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5版
发布日期:
走基层·重点工程建设系列报道之二十六
最美梁场的“国家队”
走进中铁一局物贸公司合安高铁舒城东制梁场
     
    “走进舒城东制梁场处处体现美,细微之处都很精致,可以说是匠心独具。”11月11日,记者陪同九家中央媒体记者走进中铁一局物贸公司合安高铁舒城东制梁场,大家纷纷赞誉。
    这支团队来自中铁一局物贸公司。自中国高铁建设开始,物贸公司首家开始在施工现场制梁,至今已经预制近2万跨箱梁,占全国制梁十分之一,被誉为中国高铁制梁“国家队”。
    初冬时节,梁场徽派建筑、小桥流水,文化长廊和道路旁树上的红叶,院子里红的菊花、白的茶树花在晨光下五彩斑斓,与耳边传来广播室悠扬的歌声,交相辉映。犹如入住宾馆“标准间”,每间房内2名职工开始起床、叠被、洗漱、吃早餐、准备上班。这是舒城东制梁场的一个缩影。
    只见:生产区,混凝土拌合站一排排灰罐耸立在进场口最前端。这个以前最容易脏乱的场地,现在完全变了样,地面没有了遗漏的渣子。出料口立柱包上了塑料薄膜,拌合站周围被裹的规整严实,实施全封闭管理。拌合站、砂石料仓均采用LED显示屏向外实时显示各项进料和检测数据。
    匠心操作,精细精准、文明施工已经成为工人的习惯。几名工人脚上套着鞋套正在绑扎钢筋。“为了保证桥梁的预制品质,工人绑扎钢筋过程中要求统一穿鞋套,防止鞋底对钢筋的污染。”项目负责人李巍讲道。
    制梁之道是精益求精。物贸公司这个“国家队”专注于箱梁预制工作,就箱梁预制专项QC成果、省部级工艺工法达到50多项,梁场技术团队有效应用先进的制梁工法、科研成果并在行业内进行了推广,其中预埋套筒合格率、桥面拉毛质量、预埋件精度控制、钢筋绑扎定位精度控制,更是赢得得业主、监理及兄弟单位的赞誉。该团队自主研发横向拉毛机(新型拉毛处理工艺)获得全国发明专利。
    工匠更体现在项目技术团队的持续创新。一年多来创新效果成绩斐然。
    梁场采用的数控自动化设备开始发挥优势。张拉作业采用智能张拉设备,实现自动张拉。相比传统手工张拉,精度高、更安全、可监控、可追溯,同时,操作人员从原来的8人降到2至4人;占地5400平方米的一体化钢筋加工车间,使原本35人的工作量,减到现在只要15名工人就能完成,产品标准化程度提高不说,产量也增加了整整一倍,仅钢筋弯箍机每天可生产弯箍筋8354个,整个钢筋加工车间一天加工钢筋120余吨。
    “一些活,钱花到了,谁都可以这么做。但这里没有奢华,只是我们更用心,在技术上不断突破自己,当作职业目标,把建项目当建家一样来做。”项目总工李玉龙说。比如:“食堂的吊顶就是按照家庭装修的材料和样式,只花了一千多元,但简洁大气。还有箱梁养护,保障梁体外观质量一直是心病,项目技术团队吸收、改进了传统养护技术,真正意义上实现了喷淋养护智能化。现在全天候,无死角的喷淋养生使我们的箱梁预制效果如少女的肌肤一样,颜色一致,光洁圆顺。”
    当然,在梁体施工过程中,工地项目试验员、材料员严控混凝土拌制质量,测量技术员精准控制标高和顺直度,施工人员利用抹平机确保平整度……大家各司其职,通力合作,严格把关,才确保梁体的唯实唯美。
    最美梁场,名副其实。最美梁场,用她的美,扮靓了合安高铁,也擦亮了中铁一局制梁“国家队”的铭牌。截至目前,舒城东制梁场预制箱梁96跨,获得合安高铁股份公司绿牌一张。拌和站的规范化、标准化管理获得全线唯一一个拌和站加分项目。继续用心做好桥梁预制工作,把品牌向品质的提升是这个制梁“国家队”对于工匠精神最佳诠释。
    (特约通讯员 徐海峰 张大强 同新平 本报记者 牛荣健)

版权所有 2002 中铁一局集团有限公司 WWW.CRFEB.COM.CN
联系地址: 陕西省西安市雁塔北路1号 邮政编码: 710054
备案号: 陕ICP备12002715号-1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