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984年进入铁路建设报,到2012年离开,我在报社工作了28年。回想起来,也没做过什么值得夸耀的事。
进入报社纯属偶然。1984年我在渭南铁路工程学校校办当秘书,因小事与校长发生争执,一气之下,参加了《铁路建设报》公开招聘。当时只是想到西安顺便回家看看父母,没想到考上了,才认真考虑去与不去。
工程学校上班挺好的,妻子也在渭南,女儿刚出生,到西安两地分居又得跑通勤。思来想去,最终与妻子商量决定,为了孩子以后的学业,回西安到报社上班。
从报社的通讯员,到报社记者,这一转变太快,写作不是我的长项,上大专班学的是马列理论,写作课的成绩并不优异。
半路出家搞新闻,一切从零开始。跑印刷厂搞校对、跟老记者采访写稿子、学画版当编辑,甚至当司机开车送报纸、到外面单位拉广告。到报社后每一个岗位都干过,成为多面手,但是写作水平仍很难提高。
在报社的近三十年,经历的大事也不少,2004年铁路建设报社并入中铁一局宣传部,设为采编科,我竞聘当上科长。报纸从1984年4开4版周一刊,1985年改为周二刊,2006年底由小报改为对开大报,黑白改彩色。2007年我荣幸地当上报社副总编,2010年建局60周年,《铁路建设报》出特刊纪念,一共36个版面,还专门做了个精美的封套,装在里面。当时加班加点,大家干劲很大。
2008年5月汶川大地震后,报社派记者张天翔去甘肃徽县宝成铁路109隧道抢险工地采访,及时发回抢险一线的报道。后期我和李平也赶到现场,专门采访抢险的普通工人,五公司职工不顾生死排除险情的片段,被我还原为特写《生死考验》一文,陕西工人报在一版刊登。
2007年3月初,宣传部长、报社总编辑柯满堂召开部务会议,决定宣传电务公司工人窦铁成。报社3月中旬派记者贺钢去采访。《金牌工人窦铁成》长篇通讯4月25日在《铁路建设报》一版刊出,拉开了后来成为全国劳模、重大典型窦铁成宣传的序幕。2008年4月中下旬,我参与了由中宣部组织、中央新闻媒体采访团对窦铁成的采访活动,在内蒙古东乌铁路现场,央视新闻频道对窦铁成的设局检验,被我记录下来,写成一篇《老窦接招》现场特写,被中央多家媒体发表,我自认算是一篇有特色、满意的现场短新闻。
对于我来说,在报社干的一件大事就是办月末版。九十年代中后期,全国报纸兴起了办周末版的热潮。我们虽然是面对内部的报纸,但是有全国统一刊号,可以经营广告业务。我们是周报,适合办月末版,内容社会化,以娱乐为主,既可丰富员工精神生活,也可招揽一些广告。在当时报社总编辑刘少英的支持下,报社开始创办月末版。起先由副刊编辑贺钢负责,四开八版,套红印刷。出刊后效果不错,《铁路建设报》终于把视角辐射到了社会层面。为了扩大影响,招揽广告客户,我接手月末版,并寻找社会上的发行商代理发行报纸,扩大发行量。记得最激动的是经过发行商全国发行,《铁路建设报》特刊《西北风》最多一期发行量达到10万份,看着从印刷厂拉出一卡车报纸,我觉得很自豪。现在想想,当时只不过是一把剪刀、一瓶浆糊,看到其它文摘类报纸或者周末版、月末版上奇闻怪事,剪下来,登在我们月末版上而已,几乎没有自己采写的作品。
月末版红火了没一年,问题就出来了。发行商要报纸内容离奇古怪、并配刺激的图片,标题更是要骇人听闻,才能吸引眼球,提高发行量。可是报纸管理部门新闻出版局却要求内容要健康、不能哗众取宠。在这种矛盾下,双方利益不一致,无法达到统一。报社仍要坚持原则,报纸内容有所收敛,报纸发行量每况愈下,最终发行商无利可图,经铤而走险,套用我们报纸刊号,出了一期内容出格的报纸,被外地新闻出版局查获,报社做出检查。与社会发行商合作不到一年,月末版、社会版便夭折了。
这次社会版、月末版的尝试,是一次失败的教训。作为企业报纸,就是要面对职工群众,进行正面宣传,弘扬企业精神,丰富职工生活。此后报纸月末版改变思路,以企业内部事件为主,适当刊登一些社会上高雅文章。这样月末版回归正路,又办了两年。随着社会思潮的改变,《铁路建设报》月末版2002年最终停办。
时光飞逝,似水年华。如今的我又从报社副总编,成为报社通讯员,继续给报社写稿,发挥余热。
(作者单位:广州分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