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8版
发布日期:
我是怎样进入铁路建设报社的
王梦楼
     
    我是地道农村娃。1970年招工进入铁一局。起初在桥梁处,因会拉胡琴,在业余文艺宣传队混了几年。后随单位整建制调入第四工程处。这时已20多岁了,觉得业余宣传队不能再干了,得干点正事,安心学学技术。又刚到新单位,便决心“隐姓埋名”,从此“金盆洗手”不干了。
    1976年,我所在的第四工程处在陕北富县修西延线,当时局里布置,要在四处搞一个文艺宣传现场会。四处作为东道主,第一要务就是急着准备文艺节目。不知和我一起调过来的弟兄哪个给漏了风,负责这一工作的团委书记打听到我干过宣传队,找上门非让我给编个节目。我不由分说立马拒绝:弄不了。团委书记见状,去找我的顶头上司机械队长。队长来当着工班长和我的面下命令:“王梦楼的任务就是编节目,你不要给他分配工作。”
    我当时是内燃机钳工(俗称修理工)。那时工程处机械、车辆都不多,隧道口空压机或发电机一出故障,整个工地都“停摆”,处党委书记(当时的一把手)就急了,常常派他的专车北京吉普来接我们修理工去抢修。我一个普通工人坐在处领导的专用座驾上,随着山路颠簸,就寻思,这事加加工可能写成一个不错的故事。想是想啦,但手懒的我并没打算写。这会让人家逼到旮旯,想起来了,心说把这编成一个革命故事(当时时兴讲革命故事),应付一下差事,能用不能用不管他,咱就这水平。故事名字就叫《北京吉普》。
    故事编成交了稿子我就没再管。谁知这时唐山大地震发生,上下都忙着抗震救灾,我也于第二批被派到抗震前线,早把这事忘了个干干净净。
    在唐山古冶住着时,一天有人告我说局报社记者找我。我挺诧异,不知啥事。及至见面一说,原来文艺宣传现场会因地震取消了,我编的那个故事被寄到报社,报社觉得挺不错,想发表,只是原稿的语言是按照舞台上讲述而写的,编辑要求改为一般短篇小说的语言形式,以适合报纸采用。记者还带来了报社美编为故事创作的好几幅题图、插图,让我挑选。这倒不难,故事梗概不变,就把语言形式改改。我按要求改后将稿子邮寄报社,附信告知了我对题图、插图的选择意见。没多久,稿子就见报了。这就是我和报社有联系的开始。
    我是个懒人,过后没想着再写。不料报社自打知道我这个人后,一会儿寄几个采访本来,一会儿寄几本稿纸来,一会儿又寄几本书来,还给处宣传科打电话(那时没手机),让传话给我,说是咋写了一篇就不写了?再给咱报纸写几篇嘛。这样满腔热情的关怀让我坐不住,深觉对不住人家。后来又写了几篇,都是副刊稿,虽然写得很少,但报社基本都用了。于是,1978年10月份,突然一纸命令,我就到报社来了。当时我是工人身份,命令是助勤令,还不是正式调动。我一来就让我编稿,起初自卑得很,觉得这里是知识分子堆,咱一小工人,因而编稿特别用心。那会报社坚持每周评报,也可能碰巧了,我编的稿子动不动就被评为红旗稿件。慢慢尾巴就翘起来了,至少不再那么没自信了。在报社助勤(实际就是试用、考验)三个月后,正式调令和转干手续才一次办了。1982年我考上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函授学院,机会难得,猛学三年毕业,我便从业余文学爱好者逐步转行成了“新闻人”。
    回顾这些,我最大的感慨是:我是家族第一代铁路职工,没有任何根基和背景,报社的人不但一个不认识,连见过也没见过,局机关大门朝哪开都不知道,当年报社这些前辈们咋就一眼看中我、选上我了呢?我不能不感叹当时人心的诚朴和风气的纯正。没有他们的垂青和栽培,哪有我后来的人生?是他们,是铁路建设报社,把我培养成了一名新闻工作者。大恩不言谢哪,对他们的感激岂是一句感谢就能表达得了的。
    新闻宣传,企业需要,员工需要。三十年的报纸工作经历告诉我,新闻这个“娘子”不咋“旺夫”,甭指望凭她大富大贵。新闻,虽为一心想干大事者所不屑为,也非只搭空架的志大才疏者们所能企及。就像戏剧前辈选徒弟,师傅特有的专业眼光最清楚谁有培养前途。报社后继人才的选拔,最好也多听听编采一线专业人员的意见,以便把真正具有新闻潜质的人才吸收进来,从而把报纸办得更专业,更具影响力,为企业、为员工更好地服务。
    (作者单位:离退休工作部)

版权所有 2002 中铁一局集团有限公司 WWW.CRFEB.COM.CN
联系地址: 陕西省西安市雁塔北路1号 邮政编码: 710054
备案号: 陕ICP备12002715号-1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