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困难与折磨对于人来说,是一把打向胚料的锤,打掉的应是脆弱的铁屑,锻成的将是锋利的钢刀。”这是俄国作家契诃夫的一句名言。
面对工作中的困难,刘波常常用契诃夫的话来激励自己,也用实际行动诠释着刚毅坚卓、力求进步的精神品质,快速成长为电务公司的技术骨干。
稳扎稳打带领新人有办法
刘波,2014年毕业于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同年7月进入电务公司,先后参加东莞地铁R2号线、武汉地铁3号线一期、新疆额哈铁路站后等供电工程施工。凭借优秀的表现,先后获得电务公司“先进生产(工作)者”、中铁一局“2015年度先进生产(工作)者”荣誉。
2017年1月,刘波参建兰州市轨道交通1号线一期工程供电系统工程Ⅱ标项目,担任工程部长。项目工程部共有10名技人员,其中8名是第一次从事技术工作的年轻人。项目部成立之初,项目负责人吴志勇就技术人员施工经验欠缺的问题与刘波有过交流:“咱们技术人员都非常年轻,你也是第一次担任工程部长,欠缺经验的短板怎样弥补呢?”
“经验不足,我们想办法,用切合实际的培训和不断学习来弥补,我有信心!”刘波目光坚定,语气坚决地回答。看着小伙子信心满满的样子,吴志勇悬着的心也放下来几分。
先抓培训,打牢基础。从进场起,他就利用下班时间,每天组织青年技术人员开展培训,学习业务知识,并经常进行现场教学。他带领技术员们一项项梳理,一样样确认,一条条弄懂,一个个完成,确保技术人员熟练掌握规范标准,熟悉现场情况,明确各节点工期。
再盯现场解决问题。在施工的关键时期,刘波坚持每天召开技术碰头会,无论是在办公室开会,还是通过视频、语音进行网上会议,15分钟的小会从不间断,既要统筹安排次日的施工任务,更是建立问题库,及时通知和督促相关部门和作业人员进行整改,避免类似情况再次发生。
项目部先后获得了中铁一局“安标工地”、兰州地铁公司“先进单位”、甘肃省“建设工程文明工地”以及兰州地铁公司颁发的“五一劳动奖状”等荣誉。
开拓创新面对难题善钻研
部分车站设备提前进场,需要搁置较长时间才能带电运行,而设备间交叉施工严重,成品防护任务非常艰巨。
2017年11月,地铁公司下达分段“电通”计划,部分区段“电通”时间比原计划提前了一个月,而计划之内的拱焦区间右线接触网吊柱安装成了焦点。
项目部遇到了施工难题,刘波迎难而上,带领接触网专业工程师勘查现场,查阅相关资料,与设计和厂家沟通交流。短短两天的时间,刘波就将一份方案完成。吴志勇看完后,紧缩的眉头舒展了,点点头:小伙子确实能吃苦、肯钻研。
原来,刘波经过现场调研后,对设计方案进行了优化,改变了原有的悬挂方式,将垂直安装的吊柱变成水平安装的悬臂梁,摆脱了轨道专业的限制,而且悬臂梁长度统一为3米,安装高度为5米左右,也便于高处作业。优化的方案获得了业主、设计、监理的一致认可,得到了确认,并对图纸进行了变更。所有的问题都迎刃而解,项目部按时完成了节点工期任务,节省了施工成本,降低了安全风险。
为了保证施工成品安全和工程质量,刘波还在项目上牵头成立了以《提高成品防护的一次合格率》为课题的QC攻关小组。经过小组的研究创新,决定根据设备尺寸定制粘贴式三防布防护罩,不仅便于拆卸,还可重复利用。同时,在防护罩上印制醒目的企业宣传语和成品防护提示语,并在设备周边半米处利用可移动式栏杆设立二次防护。此举受到地铁公司的肯定,并在全线进行推广。该QC成果也在2017年度陕西省建筑企业QC成果交流会上发布,荣获一等奖。
此外,项目部还以《一种轨道交通刚性接触网高净空用悬臂梁》为课题,申请了国家专利。刘波鼓励技术人员进行工艺工法改进、课题研究。目前,项目部已完成2项科研课题,申报国家专利6项。
临危受命提前打赢攻坚战
2017年6月,公司哈尔滨地铁供电工程工期调整,给试验调试带来了很大压力。刘波临危受命,被紧急抽调,攻坚项目调试。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为了提高调试效率,刘波仔细研究了各种设备的性能及工作原理,特别是原理接线图,更是烂熟于心。“不能让问题过夜。”这是刘波对试验调试小组的要求。一次,在进行35千伏高压柜保护检测装置与控制信号屏对信号时,一组信号始终无法在控制屏上显示。这个问题也让两个厂家的技术人员一筹莫展。晚上7时,厂家技术人员计划第二天再来解决。可刘波坚持当天的问题当天解决。经过协商,在合规范围内,厂家技术人员留下了电脑,允许他尝试查找问题。简单吃过晚饭,刘波就带上调试组的技术骨干,进入变电所继续工作。他们对设备接线、信号触发、输入和输出依次检查,对高压柜和控制屏的信号传输进行验证,又对所有信号的报文逐个核对,最后终于在控制信号的程序上找到了症结所在,原来是厂家技术员在翻译报文时出现错误导致的。
当刘波和大家走出隧道时,天已泛白。可是在注意力高度集中的工作状态下,他根本没有感觉到时间的流逝,仿佛是一眨眼的功夫。问题迎刃而解,刘波的心里格外轻松,和大家开起了玩笑:“我们进出隧道时太阳都在天上,只不过一时在西边,一时在东边。”
经过几个项目的锻造,刘波已成功转型为企业的青年骨干。他把困难当成锤头,也将自己锻造成了一把披荆斩棘的锋利钢刀。
(通讯员 刘莉莉 张晔)