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4版
发布日期:
《铁路建设报》的前世今生(上)
——报社原总编辑钱之强回忆往昔峥嵘岁月
钱之强手执照片深情回忆。
1979年夏天,中铁一局宣传科长和优秀通讯员代表会议合影。前排右起第六人为时任政治部副主任孙守仁;前排左起第六人为政治部宣传部副部长刘镇;前排右起第五人为铁路建设报社总编辑梁冰(女)。

  1982年5月,中铁一局优秀报告员、宣传员、通讯员代表会议合影。前排右起第一人为铁路建设报社总编辑梁冰(女)。
1981年11月12日,中铁一局通讯员培训班结业合影。
    一眨眼,《铁路建设报》已经走过了66个春秋,它记载了一局66年的伟大而光辉的铁路建设历史征程,记载了一局人在祖国的大江南北奋发图强、不屈不挠、顽强拼搏、团结奋战的66年的光辉足迹。回首往昔,它从创刊到今天,始终同一局人同呼吸,共命运,同患难,共荣辱,走过风风雨雨,走过山山水水,历经沧海桑田,历经风云变幻。
    2017年9月7日,一个秋高气爽的日子,记者采访了《铁路建设报》原总编辑钱之强先生,同他一起回顾了尘封已久的峥嵘岁月。
    钱老虽然已经81岁高龄,但精神矍铄,声音洪亮,思路清晰,思维敏捷,令人敬仰。他告诉记者,《铁路建设报》的前身是《西北铁道》报,于1951年8月1日在甘肃天水创刊,由铁道部西北铁路干线工程局出版发行,当时西北野战军的将领王世泰担任局长和政委,他为报纸撰文代发刊词。他说:“我们西北铁路干线工程局,很需要出版一种正式报纸。”并题词:“集中起来坚持下去的领导方式应通过报纸贯彻下去。”在报纸创刊一周年时,王世泰又一次题词说:“加强报纸的思想性和指导性,组织广大职工特别是现场职工群众参加报纸工作,更大地发挥报纸的作用。”王世泰局长的发刊词和题词,集中概括了新中国铁路企业报纸的办报方针,同时,它使报纸先天便打上了革命化、军事化的烙印。1958年局迁至新疆乌鲁木齐市后,报纸改名为《新疆铁道报》,出周三刊。1963年局改为西北铁路工程局后,报名又改回《西北铁道报》。“文化大革命”开始后,报社受到了很大冲击,不得不停刊。1971年初,交通部西北铁路工程局工管分开,把运输管理部分留在乌鲁木齐,成立了乌鲁木齐铁路局。将工程部分东迁西安,成立了交通部第一铁路工程局。原《西北铁道》报社没有随迁西安,重新组建报社。
    钱之强原来在北京铁道部人民铁道出版社任职,妻子在青海工作,夫妻长年分居,1972年,当他还在河南息县交通部五七干校劳动时,组织考虑到他的情况,调他到交通部第一铁路工程局报社工作,从此结束了长达12年的两地分居。他1972年11月到报社报到时,报社没有办公设备,没有人员,对外只有一个电话号码。当时,宣传处副处长刘镇极力主张报纸复刊,到了1973年,局政治部成立了报社筹备小组,由刘镇、康兆强、苏振山,钱之强、赵崇敬5人组成,着手进行筹备工作。随后,局党委调刘增美任报社政委。经过两年的准备,1975年2月20日,报纸复刊,每周一期,初定名为《铁一工人》,试刊中改为《铁路建设报》。1978年初,报社机构得以健全,梁冰任总编辑,成立了政治教育组,组长刘本贵,生产宣传组,组长钱之强,群工组,组长李维钧,办公室,主任田广业。1979年周文祥任副总编。机构的健全为后来的报社建设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1983年5月,一局领导班子进行了大调整,孙守仁任局党委书记,白如峰任局长。钱之强被任命为报社总编辑,报社为正处级单位。钱之强上任后,着重于提高报社的声誉,建设一种良好的报风。在思想建设和业务建设方面营造的浓厚的政治氛围,活跃思想交流,积极探讨业务并着手筹办一周出两期报。局里对机构进行了重新编制,确定报社定员23人,设两科一室(编辑科、采通科、总编办公室)。报社的工作得到了局党委和行政的鼎力支持与信任。局长一次就批了3万元更新照相设备,靠这套设备培养了摄影记者宋源。
