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2版
发布日期:
走基层·重点工程建设系列报道之四
他们给中国高铁装上“中国芯”
电务公司哈牡客专四电集成工程项目纪实
    4月23日,日光和煦。被白桦林和松针包裹的,帽儿山镇鸡鸣烟袅,安静祥和。正在火热建设的哈牡客专帽儿山车站一侧,村民们植树修路,满心欢喜,因为让中国人值得骄傲和自豪的高铁列车即将通过这里,他们也将从这里走向全国,链接世界。
    哈牡高铁,东起哈尔滨,西至牡丹江市,全长292.995公里,设计时速250公里每小时,是黑龙江哈尔滨市到牡丹江市的铁路客运专线,共设11座车站。中铁一局电务公司牵头承建了通信、信号、电力及牵引供电接触网等四大系统工程。
    可以说,“四电”系统是搭建中枢神经、提供心脏动力和组建语言对话系统,为高铁列车安全运营重要保障系统,是工程实体从建设期向开通运行期“华丽转身”的最后一环。
    高铁野中国芯冶一直都在我们手里
    “配电所形象地说就就类似于网络路由器,10千伏电压来进来后,通过设备分配到信号、通信、隧道照明灯其他系统上,以此实现各个系统安全供电”。帽儿山西10千伏配电所中,工程技术人员正精心绑扎入柜电缆,同时对已安装好的配电设备进行试验调试。电缆电线错综复杂,或盘成圈、或摆成行。电力设备指示灯闪动跳跃,各种数字化显示器变化着不同的数值。项目部电力工区经理王珂面带笑容,用熟练的口吻回答着各种不解。
    熟练的背后,是中国铁路建设者多年来持之以恒,不断积累、探索、创新、进取的开花结果和喜获丰收,是中国铁路建设者工匠指挥的结晶。
    四电系统集成工程施工技术要求高,专业借口多,施工组织管理难度大,加之严酷的气候环境,对施工组织、工程结构的耐久性及安全性等都带来了挑战。工程技术人员积极强化“四新”技术应用,优化工程组织管理,发扬劳模精神克服困难,最终站在了胜利的制高点上,完成了一个个节点任务。
    正所谓本事在手,走遍天下都不愁。光电缆纵剖“开天窗”接续难度大,标准高,不仅需要光缆纵剖刀、美工刀、塑剖刀的相互配合,还必须安排专业的技术老手亲自作业,犹如“神经系统修补手术”,任何细微失误,都将对整根光缆造成破坏。他们创新接续工艺,创新采用“开天窗式”光缆接续法,通过在干线光缆上剥皮“开窗”,在保证通信光缆的其他单根光纤完整的前提下,抽丝剥茧,精确选取需要的光纤进行接续。较之以前的整体裁断“三通”接续,虽然增加了施工难度、降低了功效,但大大提高了传输质量;他们优化通信光电缆预埋封堵及穿接工艺,采用防火胶泥+热缩管双重封堵防护方式,改变了以往地区只采用防火胶泥封堵的施工工艺,有效降低了因低温、热胀冷缩造成的预埋钢管爆裂风险,提升了使用寿命;他们加大投入,加装信号电缆过道床伸缩缝防护装置,防止列车经过时因震动而产生的电缆磨损等情况的出现,优化通信铁塔防腐工艺,采用PVC管+黄油封堵有效降低了螺栓生锈腐蚀速率;他们专注应对严寒地区雨雪冰冻问题,设置了自动融雪供电系统,有效防止了道岔落雪、结冰现象。应用道岔缺口监测系统,摄像头实时监控传输缺口状态,保证列车正常运行。
    接触网导线架设过程中,技术人员利用电子经纬仪测量接触网倾斜度,弹吊张力仪把关弹性吊索张力,采用电子游标卡尺精确控制电缆端径,利用激光测距仪定位仪检测安装精度,利用水平尺和塞尺配合测量导线平直度,确保1米导线的平直度始终控制在0.1毫米以下。
    就像项目部接触网工区经理郑宁科说的那样,“精益求精的背后反映的是中国铁路建设者的自信和不断超越标准、引领标准的决心”。
    因为高铁“中国芯”在中国人手里。
    大铁路这样修才够范儿
    “四大专业特色呈现,有型更有范儿。”谈起项目建设感想,项目部常务副经理郑向城满是自豪。
