,对新人也是照顾有加,传授技艺毫无保留。老师傅的敬业精神也一直激励我到现在。”张太军也曾在右手受伤无法活动的情况下还坚持单手带病指导上工,而这也只是他在工作中忘我奉献的一个缩影。
    学透一门技术,保障一方安全,一直是张太军的精神坐标。在一个个平凡而又不简单的事例中,这个1977年生人、一米六五的小个子,撑起了托电运输分公司检修车间制动工班的一片天,用坚守证明了工匠的追求,用行动诠释了工匠的价值,用创新展示了工匠的精神。
    (通讯员 张治)

版权所有 2002 中铁一局集团有限公司 WWW.CRFEB.COM.CN
联系地址: 陕西省西安市雁塔北路1号 邮政编码: 710054
备案号: 陕ICP备12002715号-1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