    报社印刷厂的筹建由机关党委的干部李德利负责。从人民铁道出版社印刷厂请来两位师傅协助,在内部招了几名工人学习拣字和印刷,编好的稿子由朱友仁画版。每期报纸印4000-5000份,面向8万多局内职工,同时在全国铁路系统交流,并发送各地方企业和有关单位,由刘奎仲负责发行。报头是由机关职工张宝杉写的,用了很多年,后来改换成原《人民日报》社长、总编辑邵华泽题的字,一直沿用至今。
    钱老说,铁路系统办报,是受苏联《汽笛报》的影响,多年延续下来的传统。继承传统,开拓创新是铁路报纸的使命和责任。《铁路建设报》是一局党委的机关报,是社会主义铁路企业的舆论阵地,办报的实践形成了它的宗旨是“对外提高企业社会知名度,对内调动职工积极性,充分体现铁路建筑企业特色,以时代气息和奉献精神感染读者,做职工、家属及读者的良师益友。”
    钱老在任总编辑的13年里,追求的是报纸的影响力和社会地位。他说:“一张报纸,它的影响力来自何处?来自新闻产品。没有好的新闻产品的广泛传播,报纸就无法产生它的影响力。”所以,钱老在职时极力主张人人都要争写好新闻,写与众不同的特色新闻。
    翻阅几十年前的《铁路建设报》珍藏本,可以看到当时的栏目设置,一版有《新线短论》《经纬仪》《四有新风》《天上地下》《一线速写》;二版有《百年大计》《兼听台》《兵头将尾》《多经潮》《科技广场》《经济之友》《见到就说》;三版有《学习与思考》《党的生活》《青春》《职工之家》《教与学》《卫生保健》《恋爱婚姻家庭》等;四版为《新路》副刊和《文化与生活》《美术与摄影》专版,可见栏目之多。
    《铁路建设报》曾经拥有240多个通讯组,近千人组成的通讯员队伍。自1980年后,报社经常举办通讯员培训班,培训班曾邀请过著名作家杜鹏程为学员授课,他授课时曾说过一句让人终生难忘的话:“我们这些人,是有思想的人。”经过培训的通讯员,有的被选拔为本报的专业办报人员,有的成为全国性报纸和省市级报纸的采编人员。
    提高业务素质是提高报纸质量的必要条件。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报社有大专以上文凭的人只有钱之强、任莫、刘少英、赵崇敬4人。为了培养骨干人才,王梦楼、唐凤盈、慕明彪3人进了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函授班;两次选送刘本贵去北京,参加铁道部政治部宣传部在部党校举办的新闻理论进修班学习;推荐李林进了陕西省党校学习。为了充实兵力,1983年,报社从基层招了一些年轻人,有段慧军、杨宗保、张兆东、周锐、王冬生、沈忠、杨铜茂等人。在这一段时间里,还陆续调进了张翠珍(女)、单玉铉、贺钢、张静(女)、马喜贵等人。
    1987年8月,《铁路建设报》由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颁发正式出版物刊号:CN61-0020。为了进一步提高报纸质量,1992年2月,局党委批准《铁路建设报》成立编辑委员会,由钱之强、刘少英、刘本贵三人组成,主要职责是制订编辑方针,推进新闻改革,搞好队伍建设,提高报纸质量。同年8月,经陕西省工商行政管理局批准,开办广告经营业务。1993年3月,开始办月末版,生动鲜活的版面和丰富多彩的内容极大地增强了报纸的可读性,扩大了报纸的社会传播面。
    (作者单位:中铁一局机关)  

版权所有 2002 中铁一局集团有限公司 WWW.CRFEB.COM.CN
联系地址: 陕西省西安市雁塔北路1号 邮政编码: 710054
备案号: 陕ICP备12002715号-1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