    不同的专业,同样的标准。信号系统施工以精、细著称,上千万根线缆不允许有任何一根接线错误,技术人员精益求精。项目部信号工程经理宋良军说,施工中,他们积极推行“五个一致”的施工标准:绑扎固定间距一致,铭牌标识方向一致、线缆额头曲度一致,备缆盘圈大小一致,卡子固定位置一致,各类线缆按照功能及花色统一排列美观精致。同时,他们还进一步优化布线模式,变以往“圆型”绑扎为“排型”固定,便于电缆散热的同时,进一步升级了工程实体,美化了工程外形。
    走进施工现场,已安装的设备上一张张醒目的二维码标识牌引起了人们的注意。拿出手机轻轻一扫,设备的安装地点、详细参数、施工负责人、质检员及厂家信息等立即显示在手机屏幕上,让人叹为观止。“现在已经是大数据时代了,二维码简单方便,把施工中大量的管理数据植入其中,便捷了施工管理,也让建设单位能全方位把控施工环节,监督施工过程”。项目党工委书记王连科给我们道出了初衷。
    项目部依托该技术,将施工技术交底、专业施工流程、工艺标准    等管理举措融入其中,实现了过程追溯、培训教育、制度及规范查询的有机融合,提升了项目的管理水平。
    项目部还把自动化智能技术融入工程建设。建成了占地一万六千平方米的大型的物资料库中心,5000多种材料按类区分,整齐码放,36个摄像头全天候保驾护航。突出规范管理,严格执行管理制度、人员配置、现场管理、过程控制四个标准化建设要求,做好电缆线径测量、和材料送检,确保科学管理与标准操作形成合力。同时购置了自动化标准腕臂、吊弦预配生产线,采用专业软件计算腕臂、吊弦,智能组合装备能实现腕臂的自动上料、自动送料、自动夹紧、双向同时钻孔、自动划线、自动打标、自动锯切、高负压铝屑回收、自动下料等功能,实现自动化精准加工,提高功效达4倍以上。
    标准化、信息化、科技化,中国制造从细到精,无不体现出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和不断进取的中国智慧。
    铁路人恪尽职守为上道
    面对零下38度的极端低温和大雪,建设者大干快上,在施工规范要求下,安装接触网金具;面对大雨滂沱后的泥泞施工便道,技术人员拉着沙子上工,一边抛洒沙料,增加路面摩擦力,一边驱车向工地推进;面对刺骨的寒风,数十名建设者在哈尔滨特大桥上,迎着风,拖动着电缆,蹒跚向前,用意志力将电缆展放到位;面对颠簸、遥远的施工工点和湿滑的接触网支柱,建设者坚持工地就餐,连续作业,用汗水和体温揉碎寒意,确保支柱不结冰不打滑;面对低温致使恒张力放线车、轨道吊等大型设备发动机难以启动、油管爆裂等困难,他们24小时轮班值守,定时“热车”,用极大的勇气抵御深夜山林里的寒冷。在深山的信号中继站内,他们借助小小的暖风炮保温,坚持作业,数十万根细小的缆线,不能接错任何一根,一边是冰冷的双手,一边是谨小慎微的工作,他们顶住困难,在保证准确率的同时,严把工艺关,上演着中国工匠的“绝活儿。
    从世界最高海拔铁路青藏铁路开通到世界最长重载铁路蒙华铁路,铁路建设者克服恶劣施工环境,砥砺奋进,变天堑为通途赢得了世界赞誉。如今,建设者怀揣“中国芯”,精心建设哈牡客专四电工程,以中国铁路建设者的名义发声,引领中国极寒地区高铁精品工程示范线。
    他们在行动!
    (《中央电视台》记者 王哲 本报记者 牛荣健 通讯员尚永超 梁孟

版权所有 2002 中铁一局集团有限公司 WWW.CRFEB.COM.CN
联系地址: 陕西省西安市雁塔北路1号 邮政编码: 710054
备案号: 陕ICP备12002715号-1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